APP下载

对丹东企业自主创新的调查与思考

2009-06-08郝林军

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9年9期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自主创新高新技术

摘要:文章通过对丹东市工业企业的调查与分析,总结了丹东在企业自主创新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成就,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丹东企业;自主创新;高新技术;产学研合作

中图分类号:F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09)09-0063-03

一、丹东在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的经验及成就

(一)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培育力度大

丹东市政府通过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培育力度,建立与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倍增计划、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计划、企业研发体系创建计划等措施,使丹东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群体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品大量涌现,成为助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群体和骨干力量。

2006年,丹东市出台激励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加快发展的优惠政策。全市科技三项费用大幅增长,财政科技资金的支持和引导作用逐年增强,一批体量小、名气不大但产品有较高科技含量、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被纳入科技创新倍增计划,给予重点扶持和培育。

2007年度列入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倍增计划重点企业30户。市科技局通过整合各级科技资源、加大支持力度、加强服务和指导等措施,使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了快速发展。纳入倍增计划培育的企业平均经济增长幅度达到40%以上,其中半数以上企业增长速度在50%以上,四分之一以上企业实现了产值成倍增长。当年,还新启动了市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计划,使丹东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2008年全市各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24户,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明显增长和提高。其中,东方测控、天利金业新增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辽宁绿丹药业有限公司、丹东德成化工有限公司等8户企业新增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新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5户;新认定高新技术产品63个,同比增长18.3%。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完成40.5亿元,增长60%。

(二)企业自主创新成效显著

近几年来,丹东市一些高科技企业普遍比较重视技术创新工作,据有关部门对全市30多家企业的调查情况表明,在这些企业中共实施了40项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其中已经完成的项目有21项,正在实施的有19项,已完成的项目占总数的52%,许多项目具有很高的技术水平,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累计实现产值近30亿元。

丹东东方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利用核电子技术与核分析技术,开发了非接触式工业同位素仪表等多项新技术、新产品,在非动力核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其中国家重点新产品“快中子在线水分仪”在多次工程竞标中击败了德国的“慢中子水分仪”。

辽宁天利金业有限责任公司与中国黄金集团公司长春黄金研究院合作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难浸金精矿生物氧化提金技术”,使金、银浸出率平均达到96.3%和81.3%,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年来,依靠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发展,而加速成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是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的重点,这已成为丹东市许多企业管理者的共识。他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新技术的研究、新产品的开发和成果的转化,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比如丹东奥龙射线仪器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员在充分研究、分析和吸取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成功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X射线检测系列产品,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国外产品每台售价高达300万元,而他们的产品每台售价只有80万元。新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在上述40个重点技术创新项目中,按照创新方式划分,完全依靠自主创新完成的项目有30项,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项目有10项。自主创新的成果占项目总数的75%。丹东工业经济也因此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规模以上企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涌现出一批规模大、技术力量强、产品水平高的优势企业。

(三)企业专利申请数量增加迅速

近年来,丹东市有关部门通过开展多种宣传活动,着力提高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知识产权意识,采取“请进来,送出去,走下去”的培训方式,培养更多知识产权明白人,组织实施知识产权“兴业强企工程”,推进专利技术产业化进程等形式,取得了显著成效,成为企业自主创新的原动力。

据丹东市知识产权局的统计报表显示,自1985年《专利法》实施到2006年底,丹东共累计申请专利达3800余件,专利授权2100余件。2007年,是丹东市知识产权工作进展比较快的一年,专利申请量比上年增长18%,高于全省增长15.8%的比例。其中,发明专利申请比上年增长13.3%,超额完成辽宁省下达的任务指标,超出全省10%的年增长率的要求;发明专利申请占三种专利申请的29.97%,高于全国26.1%和全省27.9%的平均比例。PCT国际专利申请1件,首次实现丹东市PCT国际专利申请“零”的突破。职务申请为138件,比去年增长71.6%;职务申请占专利申请总量的34.8%,比2006年提高13.05%,高于全省提高10.5%的比例。

(四)产学研合作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丹东市平均每年都有50余户企业100多人次参加各种不同类型的产学研合作活动,每年都有30个左右的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签订合作合同和合作协议,投资额均在5000万元以上。每年开发新产品都在300多项。据统计,到目前为止,丹东市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已有85%的企业与大专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化,培育了丹东市的纺织助剂、核测试仪器仪表、智能化IC卡表具、新型泵业、公路电子系统、中成药产业 、环保产业等一批新的增长点。产学研合作,不但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丹东金洋电子有限公司与清华大学合作开发的具有自主产权的“基于微波雷达多车道车辆检测系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项目2007年获省政府颁发的“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三等奖。

丹东药业集团与沈阳药科大学联合,成功开发了复方木鸡合剂,该药为国家级新药,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推广项目、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等荣誉。

丹东通博电器公司与南京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的自平衡截止阀属国内首创,生产能力达到了3000台规模,年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元。

二、企业在自主创新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真正含义是:企业是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是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创新成果受益的主体,同时也是承担创新风险的主体。

从理论上说,企业只有在产品的研发上舍得投入,才有可能生产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然而,丹东企业的规模普遍不大,中小企业占工业企业的90%,很多企业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能拿出大量资金用于研发的企业毕竟不多。再加上这些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总体上不是很高、创新意识不是很强。调查中发现,除了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和少部分企业研发能力比较强以外,大部分企业研发能力都比较弱,个别企业连实验室都没有,更不用说产品开发机构了。所以,要使这些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尤其是自觉地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使企业的自主创新实现质的突破,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二)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上还远没到位

虽然近年来丹东的政府和企业在促进产学研相合作、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做了不少努力,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从总体上来说,尤其是与省内的大连、营口、铁岭等地相比,我们还有很大的距离。

表现之一:合作基本上处于框架型、随机性的浅层次初级阶段。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尽管目前丹东已有80%规模以上的企业都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有过不同形式的合作,但这种合作多是点对点,“一把一搂”式的合作,真正形成产学研技术联盟,建立长期稳定的、全面的、“联姻”式的合作关系的企业还不到20%。而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共同建立研发机构和实验基地、产业化基地的企业更是少之又少。

表现之二:风险意识不强,怕赔本。这是丹东许多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上的普遍心态。这些企业只愿意接受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并已进入转化、应用阶段的应用成果,希望投资能马上得到回报,迅速产生经济效益,难以接受风险较大、周期较长的高新技术研制项目。

(三)企业申请的专利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

就丹东企业所申请专利的增长比例看,近年来我们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抛开增长比例,仅从专利的实际申报数量和申报质量上看,丹东市企业拥有和运用知识产权的状况其实并不乐观。目前丹东市拥有专利的企业只占全部企业的10%多一点,而最能代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发明专利,只能占到拥有专利企业数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因此从总体上讲,丹东市企业专利申请和运用还处于起始阶段,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造成上述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企业管理者对知识产权的内涵和作用缺乏认识,知识产权意识不强。比如,丹东市知识产权局每年都要举办几期相关的培训班,但报名参加的企业并不多,有时指名让企业管理者参加的培训,而企业只派个员工来应付差事。另一方面,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还不完善,研发的投入难以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因此一些企业管理者认为,搞自己的专利一旦出现侵权情况,无异于自己做饭别人吃,得不偿失。调查中发现,目前丹东地区的电力设备、机械密封、增压器等行业的企业数量不少,几家或十几家企业用一张图纸的现象屡见不鲜。所以,为侵权或被侵权打官司,便成了一些企业的家常便饭,仅2007年丹东市就发生了20多起。

(四)企业的研发和设计人才不足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要通过自主创新搞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一是要有足够的研发资金,二是要有足够过硬的研发和设计人才。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的企业都不敢自诩拥有足够过硬的研发和设计人才。但丹东的企业与外地企业相比,却有着更多的难言之隐。

由于目前丹东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生活水平、工资薪酬、福利待遇等相对的也低一些,不仅本地的大学生毕业后不愿意回到本地工作,外地的科技人才也难以引进,即使引进来了,流动性也较大。即使是本地拔尖的科技人员,也往往被外地以高薪、高福利为条件所聘走。人才难求、人才难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不仅使丹东的科技人才总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创新型人才不多,也导致了大多数企业研发和设计人员不足。很多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人员占全体员工的实际比例,远远低于认定企业的标准,一些企业为了通过认定,便只好以外聘研发人员来充数。

三、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还要做些什么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扶持作用

在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扶持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产业政策的制定,使企业明确自主创新的方面;通过对支柱产业的扶持,使企业在自主创新道路上走得更快一些。对此,2009年丹东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加强科技研发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企业研发体系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加速推进无水印染产业化基地建设。积极推进曙光集团城市客车、五一八船用曲轴等一批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试成投产,加强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推进。加快技术中心建设,增强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强化产学研合作和对外科技合作,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使企业尽早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二)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的力度

除了继续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倍增计划和市级企业研发机构建设计划等外,还应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尤其是“科三费”的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拓宽科技投资的融资渠道,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培育发展创业风险投资机制,形成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有重点地推进技术创新,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建立起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促使有限资源向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集聚,加快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为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三)增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优化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环境

一是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创新的工作方式,进一步强化企业知识产权及保护意识。要使企业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可促使自主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和创新成果得到有效利用。在产品投放市场之前至少是同时进行相关知识产权的登记或申请。因为大多数国家包括我国的专利法、商标法都采用先申请制,只有抢在竞争对手之前申请专利或申请注册商标,才能保证自己占有此项知识产权。所以,只要时机成熟,就要尽快抢在他人之前先申请。这样,既能有效地保证自己拥有知识产权,不被他人夺走,又能充分做好进入市场的准备,以充分有效地利用法定的知识产权保护期,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

二是尽快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优化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环境。创新成果如若不能受到法律有效保护、尊重与承认,或由于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到位,而使创新者的劳动和投入得不到应有的回报,那么创新积极性就无从激发。只有当每个创新者都能从自己的劳动和投入中有所收获时,创新才能成为企业积极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的保护制度、优化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制环境的手段,使创新成果得以产权化,使创新者的身份得到确认、创新成果得到尊重,知识财富受到保护,从而激发更多的企业投入到自主创新的行列中来。

(四)从丹东实际出发搞好人才队伍建设

这里所说的丹东实际,指的是丹东产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队伍现状。只有根据这两个实际,有针对性的抓人才队伍建设,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要打破思维定式,拓宽引进渠道,按照丹东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引进高科技、高技能人才,特别是要引进创新型人才。要充分发挥好企业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吸引、培养、使用人才,实现其自身加快发展。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平台作用,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加大专项资金投入等方式,积极吸引创新型人才。要想方设法吸引丹东籍高校毕业生回丹东发展或投资兴业。要充分发挥丹东地区大专院校的作用,使之围绕丹东的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建设项目设置专业与学科,大力培养适合丹东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形成高、中、初级梯度有序、结构较为完备的本地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为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储备和智力支持。

只要我们高度重视并持续不断地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以其为强劲动力,就能实现丹东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一个开放、繁荣、文明、和谐的新丹东,就会展现在世人面前。

作者简介:郝林军(1956-),男,吉林吉林人,丹东市委党校科技文化教研部副主任,哲学副教授,研究方向:现代科技、技术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产学研合作自主创新高新技术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产学研合作模式下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培育研究
产学研合作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国家重点支持的环保相关高新技术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