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与体会
2009-06-08高德欣王逸隆王超红
高德欣 王逸隆 王超红
“电路分析”课程是自动化、测控、电气工程、通信、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等电类专业的主干技术基础课程,也是许多院校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之一[1]。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严密、逻辑性强,有广阔的工程背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知识、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初步的实验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准备必要的电路知识。如何让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习相对乏味的基础理论,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就成为该课程教学成败的关键。为了提高“电路分析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求,近几年来,笔者跟踪学科发展,整合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对“电路分析基础”的教学思想、教学环节、教学手段等进行全方位改革与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
1 教学方面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难度较大,教师也难教,教学效果很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教师的教育思想及其观念与学生的不相适应;二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三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方法与学生实际不相适应;四是学生学习缺乏学习兴趣。针对这种情况,笔者采取以下措施。
1)根据教学大纲精选教学内容。根据“电路分析”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和学时,精选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其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基本分析计算方法即“三基”内容应作为主要讲授内容,同时适当介绍扩大知识面的内容和学科前沿发展的趋势,并融入一些具有工程实践应用的实例。
2)外理好课程学科的“系统性”与“服务性”的关系。电路基础理论是电类专业的基础,它应为各专业的学科方向服务。高专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以本专业后续课程必需、够用为度,不应过于强调电路基础课程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可删去部分过深和过于严谨的内容。
3)合理安排不同教学内容的讲授方式。课程的讲授方式应由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对重要的概念、定律、定理及分析计算方法必须精讲,但应简化繁琐的数学验算和推理过程,可以少讲或者不讲,仅介绍推导思路,避免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或产生畏难情绪,重点放在对结论的理解和应用上。
2 实验方面
在实验方面开设包含各类动手实验、虚拟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多元化发展的实践教学,如图1所示,由此将“学习过程转变为学习、应用、发展知识的过程”[2,3]。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旨在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2)以培养具有“宽广、综合、开拓、创新”特征的高素质人才为培养目标,在实验内容安排上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突出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系统设计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能力的培养的现代实验教学理念。
3)以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点为依托,充分发挥实验中心仪器设备多、教师综合素质高的优势,营造自主创新、宽松的实验氛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4)层层推进,建立完整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通过与课程直接相关的基础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基本动手能力,巩固所学理论知识;通过综合性实验环节提高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设计能力;通过自主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创新性实践能力。
5)举办各种新技术讲座,培训和创新实践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自主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意识。
6)以“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为契机,创建开放式、自主创新实验室,提供学生自主管理的机会和进行科研的环境。通过探索性实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和科研意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 结束语
如何在电类专业大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中有效地进行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值得长期探索并且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需要进一步不断地反复实践、总结经验。
参考文献
[1]邱关源.电路学[M].第5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高德欣,等.新时期《电工电子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与体会[J].高校教育研究,2008(9):45-47
[3]李桂丹,等.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网络教育平台进行电路教学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7(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