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兼职心理健康辅导老师
2009-06-08郑海渤
郑海渤
摘 要: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为了使学生保持一种稳定、持续、适应的心理状态,并能协调自己的知情意行,较好地适应客观环境。本文通过对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分析,探讨班主任如何做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
关键词: 班主任 心理健康教育 多重角色 引导者
现在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各种各样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突出。很多人有了这样的体会:要在这个竞争的社会里生存和发展,仅仅具有知识与能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社会对学校教育又提出了一个新的任务:促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长期以来,我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沿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表(身体)轻里(心理)的现象,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少受到重视。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日益明显,为此我国已明确提出了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口号,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一、班主任的特殊身份决定了他的多重角色
美国心理学家林古伦说过:“如果教育是为健康的社会培养健康的公民,则教师应该清楚他们心理卫生工作者角色的重大责任。”这充分说明了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应担负起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责任。与孩子们朝夕相处的班主任则责无旁贷地成为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
(一)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我们都有体会,学生毕业后记得最牢的老师是班主任,那是因为班主任在学生身上倾注的心血要比其他老师多,在情感上和学生更接近。同时学生对班主任较其他老师而言也有更强的依赖感、信任感。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班主任往往会无条件地有一种信任感,使得班主任在心理辅导教育中有天然的权威性和深厚的影响力。
(二)班主任的多重角色。
1.班主任是学生的导师和朋友。学生不同于产品,他有自己的思想,并在不断成长。我们不仅要帮助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而且要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新课程把教学目标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觉悟目标改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班主任作为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为频繁的人,当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应该作为导师去引导他们,作为朋友去帮助他们。
2.班主任是管理者。班级作为一个集体要正常运作,必然要求学生遵守一定的规章制度,并按照一定的秩序进行活动。这就要求班主任通过班级管理使学生有所为有所不为,按照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等进行活动,使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得以井然有序地运行,为学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3.班主任是任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员、调解员。班主任可将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主动向任课老师作介绍,使任课老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行为习惯和家庭情况有一定的了解,便于任课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提出切合实际的相互协调的要求;班主任可把自己工作上的设想告之任课老师,并就管理班级的方法、对学生的要求和所采取的措施与任课老师达成共识;班主任还可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化解学生与任课老师之间的矛盾,平时可以邀请任课老师参与班级的课外活动,增加师生情感交流,减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二、班主任如何做学生心理健康的引导者
(一)因材施教,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班主任的教育态度和方式对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效率、学习成绩、心理健康等都有很大的影响。班主任的教育态度和方式是由他对整个教育的认识所决定的,其中具有正确的“学生观”是关键。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学生观”,并支配他们的教育行为与方式。有一些教师觉得调皮捣蛋、作业拖拉的学生难教育,对这类学生会产生厌烦的情绪,最后导致他们采取两种极端的教育方式:放任或高压,从而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其实教师应正确、全面、客观地认识学生,既要看到学生尊重、崇敬老师,乐意接受老师的教育,希望得到老师的注意、关心与鼓励,也要看到学生有自己的思想、独特的行为习惯,明白他们有时可能会为了表现、证明自己的某种能力而拒绝老师的指导、帮助。因此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走近学生,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因材施教,努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二)营造民主、宽松的班级环境。
在学校中,由于教师与学生所处的特殊地位和学校管理的需要,常常形成带有很多强制性的管教方式,容易使学生觉得生活在没有“自由”、不能越“雷池”半步的环境中。如果班主任再过分强调自己的意志,就容易造成缺乏民主、呆板拘束的气氛,使学生失去健康成长的机会。因此,为学生提供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班主任是营造班级气氛的关键,以民主、活泼的风格来组织班级生活,无疑将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释放积极情绪的感染力。
班主任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此,班主任应很好地利用自身的力量,以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正面情绪、体验,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解决问题的勇气,摆脱由于挫折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班主任一方面要学会正确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把自己的不良情绪带到教学活动中来,另一方面要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感,教态自然、语言亲切。
(四)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
学生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水平并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只有正确地评价自己,才能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以避免目标太高或目标不符合自己的能力优势而遭受不必要的挫折。所以,班主任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帮助、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体验奋斗过程的快乐,增强自信心,增强自我悦纳的程度,保证心理健康发展。
(五)培养发展学生的业余爱好。
一个人若能注意培养和发展自己的业余爱好,进行多方面的自我娱乐活动,就可以在寂寞孤独、烦闷抑郁时通过自我娱乐的方式,防止心境压抑,使心理活动在自我娱乐中得到休整和放松,这是心理保健的一条重要原则。因此,班主任可通过“兴趣小组”、“第二课堂”等形式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活动,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才能和爱好,更重要的是能丰富学生的生活,拓展其视野,有效地防止心理障碍。
总之,班主任在班级工作中要针对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采取适当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力求使学生诚实正直、襟怀坦荡,对学习、劳动认真负责,自尊、自重、自信,有创造精神,主动进取,意志果断顽强,并能保持个性的独立性,保持认知、情感、意志、行动的协调一致。这是我们教育所追求的真谛,也是我们教书育人的根本。
参考文献:
[1]班主任之友[J].2000,(05).
[2]金惠堂,陆云华.智力与非智力因素[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