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贵高原的生态环境与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

2009-06-08卓志元

考试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生态环境少数民族

卓志元

摘 要: 云贵高原有着多种类别的经济文化类型,这主要是由于云贵高原有着特别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这样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少数民族生计方式的多种多样。与此同时,在这样的生态环境和生计方式下,各少数民族创造和发展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进而构成了多种类的经济文化类型。

关键词: 云贵高原 少数民族 生态环境 经济文化类型

地处我国西南地区的云贵高原,有着独特的生态环境。这种独特的生态环境不仅表现在其地理生态环境方面,同时还表现在其人文环境方面。云贵高原的地理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可以用“复杂多样”来描述,而生态环境与民族经济文化类型又有着密切的因果关系。因此,云贵高原生态环境的复杂多样性也造就了生活在这一地域里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类型的多样性。

在“生态系统”和“生计方式”这两大经济文化类型的构成要上要素中,“生态环境”无疑是最基本的也是起限制和制约作用的一个要素。“人类必须结成社会才能生存并发展经济文化,而社会又一定是要建立在某种生态环境的基础之上”。[1]就是说,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必须是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的,而这个地域的各种生态环境的特征就必然会对其经济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使得其经济文化类型也有相应的不同,民族学家因此将其归类为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即“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操持相同的生计方式的各种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的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2]因此云贵高原这一特定的地域的生态环境和生活在这一地域的各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就存在着这种密不可分的紧密的关系。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云贵高原的生态环境的多样性不但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动植物的结构和种群等,还包括人们的居住与活动、文化的接触与交流及诸如此类的因素之间的互动等,也即是前面所提到的地理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这两个方面。这两方面的复杂多样性不仅表现在云贵高原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的复杂多样性上,同时还表现在“各个类型在空间分布上的交叉切入、时间进程中的转换更替和具体内容上的重叠融会上”。[3]本文主要从以下的三个方面来论述云贵高原的生态环境与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类型的关系和特征:

一、云贵高原的生态环境与少数民族的生计方式

云贵高原是以中国南方型的高原地理特征为基础的。它由海拔高度从1000米到2000米不等的高原和盆地低谷组成,是青藏高原向中国东南丘陵地区过渡的过渡地。其高原的东缘向东是1000米以下的丘陵和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带。从云贵高原的南北地势来看,总的地势是北高南低的,而其西北的横断山脉海拔在3000米以上,怒江、澜沧江、沅江等由北向南的河流纵贯其间,山势越往南越开阔,形成了众多的亚热带河谷盆地。这样的地理生态使得云贵高原呈现出不同的地理特征和气候环境,具有热、温、寒三带气候景色,由此形成了这三带气候条件下的植被和动植物的种类和结构及高原雪山、丘陵草场、盆地低谷、森林河流等不同的地形地貌。甚至在同一地区由于海拔高度的不同,还垂直地分布着不同的民族。

在如此复杂多样的地理生态环境下,人们的生计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环境中一定会有不同的生计,这在古代社会更是如此”。[4]自古以来,云贵高原上的少数民族的生计方式就是在适应这样的生态环境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大自然及其生态环境为人们的谋生提供了空间场所,而人们的生计方式也要受到它的限制和制约,人们不得不去适应它。这就是为什么云贵高原生态环境复杂多样,人们的生计方式也多种多样的外在原因。

从古至今,在云贵高原的生态环境里,人类社会共发展出来的五种生计方式,在云贵高原的少数民族中均有存在。这是云贵高原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的强烈影响的结果。狩猎—采集这种最古老的生计方式一直是居住在云贵高原上众多少数民族的谋生方法,如独龙族在二十世纪初进入刀耕火种农业前仍主要以狩猎—采集为谋食手段。云贵高原的地理生态环境为人们的狩猎和采集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人们也采用最可能的有效的方式来适应这种地理环境而谋生。茂密的树林中动植物种数繁多,这是一个动植物的王国。人们就是在这样一个地域的环境下求得生存的。而初级农业也即“刀耕火种”农业正是云贵高原地区的怒、僳僳、拉祜、布朗、景颇、佤、基诺等民族的生计方式。在云贵高原地区许多民族都知道使用犁耕地的优点,但因为云贵高原的地形大多山高坡陡,并不便于用犁耕种,所以他们的生计方式只能以“锄挖地”的形式出现,生计方式不得不适应自然环境,受到地理生态环境的制约和限制。而在滇西北和黔西北地区,那里的生态环境更宜于游牧经济的操作,那里的少数民族自然以畜牧业作为生计的手段。在云贵高原南部的比较开阔的地带,那里有众多的低平的河谷盆地,又有热带、亚热带的湿热多雨的气候,因此那里的少数民族以“精耕农业”为生计方式,他们种植水稻等农作物,并充分利用自然界的资源,出现了农作物的轮作制,这些少数民族有傣、佤、黎、壮、侗、毛南等。可见人们的生计方式总是随着生态环境的不同而不同,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从平原和低山地带的群体过渡到高山地区的群体之间,明显地改变着农作物、劳动工具和家畜的成分”。[5]总而言之,在云贵高原的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下,少数民族的生计方式也因此多种多样。生态环境是人们生计方式展现的舞台,人们的生计方式是对生态环境的适应和利用。

二、云贵高原的生态环境与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经济文化类型里的文化特征首先取决于该类型所处的地理条件所规定的经济发展方向。云贵高原地域辽阔,地理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各民族生活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在对环境的适应和改造过程中形成了多种生计方式,同时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因此,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从一开始就带上了生态环境和生计方式的烙印。在今天的云贵高原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中国的三大文化区(即北方和西北游牧兼渔猎文化区、黄河中下游旱地农业区和长江中下游水田农业文化区)的共同存在。“云贵高原是这三大文化延伸、接触和交融的地区,犹如地壳上的三大板块的接触与碰撞,从而形成了云贵高原民族和文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6]

今天的云贵高原分布着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的一半以上的少数民族种类,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地区,这是其特有的地理生态和人文生态共同的作用和影响所造就的,“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正是由于这种影响的历史,才使得我们这些同属于现代智人人种的人类分成了各种不同的民族,并且出现了操不同语言的许多民族文化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而操亲属语言的某些民族却有很多文化上的差别的现象”。[7]云贵高原上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和特性,是建立这种特殊的生态环境下的,既有共同的特性也有各自的鲜明的个性。他们的居住地和住房的类型、交通工具、服装和装饰、宗教和道德意识等等无不处于生态环境的复杂多样这个特点的深深的影响之下。同时各民族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也即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是云贵高原少数民族文化多样发展的内在因素。云贵高原一直是多民族共同生存和发展的地域,这为民族的交往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场所,他们的生计方式和文化的创造、发展,是云贵高原特有的人文生态现象。这种人文生态是云贵高原少数民族文化多种多样的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本质上说,这些多种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是在云贵高原的特有的生态环境和生计方式下,各少数民族所进行的文化选择。从古至今,云贵高原上的少数民族文化无不受到来自中原地区的汉文化的影响,但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是深深地根植于云贵高原这块土地的,成长于这块土地所特有的生态环境之下的,所以他们一直保留着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传统,形成了云贵高原千姿百态的多元文化特色。

每一个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云贵高原少数民族众多,众多的民族文化都是在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世居云贵高原河谷平原、平坝地区的壮、侗、布依等民族,生态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生计方式主要是农耕稻作,是精耕农业文化,而世居云贵山区的怒、佤、景颇等民族,生态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生计方式则是山地农耕、刀耕火种,是初级农业文化,如此等等。因此,生态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计方式,生计方式又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创造发展,不同的生计方式和文化(包括民族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就可以归类为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了。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生态环境与云贵高原上的多种多样的文化特色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

三、云贵高原的生态环境与多种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类型的分布

经济文化类型不是单纯的经济类型,而是经济文化相互联系着的综合体。这种理论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由前苏联的民族学家提出来。经济文化类型是历史过程的产物。在历史的过程中,生态环境对经济文化类型的影响既是共时的、静态的空间分布的,又是一个历时的、动态的构建发展的过程。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地理环境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物质文化特点,即生计方式和文化特点,决定着他们的居住地和住房的类型、采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和方法、饮食习惯和饮食用具、服装和装饰等。

云贵高原上分布着多种经济文化类型,这是由其生态环境所决定的。我国的民族学工作者以解放初期我国各民族的经济文化状况为基础而整理出的中国经济文化类型都在云贵高原的少数民族中出现并找到实例。中国经济文化类型共有三个大的类型组,一是采集—狩猎经济文化类型组,二是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组,三是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组。而且每一个类型组里又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经济文化类型。尽管在采集—狩猎经济文化类型组里的经济文化类型在云贵高原上没有明显的实例,但可以肯定这类型组里的各个类别在历史上都在这一地域出现过。正是因为生态环境的变化,以及各族人民内部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变化,才使得这个类型组里的各个经济文化类型在云贵高原上的分布有了变化,后来有的开始转换为更有效的经济类型,如锄耕农业。在另外两个类型组里的各个经济文化类型在云贵高原上都有广泛的分布,可见其经济文化类型的多样性。这也再一次说明了云贵高原的生态环境与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的紧密关系。生态环境的复杂多样性必然会有经济文化类型的多样性。尤其是在畜牧经济文化类型组和农耕经济文化类型组里的各个经济文化类型几乎都可以在云贵高原地区的少数民族中明显地看到。如云贵高原的横断山脉及滇东南的一些地区山林刀耕火种经济文化类型明显,属于这一类型的有独龙、怒、佤、德昂、景颇、基诺及苗、黎等少数民族;而云贵高原中西部山区的羌、纳西、彝、白、普米、拉祜等族多是在山区经营旱作,种植小麦、荞麦、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同时畜养牛、羊、猪、鸡等禽畜,他们是山地耕牧经济文化类型;此外,云贵高原以东的山区有山地耕猎经济文化类型,云贵高原中部和南部有丘陵稻作经济文化类型。当然也有很多是属于混合类型,交叉着盆地草原游牧型或是高山草场畜牧型。在云贵高原一些地方,如丽江平原还有平原集约农耕的经济文化类型。

云贵高原民族众多,生态环境复杂,文化现象丰富,生计方式多样化,经济文化类型多种,有时甚至无法用几种经济文化类型囊括出来。而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及时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人们的生计方式的改变,这些经济文化类型也在变化中。云贵高原尤其如此。但归根结底,生态环境与民族的经济文化类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综上所述,云贵高原有着多种类别的经济文化类型,这主要是由于云贵高原有着特别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在这样的生态环境中,少数民族的生计方式因此也是多种多样的。而在这样的生态环境和生计方式下,各少数民族创造和发展了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由此构成了多类型的经济文化类型。透过这些经济文化类型,我们所看到的是“生态环境”与“生计方式”和“民族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我们切不可将它们割裂开来。这对于我们研究和认识人类社会物质文化的起源、发展和特征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2][3][7]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8:79,86,96,79.

[4]孙秋云主编.文化人类学教程.民族出版社,2004.11:163.

[5]林耀华,切博克萨罗夫著.中国的经济文化类型.见林耀华主编.民族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140.

[6]宋蜀华.论中国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前程无忧论文网www.netlw.com,2005.07.01.

猜你喜欢

生态环境少数民族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论少数民族环境权保护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道:少数民族的节日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