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奈达的功能对等论看英译汉中的增词和减词

2009-06-08崔光婕

考试周刊 2009年11期
关键词:英译汉

崔光婕

摘 要: 翻译的方法多种多样,以奈达的功能对等论为基础,依据中英文语法结构和语言习惯的不同,本文结合大量实例着重讨论了英译汉中的增词和减词问题。

关键词: 奈达的功能对等论 英译汉 增词 减词

一、引言

翻译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通过转换来实现文化的交流。这种转换活动从语言开始,继而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历史、政治、经济、法律、艺术、科学、宗教等。古今中外,判断译文的优劣有多种多样的标准,如严复提出的信、达、雅;刘重德提出的信、达、切;功能学派提出的“目的论”……著名翻译家尤金·奈达认为语言是有共性的,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一定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一个民族使用的“落后的”语言结构并不会限制它对世界的认识能力,而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恰当方式重新组织信息的形式和语义结构进行交际。他认为翻译最根本的任务就是要运用各种各样的表达方式把原文的精髓转述到译文中,使译文和原文具有同等的内涵和价值,使译入语国家的读者读译文的感受和源语言国家读者读原文的感受相同,这就需要译文尽量使用译文接受者喜闻乐见的、符合译入语表达规范的言语形式,即功能对等论或读者等同反映论。在实践中有多种多样的方法来实现这种对等,如扩展法、代替法、重复法等。本文将着重讨论英译汉中的增词法和减词法。

由于英语和汉语属于截然不同的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比如在汉语中“太阳晒着花了”和“花晒着太阳了”指的是同一件事。即使主语和宾语位置交换,意思也完全一样。但在英语中主语和宾语交换位置后,句子的其他成分在形式上要有相应的改变。上面两句话在英语中分别为“The sun shone the flowers.”和“The flowers were shone by the sun.”。所以在翻译时,适当的增词和减词是非常必要的。下面笔者将分别对增词和减词进行举例说明。

二、增词和减词

增词即通过增加某些词语把原文空缺或隐含的意义在译文中表达出来,使译文更加通顺易懂。

动词在一句话里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从简单的基本句型到复杂的从句,动词都是关键,它连接着主语和宾语。但在英语的一些特殊句型中没有动词,翻译时就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增加动词。例如:Maybe Amarica did not need art and inner miracles.It had so many other ones.The USA was a big operation,very big.The more it,the less we.(或许美国并不需要艺术和内在的奇迹,因为它外在的奇迹造就够多的了。美国本身就是一宗投机买卖,非常非常大。它掠夺得越多,我们剩下的就越少。)原文中最后一句虽然没有使用动词,但我们根据上下文意思可以补充出来。假如直接翻译为“它越多,我们越少”,很显然不符合汉语的句法结构。英语中依据动词后加不加宾语可以把动词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还有一部分动词既可以用作及物的又可以用作不及物的。当它们用作不及物动词时,虽然没有带宾语,但是宾语是暗含的,因此翻译成汉语时需要显示出来。例如:Day after day,he come to do his chaos——sweeping,scrabbing and cleaning.(他每天都来干活——扫地,擦黑板,收拾房间。)如果只翻译动词“扫,擦,收拾”读者就会觉得很迷糊,不知“他”到底干什么活。如果同样的宾语反复出现于几个不同的动词之后,英语里通常省略前面的几个,只保留最后一个。而根据汉语的语言习惯,增加这些宾语,可以更加清楚有效地表达意思。如:The leaders should represent,love,show concern for and get united with people.(真正的领导应该代表人民,热爱人民,关心人民,团结人民。)汉语注重节奏和压韵,这四个“人民”读起来不仅不觉得罗嗦,反而觉得有韵律感、有力度。

形容词用来描述人或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它好比做菜时的调料,没有它,文章读起来就索然无味。翻译时根据语境适当地添加形容词,会使文章优美流畅,文采飞扬。例如:O,Tom Canty,born in rags and dirty and misery,what sight is this!(啊,汤姆·康弟,生在破烂、肮脏和苦难中,现在这番情景却是多么显赫啊!)根据原著,Tom Canty本来是穷人家的孩子,当他穿上王子的衣服时,被人们尊为王子。英文原著里感叹句中没有形容词,但联系上下文,可以推断出当时的情景是非常“显赫”的。Tom从穷孩子到王子,从社会的最低层一下子跃上了最高层,好比中国人常说的“鲤鱼跳龙门”,跳入龙门之后肯定是非常荣耀的。

副词的主要作用是对动词、形容词、短句或另一副词增加地点、时间、环境、方式、原因、程序等信息的词。适当地增加副词可以使意思表达得更清楚。例如:As he sat down and begun talking,words poured out.(他一坐下来就开始讲,滔滔不绝地讲个没完。)“pour”意思是涌出或尽情倾诉。加上“滔滔不绝”之后可以更生动地描述说话人的姿态,从而更细致地刻画出说话人的形象,令读者联想到那个人多么健谈。

汉语中,数词和名词之间必须有量词,而英语大多数情况都不用量词,数词直接加在名词之前,因而英译汉时必须加上恰当量词。如:a full moon(一轮满月);a stream(一弯溪水)。

语气助词在汉语中很常见,如“吧”、“呢”、“啊”、“呀”、“嘛”等。而英语中用得不太多。根据语境适当地增加语气助词可以更好地表达感情。如:Dont take it seriously!I am just making fun of you!(不要认真嘛!我只是开玩笑罢了!)通过增加“嘛”、“罢了”两个语气词,可以更好地表达出说话人内心愧疚、渴望得到原谅的心情,同时语气更委婉,令人容易接受。

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短语——成语,一般由四个字组成,短小精悍,意义深刻。汉语注重对称,很多时候两个意思相近的成语同时使用,会有更好的表达效果,例如:There has been too much publicity about his unfair competition.(他的这种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已经是满城风雨,人人皆知了。)“满城风雨”和“人人皆知”意思基本相同。这样翻译增加了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而且很有中国味。

总体看来,增词后可以更加完整精确地表达出原文含义。但是不能滥用,有些情况,增词反而消弱了语气,有画蛇添足之嫌。

增词可以使译文更加详实,但由于英汉语语言习惯及文化传统不同,有时候适当地删除一些词会使译文读起来更加流畅优美。

英语注重形合,有些时候名词的作用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需要,并不需要翻译过来。例如:Yesterday,I met Little Eagle,a man who has risen from the ranks and will become the persident.(昨天我碰上了小鹰,他以前是个普通人,后来得了提拔,并将成为院长。)原文里的“a man”是定语从句的先行词,实指前面“Little Eagle”这个人,但汉语没有定语从句,也不存在先行词这一概念。如果把“a man”译出来,“一个人以前是个普通人”,读起来很别扭,上下文也不衔接。

使用形容词可以使文章优美华丽,但是过犹不及,使用过多反而令人觉得罗嗦。有些情况可以适当删减一些,文章会更加简明了。如:He stopped,it was a clear and obvious invitation,just as he remembered the same invitation once before.(他停下来,这是一种显而易见的邀请,他记得在先也有过与此一样的。)如果译为“清楚显而易见的邀请”,意思上重复,读起来也不押韵,不能增强语气。因此,只保留一个效果更好。

连词连接词、词组和句子,用以表明它们的关系。英语中常用的连词有:and,or,but,however等。汉语中也有连词,但没有英语中连词使用得那么广泛。因为汉语注重意合,句子各成分之间关系总是靠句序和词序来暗示。例如: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样翻译似乎把读者带到了寒冷的冬季,万物萧条,生灵匿迹,人们正期盼着春天的到来,幻想着明媚阳光和鸟语花香。假如译为“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给人感觉就是一个单纯的疑问句,没有了寒冷的气氛,缺少了那种期盼的心情。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读者也就不能深刻地体会到诗人的心境。英语中的连词“and”使用频率非常高,它可以连接各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而汉语中几个并列的成分有时候不一定都要用“和”字连接。如:Men and women,old and young,all attended the meeting.(男女老少都参加了会议。)把“Men and women,old and young”直译为“男女老少”更符合中国人的话语习惯,而且简洁明了。

代词用来代替名词或名词词组,分为指示性代词、疑问代词、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和关系代词。使用代词可以使上下文关系更清晰,但由于语法和习惯不同,翻译时某些代词可以省略。如:She had begun studying at the age of eight and had been annoying ever since about her height and her weight and her ears and her rivals and her injuries and her chance——right now she was in absolute terror about tonight.(她八岁就开始练功,自此以后就一直为身高、体重、听力、竞争、扭伤、机遇而担心——现在正为今天夜里的事而心惊胆寒。)汉语中根据上下文就可以判断出来各个部分之间的所属关系。

介词在一句话里不算重要成分,它主要用在名词或代词前,表示处所、位置、时间、方式等。英语强调形式上的规范和完整,总是把各个要素及其关系表示得很清楚,因而介词使用得比较活跃。汉语强调意合,特别是几千年古汉语的影响,讲究言简意赅,只要把主要意思表达出来,那些次要的部分就可以简略带过了。如:There were no snow.The leaves were gone from the trees,the grass was dead.(天未落雪,但叶落草枯。)这样翻译既表达出了原文内容,又兼顾了汉语习惯,而且兼有韵律和美感。如果译为“天没有下雪,树叶从树上掉下来,草都枯死了。”意思上没有错,但失去了美感,也没有了冷清荒凉的意境。

总而言之,减词可以使疑问更加简明清楚,但必须注意不能随意删减原文内容,以免影响原作要表达的感情。

三、结论

本文对英译汉时的增词法和减词法进行了举例说明,在翻译实践中还必须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仔细斟酌,不能任意增减内容。各种语言的书写、发音和结构不同,但精神是相通的,都反映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翻译促进了各国之间的交流。然而由于各民族文化传统和语言习惯的大相径庭,因而翻译时,特别是翻译文学作品时,不能只看字面意思,还必须抓住原文的隐含意思。增加或删除某些词更能表达文章的实质,以及它的弦外之音,有助于异国读者领悟原作者的思想。

参考文献:

[1]陈忠诚.词语翻译丛谈.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2]萧君石.汉英,英汗翻译初探.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刘安庆.古代翻译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Arrow Smith,William and Rogen Shattuck.The Craft and Context of Translation,Garden City and Context of Translation,Garden City,New York,Dowable Day,Anchor Book,1911.

猜你喜欢

英译汉
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第十四届“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世界》杯”翻译大赛英译汉点评
“第三届许渊冲翻译大赛”英译汉原文
数学文献英译汉中的“翻译腔”问题及对策
英译汉中常见的翻译处理技巧
奥巴马就职演讲官方版汉译本翻译技巧分析
皮尔斯符号学在青少年科普文英译汉中的运用
Why education is important
To improve and rectify the tourism market
中考英语“英译汉”解题思路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