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态轴心的城市景观地域性重构设计
2009-06-08高洁
高 洁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自然生态和地域性设计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重构城市景观地域风貌的自然生态途径。“重构”是以地域文脉为指导,在城市开发型设计中在新地区以及需要改造的地段进行的城市景观设计。针对城市景观地域性重构设计,也可以通过这两个途径进行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自然生态;城市景观;地域性;设计
引言
景观是由多个生态系统构成的异质性地域。城市景观首先是一个生态系统,城市景观塑造以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同时,城市景观塑造以后,也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深远影响,这是个双向互动的过程。自然生态主义如今已经成为景观设计师内在的本质考虑。
一、地域主义设计的自然生态轴心
(一) 城市景观设计与地方自然生态
张钦楠先生指出,我们在探讨城市特色是什么的时候,不如从另外一个角度探讨特色,也就是问:建筑特色(民族的、地域的)从何而来?对此我们的认识是,一个民族或者一个地域的建筑(城市)特色,来源于本国本地建设资源的最佳利用。
(二)基于自然生态轴心的地域性设计
19世纪以来,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推动了一系列将自然规律与人类社会进行研究的理论的产生。在这种发现与实证精神的影响下,19世纪的欧洲社会弥漫着一种浪漫主义思想。歌德提出,建筑设计一定要“忠于地方”(ture to the region),而在英国的唯美主义建筑则力图追寻老的“场所精神”(Genius Loci)并由此演绎成风行欧洲的浪漫地方主义建筑(Architecture of Romantic Regionalism)。
进入20世纪,源于进化论的生态学思想有了长足的发展,它再次渗透到许多学术领域,在建筑学和景观科学方面,生态学的影响显而易见。例如拉普普特指出,空间组织受到宏观的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影响外,更重要一点,它必须对其所在环境做出直接呼应,并随这种环境变化而变化。只有这样才能解释为什么传统建筑中空间组织方式及其表现形式的数量远远多于民族、文化和气候的数量。这实际上就是一种生态主义的建筑观。
如今,基于生态轴心的城市景观地域性设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⑴尊重地域自然生态的特征和运行机制、考虑自然画境的可能和限制,实现现代技术与地域环境、资源的结合;⑵尊重地域、自然、地理的特征,使用地域的自然材料和资源,尽量避免对地域土地构造和地表肌理的破坏;继承和保护地域传统中因自然地理特征而形成的理想空间模式。⑶借助自然模式,与气候、土壤、遗传学、生态学等自然过程相协调,具备新的、地方的,如同自然生命体形式。
二、地域自然生态要素的调研与分析
基于自然生态轴心的景观重构设计,就意味着设计应该结合自然,遵循生态规律。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根据场地的自然现状,建立场所生态适宜度分析(Suitability Analysis),来构筑城市景观与展开场地建设。
土地适宜度分析方法主要有直接叠加法、因子加权评分法和生态因子组合法。直接叠加法又分地图叠加法与因子等权求和法。地图叠加法的程序是,其一,确定规划目标中所涉及的因子;其二,调查每个因子在区域中的状况以及分布,并根据对其目标(即某种特定的场地)的适宜度进行分级,然后将不同的深浅颜色将各个因子的适宜度分级分别的描绘在单要素透明地图之上;其三,将两张或两张以上的单要素地图进行叠加得到复合图;其四,对所得到的复合图进行分析,并由此来决定场地的用途或使用方式(如图一)。
这种方法从场所的诸多自然要素以及一些社会和文化要素综合考虑来确定场地的使用,具有相对全面尤其是直观的特点,但是同样也有一些缺憾,这主要是没有加权,把各个要素的重要性等同处理了。因子等权求和法克服了地图叠加法的弊端,它把因子定级量化以后,直接求和得到综合值,用以评价土地利用。
三、自然轴心的景观地域性重构设计策略
城市地域性重构设计活动应该首先充分尊重和理解场所自然环境,每个场所的特殊自然条件是最可贵的设计源泉。因此城市景观设计通常也是在复杂和微妙的特定地域环境中的工作。正如安藤忠雄所言:“我的建筑建立在构成和现代主义形式的基础上,但我把重点放在研究每个作品的场所性、风土、天气、历史和文化背景上。我希望每个特定的环境中找到建筑的基点。”
(一)设计应答自然要素
对任何的建筑和景观都不可避免的坐落于一定的地点,并与场地发生关系——无论是否积极。当我们把场地称作“地形”的时候,意指广义的地形,而非狭义上的场地的形状。因此,广义的地形除了通常意义上的地形条件外,它还包括一个具体的微观环境中种种具体的要素,诸如植被的种类,阳光的特征等等。更广泛意义上讲,它甚至包括了地点的一切自然气候条件。因此,对于地形性要素的具体回应和精心组织也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来表达。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城市发展为标志的人类建成环境从空间到内涵的扩展,在具体的城市地段建设中,建筑与景观环境的回应就是设计师首先要面对和关注的问题。
建筑师阿尔瓦罗•西扎(Alvaro Siza)认为,建筑的形式并不是对场所形式的模仿和简化,而应该以自己的设计语言准确地再现现存形式所表达的主题和氛围,强调场所的意义。在很多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任何将建筑、景观及地形(即对于土地的感知和理解)与土地的片断之间对立起来的观念在建筑学的教育中都是没有生存空间的。从空间尺度上看,由于具体的地形地貌和城市环境可能是大尺度的、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整体特征:可能是局部的和特殊的,所以,地点性并不完全等同于地域性。但是我们可以将地点性看作地域性的一种特殊情形。建筑或景观“嵌入”场地看似为设计增加了束缚,其实却是限制中拓展了创造的空间。场地地形既是建设条件,又可成为建设资源。有的人喜欢用推土机将场地铲平而聪明的建筑和景观设计师善于利用地形。
阿尔瓦罗•西扎把自己的建筑奠基于每一特殊地形轮廓和地方肌理的精密感之中,以地理学的立场在场地风景中引入简单的几何学。为此,他的作品都反映了波尔图地区的城市、土地和海景,这种偏爱的具体还表现在他对地方材料、手工艺和当地阳光的微妙特征的偏爱——但是这种偏爱并没有放弃理性形式和现代技术而回到恋乡怀古的多愁善感之中,反而他的作品既有内涵又有丰富性,而又在时间向度上不失当代气息。这些特征清晰的表现在他的塞拉尔维斯博物馆(Serralves Foundation)之中。
(二)设计结合地方生态
地域性是城市景观的生态设计缘起与归宿,即城市生态设计必然是尊重地方的设计,对地方环境自然生态要素的调研是设计伊始就要完成的任务。其次地域性设计的目的也是服务于地方生态,目的就是使得地方的公众与地方环境之间的和谐共处。
1.尊重传统乡土知识
乡土知识这是当地人的经验,是当地的大众依赖于其生活的环境获得日常生活的一切需要,包括水、食物、庇护、能源、药物以及精神寄托。其生活的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都是有含义的,被赋予精神的内涵。他们关于环境的知识和理解是场所经验的有机衍生和积淀。所以一个适宜场所的生态设计,必然是首先应该考虑当地人的或是传统文化给予设计的启示。如中国园林审美中的“桃花源”模式、“昆仑山”模式、“葫芦模式”等等,除表现为形式上的审美偏好之外,更有其深远的自然生态成因,是人与自然在漫长相处过程中的生态经验的积淀。
2.适应自然,让自然做功
适应场地自然,让自然做功主要体现在主动地利用自然的自组织和能动性,以及尊重城市生态系统的边缘效应、腹地效应等自然规律,保护和维持生物尤其是本地乡土生物和生境的生物多样性特征等诸多方面。现代人的需要可能与历史上该场所的人的需要不尽相同,因此,为场所而设计并不意味着刻意地模仿和拘泥于传统的形式。生态设计的思想启发人们:新的设计形式仍然以场所的自然过程为依据——场所中的阳光、地形、水、风土、土壤、植被和能量等。设计的过程就是将这些有场所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设计之中,从而维护场所的永续发展。
3.设计显露地方自然
城市景观是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的组成,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人们却日益感到与自然越来越远,城市景观中的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或者消失。人们无法从城市景观中感受到四时之变与自然的演替。因此,生态设计呼唤工作回到一种古老的艺术感知:视觉生态——重新唤起人与地方自然过程的天然的情感联系,在生态、文化与设计之间构建桥梁。人类和自然、土地之间的“土地恋”提醒人们人类是被设计出来适应和生活在自然之中的,生态设计回应了人们对土地和土地之上的生物的“依恋”关系。城市景观设计应当通过显露地方自然元素及其自然过程引导人们体验自然,唤醒人们对自然原始的、长久的情怀。景观设计在生态、科学与艺术之间架起桥梁,形成了富于生态艺术的设计思想。例如在施瓦茨设计的明尼阿波利市联邦法院大楼前广场中,隆起的草丘形状来源于本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地形“drumlin”——一万年前冰川消退后的产物。由于承载的限制(广场地下为停车场),草丘上只种植了一些当地乡土的小松树。平行这些草丘放置了一些粗壮的原木,被分成几段,作为坐凳,也代表着这个地区以木材业为主的基础经济(图三)。
(三)设计补偿地方生态
生态思想贯穿于现代景观设计的发展过程,并大大改变了景观设计的创作源泉、思路,创造出的新景观形象。例如建筑师安藤忠雄设计完成的一处景观作品“梦舞台”,它位于濑户内海东端的兵库县淡路岛上。在1989年,当时淡路岛上的泥土和沙子大量被用于大阪关西机场的填海造地,其地貌受损面积达到10000m,一座小山几乎被夷为平地。“梦舞台”项目伊始,安藤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修复这块土地的生态属性。于是,25万株苗木被复育在这块倾斜超过30度的地面上。然后完成了“梦舞台”这一大型多功能建筑群景观设计是一个综合的整体,除了考虑生态原则,还必须满足社会功能,同样也属于艺术的范畴。因而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人批评某些生态主义设计虽然尊重地域自然条件,但视觉效果过于平淡,或者过于强调了自然而忽略了人的需求。正像18世纪人们抱怨自然风景园与周围的牧场景观没有什么区别一样。但是优秀的景观设计师善于用作品重新诠释艺术与自然协调的可能性。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深受现代艺术思潮影响的计师们不再仅仅根据地形地貌堆山理水、构亭筑台,他们升华了古老的“相地”理念,重新审视现存物并用现代艺术的语言赋予它们新的生命。
参考文献:
[1][美]温迪•普兰选编.科学与艺术中的结构[M].曹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王建国编著.现代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1.
[3]王向荣、林菁著.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