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2009-06-08肖德忍
肖德忍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倾向于学生被动学习、机械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缺乏对其自主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没有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欲望和体验。教师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正是用活用好教材,进行创造性地教,有助于新课改的实施,让学生感受通过多种活动探究和获取数学知识的喜悦,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一种不拘泥于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三个主要特点。
一、小学生发思维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一,小学生刚入学堂,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对问题描述理解很难把握,存在概念不清,法则模糊,理解能力不足等问题。例题:从200除以25的商里减去4与2的积,差是多少? 很多小学生出错,说明学生对运算法则理解不够。
第二、小学生对学习目的、任务,尚未树立起明确的认识,全凭书本例题及教师指导过的方法解题,并无拓展自己思维,寻求更多新方法的意识。教师应创设趣味性与开放性的练习,设计适合儿童心理特点的吸引学生愿意学的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提高学习兴趣。
第三、小学生对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陌生。解答应用题,除常用的解法外,不能根据题目的数量关系,灵活选择解题方法。比如计算多边形面积,不善于把一组合图形分割成几个特殊图形,然后运用连接、相加、包含相减,求得组合图形的面积。
二、培养小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
1. 发挥想象力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创造性思维需要有丰富的想象。”一位老师在课堂上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有趣的题目“砖都有哪些用处?”,要求同学们尽可能想得多一些,想得远一些。马上有的同学想到了砖可以造房子、垒鸡舍、修长城。有的同学想到古代人们把砖刻成建筑上的工艺品。有一位同学的回答很有意思,他说砖可以用来打坏人。从发散性思维的角度来看,这位同学的回答应该得高分,因为他把砖和武器联系在一起了。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既要靠老师,也要靠家长。要善于从教学和生活中捕捉能激发学生创造欲望、为他们提供一个能充分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与契机,让他们也有机会“异想天开”,心驰神往。要知道,奇思妙想是产生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在寻求“唯一正确答案”的影响下,学生往往是受教育越多,思维越单一,想象力也越有限。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潜在因素,在课堂上启发学生,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对作品进行再创造。
2. 淡化标准答案,鼓励多向思维
学习知识要不惟书、不惟上、不迷信老师和家长、不轻信他人。应倡导让学生提出与教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鼓励学生敢于和同学、和老师争辩。
单向思维大多是低水平的发散,多向思维才是高质量的思维。只有在思维时尽可能多地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假定…”、“否则…”之类的问题,才能强迫自己换另一个角度去思考,想自己或别人未想过的问题。
老师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让学生建立自信,承认自我,同时鼓励学生求新。训练学生沿着新方向、新途径去思考新问题,弃旧图新、超越已知,寻求首创性的思维。
3. 打破常规、弱化思维定势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前提
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过:妨碍学习的最大障碍,并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有一道智力测验题,“用什么方法能使冰最快地变成水?”一般人往往回答要用加热、太阳晒的方法,答案却是“去掉两点水”。这就超出人们的想象了。
而思维定势能使学生在处理熟悉的问题时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并使问题圆满解决。所以用来应付现在的考试相当有效。但在需要开拓创新时,思维定势就会变成“思维枷锁”,阻碍新思维、新方法的构建,也阻碍新知识的吸收。因此,思维定势与创新教育是互相矛盾的。“创”与“造”两方面是有机结合起来的,“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此基础上生产出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来。因此,首先要鼓励学生的“创”,如果把“创”扼杀在摇篮里,何谈还有“造”呢?
4. 大胆质疑
明代哲学家陈献章说过:“前辈谓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质疑常常是培养创新思维的突破口。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全对的。真理有其绝对性,又有其相对性,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其可推敲之处,鼓励学生大胆怀疑书本,引导学生发表独特见解,这是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一环。 在质疑过程中,学生创造性地学,教师创造性地教。质疑能将机械性记忆变为理解性记忆,让学生尝到学习、创造的乐趣。
反省思维是一种冷静的自我反省,是对自己原有的思考和结论采取批判的态度并不断给予完善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教育,是学生学会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5. 学会反向思维
反向思维也叫逆向思维。它是朝着与认识事物相反的方向去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不同凡响的超常见解的思维方式。反向思维不受旧观念束缚,积极突破常规,标新立异,表现出积极探索的创造性。其次,反向思维不满足于“人云亦云”,不迷恋于传统看法。但是反向思维并不违背生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