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的习语折射出中英文化异同
2009-06-08彭景云刘巧红
彭景云 刘巧红
摘要:习语是经过长时间的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短句,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习语大都具有鲜明的形象,适宜于用来比喻事物,因而往往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地方色彩。
关键词:鱼的习语;文化异同;民族特色
Abstract:Idioms are set phrases or short sentences extracted from a long use; idioms are crystallization of wisdom of people. Generally speaking, idioms have vivid images which are suitable for comparison; therefore they have rich character of nation as well as localization. Meanwhile, idioms are condensation and soul of language, which reflect splendid cultural history and national character. Here we talk about idioms in a board sense which are composed of common sayings, proverbs, set phrases, two—part common expressions and so on. To explore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from the prospective of idioms of fis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Key words: idioms of fish;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culture;national character
1.习语与文化
汉英两种语言都有极为丰富的习语,历年来,许多学者对习语的定义争议很多,但无可置疑的是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英国语言学家柯林斯(V.H Collins):“在当今标准的口语、书面语中,习语是公认的、广泛使用的,必不可少的成分,仔细使用,能美化语言、丰富语言。”[1]广义上说,习语包括俗语、谚语、成语及歇后语等。因为它们都具有共同的特征— 反映广大劳动人民生活经验和愿望的固定语句。“小鱼惊慌跳,大鱼快来到”。[2]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最好的鱼总是沉在水底,即好货难求。)这些习语是渔民长期观察总结出来的经典语句,对后人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跨文化交际学的创始人霍尔曾在《无声的语言》(中文版1991)中写到:“文化学存在于两个层次之中:公开的文化和隐蔽的文化。前者可见并能描述,后者不可见甚至连专门训练的观察者都难以察知。(65)”[3]我们可以从公开的文化中发现中英文化的相似性。与此同时,可以从隐蔽文化中揭示中英文化的不同。问题的症结在于如何揭示文化的隐蔽部分。顾嘉祖,陆昇认为,不仅在一般的书面语中可以找到某一民族隐蔽文化的踪影,连日常的口语也能反映出某一民族的深层文化意识。(6-7)[4]
2.鱼的习语中折射出中英文化
2.1 文化的相似性
2.1.1.历史悠久
虽然中国是个内陆国家,但是我们是在我们国家的母亲河—黄河的怀抱里成长起来,举世公认,我国是世界上淡水养鱼最早的国家。远在一万八千多年前的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就曾以鱼为食;一些古老岩画把鱼作为原始图腾刻画出来;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期陶盘,就绘有“人面鱼纹。”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汉佚名《饮马长城窟行》
一夜海潮河水满,鲈鱼清晓入池塘。——元•宋禧《即事》
中国虽与英国地理位置不同,但是两国对于鱼的认识历史也是久远的。英国是个岛国,四处环海,他们在与海的斗争中创造了“海的文化”,这一文化在英语习语中也体现的淋漓尽致。The best fish swim near the bottom. (好鱼居水底;好东西不易得。)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the net. (进网的便是鱼。) Big fish eat little fish.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
2.1.2 语用心理
翻开《辞海》可以发现许多有关鱼的成语,虽然大多数情况下鱼对我们来说都是积极的、正面的,但在成语中,鱼的文化意义却以中性贬义居多。比如:缘木求鱼: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可能达到目的。这个成语和英语中的fish in the air 可谓如出一辙。
鱼龙混杂:比喻好人与坏人混在一起。“鱼”在此被赋予了坏人的代称。我们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图腾是龙,将其作为皇帝的代表,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称自己为龙的传人,所以,鱼龙相比,“鱼”便略逊一筹了,就有了“坏人”的代名词。而恰恰巧合的是,fish一词在英语口语中常常被用来指“人”,往往带有贬义色彩在里面。如:A cool/odd/queer fish 怪人 A cold fish 冷漠的人。
如鱼得水:好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有所凭借。也比喻得到跟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很合适的环境。令人发笑的是,英语 like a fish out of water 其意义可以说与如鱼得水十分相似,只不过它是反其道而行之,它意指人到了陌生环境中感到生疏、不自在似鱼离开水一样,可堪称异曲同工。
2.2 文化的差异
2.2.1风尚习俗
中国大多数地方将鱼用于婚姻中,表达了男女双方对于生育的祈求。而在古代,生儿育女是维系婚姻幸福美满的前提,所以鱼就发展成为爱情的象征物。 唐代女道士李治《结素鱼贻友人》:“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
而在英国等其它西方国家,他们并没有把鱼作为他们婚姻的象征物。在英国,一旦双方确立了恋爱关系,男方主要送给女方订婚戒指并举行仪式。
2.2.2民族文化传统
中国的习语多数来自古书典故、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鱼的习语也体现了丰富的中国的民族文化传统。如,
鱼米之乡:指盛产鱼和稻米的富饶地方。来自 唐•王睃《清移突厥降人于南中安置疏》:“谄以缯帛之利,示以麋鹿之饶,说其鱼米之乡,陈其畜牧之地。”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太公:指周初的吕尚,即姜子牙。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当。
菩萨难管鲜鱼价:菩萨:佛教的神。鲜鱼的价格变化不定,价格相差很大,受到很多情况的影响,无法统一价格,就连菩萨也难以控制。
墨鱼自蔽、校人烹鱼都是来自寓言故事。
而英国关于鱼的习语主要还是受其地理位置的影响最深,如:
He who would catch fish must not mind getting wet.捉鱼不要怕鞋湿,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Shoot fish in a barrel.在桶里射鱼,表示易如反掌。
There are plenty more fish in the sea.大海里有好多好多的鱼儿呢,如劝慰失恋的人“天涯何处无芳草。”
《伊索寓言》在英国很受欢迎,其中fish in troubled waters(浑水摸鱼)就出自《伊索寓言•渔夫》。
3.结论
从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和英国对于鱼文化的认识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两国对鱼的认识都有悠久的历史和相似的语用心理。不同点反映在风尚习俗和民族文化传统。习语同其它知识一样是无穷无尽的,因此我们要注意观察、分析、对比、研究等才能更加客观、系统、全面的认识英语国家的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张以文,辛全宝.《英语习语分类词典》.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2]佳翰.《谚语大全》[Z].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
[3]刘建荣.《无声的语言》[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65).
[4]顾嘉祖,陆昇.《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