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自然——生态伦理视域下的《瓦尔登湖》
2009-06-08童莉
童 莉
引言:
《瓦尔登湖》凝结了梭罗毕生的生态智慧和人生哲学。他的生态思想观中有着浓厚的伦理情怀,他认为自然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与人处于平等的地位,所以人类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全球生态危机日益严重的今天,对其进行深入挖掘和解读对唤起人们的生态意识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尊爱生命”——自然万物都是有生命的
梭罗早年追随爱默生,认为万物有灵,自然是精神的象征,是超验主义的代表,因此梭罗的思想早期深受爱默生宇宙观的影响,是虔诚的“超验主义者”。超验主义者强调精神至高无上,认为自然之中渗透着一种神秘的无处不在、无所不包的宇宙精神,这种精神便是世界万物的内涵,也就是爱默生所谓的“超灵”,即绝对精神、上帝。梭罗崇尚自然并回归自然的哲学思想和超验主义运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梭罗看来,自然之美本于生命,源于生命精神之灌注。自然界的所有存在物都是有生命的,生命是美丽的。因为任何一种生命存在都体现了一种宇宙精神,当我们说自然是美的时候,是因为自然体现了生命。因此,生命是美的本体、美的本源,我们要尊重生命、崇敬生命,在这种尊崇中获得最高的精神体验。人只有亲近自然,才能感受到这种伟大力量的存在。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难道禽兽不是跟人类一样,也存在着一种文明吗?”甚至就连瓦尔登湖上的冰裂,也是冰块的咳嗽声。瓦尔登湖是活生生的,是亲切的,当梭罗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时,他几乎要问,“瓦尔登,是你吗? 事实 上梭罗认为最接近万物的乃是创造一切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是神奇的,也是神圣的、神秘的。因此,他重视找寻自然之中的精神底蕴和精神价值。 大自然在梭罗的眼中是美的化身,他一生都在享受自然的秀美,把自己完全融入气象万千的自然世界,对山川花木,飞禽走兽和四季变化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的记录,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挚爱。大自然不仅赋予他创作的灵感,而且荡涤了他的胸襟。“我像希腊人一样崇拜奥罗拉(曙光女神)”,“让我吸一口清晨纯净的空气吧,这是我的万灵药”,“我们需要旷野的滋补”,“我坐在瓦尔登湖上自己的船里吹长笛,看见妒鱼在我周围回旋游动,似乎被我的笛声迷住了。一个湖是风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望着它的人可以测出他自己的天性的深浅。湖所产生的湖边的树木是睫毛一样的镶边,而四周森林菊郁的群山和山岸是它的浓密突出的眉毛”。
生命价值是指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的实现。 人应该正视自身的生命价值。在《瓦尔登湖》的“经济篇”中梭罗指出,人们由于物质欲望的膨胀而忽视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因而大部分人过的沉重而可悲的生活。工业化、商业化、城市化的道路高歌前进,物质财富的积聚速度空前加快,科学技术水平也口益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口益得到改善和舒适化。但“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因为他深刻地体会到,人们越来越陶醉在物质生活的享受中,并且为了得到更多的物质享受而弹精竭虑,“找不到空闲来使自己真正完整无损”。梭罗看到了当代人在物欲横流的世界里随波逐流,在享受物质便利的时候却失去了精神生活的享受,成了物欲的奴隶。人类崇高的精神在无限膨胀的物欲中失落了,因而支持现代文明的只剩下经济动力和获利的动机。个人的精神生活也变得异常贫乏,“人为物役”。所以他说:“等到农夫得到了他的房屋,他并没有因此就更富,倒是更穷了”。梭罗从自然中领悟到人生存的最重要的是要注重所谓的“真正的生活”。在“真正的生活”中物质部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精神的富有与崇高。人应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中,虽然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但是“大部分的奢侈品……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人应该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生命价值。梭罗认为人要有价值和高尚的生活目标,要回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生活的意义,专心聆听自然界的启示。梭罗在瓦尔登湖畔建了小屋,度过的26个月。他过着简朴的生活,梭罗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明了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获得最高的精神体验的可行性。
二、“万物共体”——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由于受超验主义学说的影响,梭罗的潜意识中有着强烈的与自然合为一体的意识。梭罗认为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在有机界里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和整体相联系的。在梭罗的时代,生态伦理学还杳无时期,但他凭着对生命的直觉和感动,已经在《瓦尔登湖》蕴含了“万物共体”的概念:田鼠是他的兄弟,在他的屋子下面做窝,和他共享面包;知更鸟在他屋则的一棵松树上住居,受他保护; 鹤鸽是他的“母鸡和幼雏”,冬天鼹鼠住在他的地窖里,和他分享土豆的美味;野兔子也到他的门来,吃上豆皮……在他的眼中,自然中的一切生物都是那么亲切、可爱,甚至康科德的植物也是和他住在一起的居民。一个人住在林中,虽偶尔感到寂寞,但是他感觉到“能跟大自然做伴是如此甜蜜,如此受惠。”他“屋子周围的每一个声音和景象都有着无穷尽无边际的友爱”。原来人可以和自然如此亲密和谐的相融在一起。《瓦尔登湖》还表现了生命体之间以及生命体与无机世界之间存在着一种极其复杂的相互关系。“豆子的成果并不由我来收获。它不是有一部分为上地鼠生长的吗?……难道我们不该为败草的丰收而欢喜,因为它们的种子是鸟雀的粮食? 梭罗对自然关心和关爱,因为他懂得生物圈是一个复杂的相互关联的有机整体,每种生物都是一种生命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权利和理由。自然万物都是“与大自然同色彩、同性质,和树叶,和土地是最亲密的同盟,它们是天地的一部分,仿佛飒飒的树叶一样”。
事实上梭罗指出人不应该把自己提高到自然万物之上,不能宣布人有支配万物的特权,人对待自然应该像对待自己一样。梭罗曾自责为了得到栗子而用石头击打栗子树:“对喂养我们并给我们遮荫的树木施加不必要的伤害,不但粗野,而且是犯罪。” 一位邻居砍了康科德惟一的一棵朴树,梭罗感慨道:“如果有人因为虐待孩子而被控告,那么,其他人也应该因为虐待交给他们照看的自然的面孔而被控告”。他虽然没有使用“权利”一词,那种把虐待大自然与虐待人联系起来思考,实质上维护的正是权利。梭罗最终想表达的含义便是:人与自然万物有着同等的生存权利和发展的权利,这些权利都是神圣的,是平等的。在梭罗看来,自然是生命的,生命是平等的。
结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梭罗早在19世纪初期便有了前瞻性的见解。面对资本主义工业化、城市化文明迅猛发展,人以自然主宰的身份随心所欲地驱使自然、征服自然,自然与人的关联越来越远。梭罗清晰理智的认为:“要保证健康,一个人同自然的关系必须接近一种人际关系……我不能设想任何生活是名副其实的生活,除非人们同自然有某种温柔的关系。
温柔的关系集中体现了梭罗的生态伦理思想,把人类与自然的对立变为统一。他认为人类应该把自身放在与自然万物同等地位的平台上,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保证生命共同体的和谐运转。对于如何实现这种和谐,梭罗在《瓦尔登湖》中表达了自己的设想:
其一,人类要领悟自然。自然是美丽的,自然也是智慧的。梭罗善于发现自然中的美,更善于感悟自然。他认为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标志,便在于他能思考,能有感情和德性。
他呼吁人要清醒,要不时地感悟自然,认为这样才是真正取得和大自然的和谐。其二,人类要呵护自然。梭罗所处的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工具的提高和改进使人们对自然的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也越来越深,享受着以牺牲环境和消耗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物质便利,去逐渐失去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美好家园。这让梭罗感到焦虑,他在《瓦尔登湖》中写道:“对喂养我们并给我们遮荫的树木施加不必要的伤害,不但粗野,而且是犯罪。”人们对环境的破坏,把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等同于对个人精神的扼杀。在梭罗看来,自然是生命的,生命是平等的。人对待自然应该像对待自己一样。人类必须学会呵护自然,要像保护人一样,保护自然,和谐相处。其三,人类要回归自然。梭罗认为,一个人生活在大地上不仅需要精神上超凡脱俗,而且需要自然化,人应该在自然中过一种外在简朴内心丰富的真正的健康生活。
总之,梭罗的生态伦理思想是在寻求一条回归自然之路,回归自然的思想是希望找回人与自然原有的那种和谐关系,恢复人性本来所包含的自然因素。
参考文献:
[1]徐迟译.亨利•戴维•梭罗.瓦尔登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2]李静,严慧仁.论梭罗的自然观,河南科技大学学报[J].(社会科学版),2006(3 ).
[3]李培超.环境伦理。[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8.
[4]鲁枢元.生态文艺学[M].陕西: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5]苏贤贵.梭罗的自然思想及其生态伦理意蕴[J].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
[6]王诺.欧美生态文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Thoreau, Henry D.Walden Mc Quade.etal.,eds. The Harper American Literature Vol. 1part Two, Negyork: Harper&Row;, publishers,1987.
作者简介:童莉 (1981一),女,湖南岳阳人,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统招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