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梦阳何以对盛唐绝句情有独钟

2009-06-08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09年11期
关键词:王昌龄李白

冯 婉

摘要:明代“前七子”领袖李梦阳创作了大量绝句,皆是在模仿李白、王昌龄等盛唐名家诗作的基础上完成的。本文试图从文化体系、风格认同以及时代风气三个方面寻找李梦阳为何将盛唐诗歌作为其模仿对象的动机。

关键词:李梦阳;王昌龄;李白;绝句

李梦阳对盛唐诗歌,尤其是李白、王昌龄、杜甫等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的诗歌甚至在诗题下标注“效李白”、“效杜甫”。其创作也被后人认定有模拟的痕迹。《养一斋诗话》:“吾读李空同乐府,七绝学太白、龙标,真似太白、龙标也。”[1]李梦阳在《张生诗序》中提出了“唐诗最李杜”的观点。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李梦阳对于盛唐诗歌不遗余力的模仿呢?我试从下面几个方面作一分析:

首先,盛唐诗人多是出于关陇文化体系,李梦阳从心理上对于本文化体系结构的认同是一个常常被忽略的因素。

关陇文化是一个随着政治的发展而衍生出的概念,陈寅恪对关陇文化的内涵作出了一个具体的阐释:“就地域言之,乃关陇区内保存之旧时汉族文化,以适应鲜卑六镇势力之范围而产生之混合品。”[2]唐代关陇地区是整个国家的政治中心,也是天然的文化中心。此时期的大多数诗人都是与关陇文化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王昌龄生长于关陇地区,李白郡望属于关陇地区,杜甫生长于关陇文化所化之区域。《旧唐书•文苑传》:“开元、天宝间,文士知名者,汴州崔翰、京兆王昌龄、襄阳孟浩然,皆名位不振。”[3]王昌龄在自己的作品之中也指出了他的家乡在京兆。《别李浦之京》:“故园今在灞陵西”。李白出生之地现在仍有争议,但是可以确定的是不在关陇文化范围之内。少年成长于蜀地,蜀地在唐代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但是李白一直强调自己的郡望——陇西李氏。他在自己的作品之中多次提到,《与韩荆州书》:“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赠张相镐二首》之二:“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李白一直强调自己的郡望可能与当朝皇帝出生陇西李氏有关系,但是不能忽略的是李白一直强调他的郡望与他对于关陇文化的追慕是分不开的。关陇文化影响文学最深的乃在其文化内涵的精神,“关陇社会积极进取的时代精神,统一中国的伟迹及其遗留的奋发向上的精神,在文学上增添了拼搏进取向上的时代精神,使得文学追求浩大的情感力量,具备气骨的特征。”[4]而不是出生于狭义关陇文化区的杜甫受关陇文化所化恰恰在于此。杜甫生于河南巩县,在杜甫生活的时代,关陇文化所化的区域实际上已到达了杜甫的家乡,但是杜甫生于一个传统的“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庭的文化的教化使其一生都以传统的儒学为纲。但是,他的整个少年时代毕竟生活于关陇文化所化之区域,在其不自觉之间,关陇文化实际上还是对他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杜甫毕生都很崇敬他的先祖杜预。杜甫《祭远祖当阳君文》:“恭闻渊深,罕得窥测,勇功是立,智名克彰。缮甲江陵,祲清东吴。邦于南土,建侯于荆。”《晋书》评价杜预:“振长策而攻取,兼儒风而转战。”[5]杜甫与《晋书》一样,都指出了杜预不仅长于儒学,同时也是一个成功的军事家。杜甫崇敬杜预也不仅仅在于杜预是一位儒者,也在于他在军事方面的才能,这也正合于关陇文化“尚武”的精神。杜甫诗歌所追求的博大境界,浩大情感也正是关陇文化所赋予的。

《李空同先生年表》:“其先扶沟人,国初以从戎徙陕西庆阳(今甘肃庆阳)。”[6]李梦阳的少年时代是在庆阳地区度过的,庆阳属于关陇文化区域。李梦阳的家庭是一个典型的关陇文化背景下的家庭,“曾祖恩以义勇闻,殁于王事。祖忠为人重厚,长者、乡人称李处士。父正以责入太学,授阜平训导。”[7]关陇文化的实质在于旧时关陇地区的汉族及为了躲避战乱迁移至关陇地区的汉族所保留的传统儒家文化与鲜卑族“尚勇斗狠”风气的揉合。李梦阳的曾祖父是一个勇者,体现得是偏于“尚勇斗狠”的一面。李梦阳现实的经历证明他继承了家族的这一传统。弘治十八年李梦阳上书孝宗皇帝,劾寿宁侯招纳无赖、罔利害民,国舅寿宁侯反扑,李梦阳下狱。李梦阳很快就被放了出来,但是受此屈辱,怒气不平。“他日,梦阳途遇寿宁侯,詈之,击以马箠,堕二齿。寿宁侯不敢校也”(《明史•李梦阳传》)李梦阳的思想中也体现了偏于儒家的一面。“十岁受《毛诗》,十七岁游心六籍。”(《李空同先生年表》)是他的家庭给他的传统儒学教育,正是在这样一种教育环境下,李梦阳长于儒学。《治道篇》、《事势篇》都多处涉及儒学原意的讨论。

可见,关陇文化体系集传统儒学与鲜卑人“尚勇斗狠”风尚于一身的独特文化特质是李梦阳与盛唐时代同一文化圈的先辈可以隔着几个时代互相呼应的一个重要前提。

其次,李梦阳对于盛唐诗歌,尤其是王昌龄、李白二人绝句风格的认同是其模拟的前提。《驳何氏论文书》:“故辞断而意属者,其体也,文之势也;联而比之者,事也;柔澹者,思;含蓄者,意也;典厚者,义也;高古者,格;宛亮者,调;沉着、雄丽、清峻、闲雅者,才之类也。”[8]李梦阳提出文章的基本要求是“辞断而意属”,这实际上是司空图 “味外之味”,“韵外之旨”观念的翻新,而这正是盛唐诗歌所追求的。“厚典”并不是盛唐诗歌一致的风格,但是杜甫诗歌之中所运用的典故之多是空前绝后的。盛唐诗人的才情也是多方面的,李白的雄丽,杜甫的沉着,王昌龄的清峻也给了李梦阳适当选择的可能性。

最后,李梦阳对于盛唐诗歌狂热的模拟根源乃在于李梦阳生活时代对于整个盛唐气象的追慕。朱元璋指责元代“废坏纲常”,诏令天下“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9]“圣道”指的是儒家的思想,但是明代所倡导的儒学已不是孔孟的儒学,而是经过程颢、程颐、朱熹改造,后世称为“程朱理学”的儒学。“先王之旧”指的什么?是“圣道”产生的宋代吗?宋代是一个“内强外弱”的朝代,有着被异族灭国、偏安江南的屈辱历史,朱元璋刚刚建立了明朝,雄心壮志,不可能希望明步上宋的后尘。于是国力强盛的唐朝成了明朝的榜样。《明太祖实录》:“初,元世祖自朔漠起,尽以胡俗变易中国之制……上久厌之,至是悉令复旧。衣冠一如唐制。”李维桢:“所贵乎明者,谓共盛于唐,而久于唐也。” (《皇明律范序》)[10]可见明人的心态是以与唐人相比为傲。查清华在《明代唐诗接受史》一书中指出明代的诗人对于唐代诗歌的狂热喜爱是源于“摆脱了异族统治,扬眉吐气,振兴汉族文化的历史责任感使他们在前朝历史中寻找已逝的辉煌。”这是明人接受唐诗的一个重要心理根源,但是还有一个隐性的心理根源导致了明代诗人对于盛唐诗歌的盲目崇拜。初唐时,武则天自立为女皇,建立周。李隆基进行宫廷政变后,恢复李家的天下。元代以异族之姿建立了元政权,朱元璋进行了多场艰苦的军事战争后,建立了明王朝。不管是作为女人的武则天还是作为异族的蒙古族建立政权,在明代汉人看来都是“不义”的。这给了明代诗人一个心理暗示:“盛唐恢复的政权与明代建立的政权都是回归“义”的政权,明与盛唐诗人所处的历史境遇是相同的。正是在这样多重的心理背景下,盛唐成为了李梦阳所追慕的对象。

综上所述,李梦阳生活的时代的一个对于盛唐风格争相模拟的时代,而一切的根源乃在于明人对于盛唐气象的追慕。盛唐时期强盛的国力,昌盛的经济,繁荣的文化都是明人所羡慕的。而强大的军事实力使得周围的少数民族都臣服于唐王朝,这又是刚刚摆脱蒙古族统治的明人最向往的。可见,明代诗人对于盛唐诗歌的崇拜不仅仅在于字句,也不仅仅在于阔大的盛唐文风,而在于盛唐诗人们所具有的目空一切的时代荣誉感。

参考文献:

[1]清潘德舆.养一斋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3] 后晋刘晌.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4]姜必任.论关陇、山东文化圈的嬗变及其文学创作[J].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9.

[5] 唐房玄龄.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8.

[6] 李梦阳.空同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7]李梦阳.空同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8]李梦阳.空同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9]明太祖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1968.

[10]李维桢.大泌山房集[M].山东:齐鲁书社,1997.

猜你喜欢

王昌龄李白
“七绝圣手”王昌龄
驰骋边疆的王昌龄
接连被贬的“九品”芝麻官
爱国情怀永流传
唐?李白 《客中行》(草书)
诗仙李白的归宿
倒下的那一刻
出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