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智慧的内在生成特性
2009-06-07张洪良刘兆永
张洪良 刘兆永
摘 要:2001年实行新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时代呼唤智慧的教育,需要智慧的教师,文章主要从“自由之思想”与“独立之人格”两个方面来论述教师智慧内在的生成特性。
关键词:教师智慧;内在生成;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
中图分类号:G5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0)30-0065-01
马克思说:“智慧就是有关某些原理和原因的知识。”而我们的教育需要智慧的教育,智慧的老师。教师智慧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特点、个性,并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形成的对教育教学活动的批判性认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智慧是个人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的统一,是热爱教育与爱学生的统一。
智慧的增长是教师发展的标志。所以一名具有智慧的教师是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于一体的,所谓“自由之思想”就是对教育有自己的真知灼见,真正理解教育的精髓所在,并且能够付诸实践,不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所谓“独立之人格”就是教师具有自己的性情,自己的思想,不趋炎附势,不尔虞我诈,不仅自己有独立的精神,更是引导学生自立自强,关心、尊重学生。
一、自由之思想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登上科学的高峰,究竟是离不开理论思维的。”智慧得益于知识,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智慧才有可能生成,智慧是知识的深化与升华。而作为教师,要想让智慧环绕,成为一代教育家,培养出有个性、有思想的学生,教师首先要广泛涉猎名家名著,掌握坚实的专业知识,各种教育知识、理论信手拈来,烂熟于胸,古今中外,皆为我用。
智慧的教师,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教育自身要把握好教育本身,教师自己要把握好自己,掌握好方向与原则。教育不只是对人在自然状态基础上的发展承担任务,也对人在社会状态下所受到的束缚中获得解放担当重任。因此,教师就要随时注意在各种现存的和未来可能会约束人的要素中搜寻理想的答案。教师尽其所能拥有知识,尽其所能展现智慧,尽其所能彰显个性。
智慧型教师,不仅理论知识炉火纯青,实践知识也要达到登峰造极。教师的实践知识指的是教师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情境中能够灵活自如的引导学生达到一定目标时所具备的各种知识,应该说这种知识是教学经验的积累。教师的实践知识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学生是教师智慧生长的基础,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认知的过程中,也从学生那里得到许多有益的启发,使自身的知识得到发挥与巩固、提升,教学相长,从而越接近智慧。二是教师自己,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反思性的实践活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思考,把自己的教学经验加以筛选,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让经验上升为理论,转化为智慧。
二、独立之人格
教师独立之人格,指教师作为一个有自我意识,有科学精神,有主见,有个性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所逐渐达到的,体现敏锐的洞察力,极强的思辨力,博学而睿智以及教书育人、开拓创新的能力素养。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当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教师要做到具有独立人格,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博学多识
教师要给每个学生一杯水,而教师自己就要有一桶水,这桶水应该是源头活水,清甜甘洌。面对着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渴求知识,具有丰富想象力,个性十足的一群学生,所以教师必须练就一身的“武功”,十八般兵器样样懂一些,成为一个杂家,才能引导学生,学会终生可用的本领,生活、工作的智慧。
(二)理性睿智
要做到时时刻刻能够保持清醒的状态,敏锐的心,使之与心术不正、尔虞我诈、崇尚权术、趋炎附势等泾渭分明。他不是自命清高,与世无争,卓尔不群,而是既善于合作,又保持个性与同事和谐相处。遇到一切事情,能够取长补短,应对自如,运筹帷幄。具备以正确运用致力为特征的理解、推理、归纳和判断的能力。
(三)爱学生
“教育的智慧性是一种以儿童为指向的多方面的、复杂的关心品质。”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前提条件,只有达到智慧之爱,师生双方才能做到互相尊重,双方之间的交流会畅通无阻,从而实现“教,是为了不教。”教师真正让学生感到老师的爱,需要从以下几点去努力:(1)尊重和信任学生,特级教师王栋生说得好:“教师,‘不跪着教书”,那么,学生也要“不跪着学习”。(2)做学生的朋友,朋友之间是可以真诚交流的,学生不管遇到忧愁、快乐都愿与你分享。(3)做一个好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甚至是一生。为人师表,以其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达到“润物细无声”。
教育是基础性的工作,而教师更是基础中的基础。教育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个性、智慧,首先是教师具备发现自己的能力,这就需要智慧,需要智慧的教师,所以让教师充分发掘、培养自己的智慧,迫在眉睫。
参考文献:
[1]张楚廷.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袁振国.品读洪宗礼[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