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文化对历史小说文本内涵的影响

2009-06-07吴小雪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09年10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

吴小雪

摘 要:本文就当代历史小说40几年的发展所经历的三个时期:“爆发期”,“内部调整期”,“多元发展期”,浅谈当代文化对这三个不同时期的历史小说文本内涵产生的不同的影响。

关键词:三个时期;政治本位;文化转型;全球化意识;大众文化

中图分类号:I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30-0001-01

当代的历史小说以1976年年底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卷出版(第一卷初版于1963年,修订本于1976年同时出版)为开端算起到现在已走过了40几年的历史,其中经历了“爆发期”,“内部调整期”,“多元发展期”。历史小说的当代性体现在与当代文化精神的不断对话中描述特定时期的人物事件,强调当下对于历史的烛照。

当代历史小说以姚雪垠的《李自成》第二卷的出版为开端,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爆发阶段。相对于文革前期对于当时零星出现的短篇历史小说的批判,这个时候的文化氛围环境出现了一定的缓解,当代小说的创作正经历着一个从伤痕文学—反思小说—改革小说的发展历程,整个文学创作期待打破旧有的藩篱,在这个希翼突破的文化背景下,历史小说创作涌现了一批反映农民起义或反抗外敌的长篇历史小说,例如《李自成》(第二卷)《星星草》,《风萧萧》,《九月菊》,《天国兴亡录》等。在这一时期从事历史小说创作的作家一般都经历了“文革”和“反右运动”的受害者,基于作家自己的独特感受,同时也受当时思想解放的影响,所以他们归来一提笔其小说文本内涵就从批判封建文化传统对于人性的扼杀,盲目崇拜,君权独裁出发,把其价值取向定位于对传统封建思想的政治批判上,在历史小说中抒发他们浓浓的政治情结,姚雪垠就不止一次在写作《李自成》过程中说道“常常被自己构思的情节感动的热泪纵横和哽咽。”

第二个时期“内部调整期”大致从1983年起始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从伤痕反思等政治性小说到探索传统文化,联姻西方文明以及进行文体试验证明当时社会思想的进一步缓和,它是历史小说界内部对于第一个时期“爆发期”的调整和修正。这一时期的历史小说创作相对比较沉寂,文化转型是一个复杂流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群众文化与大众文化呈现相互叠加交融的的局面,所以基于这一文化背景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历史小说文本出现了不同于第一时期单一描写农民革命,阶级论的题材,而是转向站在时代的最高点上,从文化人格,朝代兴亡,人性冲突的历史纵深处挖掘迪人警示的思想内涵,以一系列描写封建帝王的历史小说为主,与政治呈现若即若离的关系例如《康熙大帝?夺宫》,《唐明皇?宫闱惊变》,《少年天子》;另一方面,由第一时期描写对象为农民转为知识分子等各个领域,呈现较高的审美特征,例如《白柳门》等。在第一时期与第二时期都有作品问世的女作家凌力最能体现在这两个不同文化背景所呈现出的历史小说文本内涵的不同。她第二个时期创作的《少年天子》就把写人作为创作的中心,即集中所有的笔墨着力描写这位少年天子顺治皇帝福临。小说中的福临是个本身性格充满着矛盾与复杂性的人物,一方面他聪敏好学,锐意革新,遇事当机立断,有开创大业的报复和胸怀;另一方面又有内心脆弱,受制于皇室习俗的致命弱点。他虽然是有着无限权威的天子,他是皇太极与努尔哈赤的后代,念及先辈创业艰难,力图抱住江山并锐意改革创新,但是由于在那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民族矛盾突出,而且他自身性格中自卑,脆弱的一面导致最后结局是如此的不幸,不仅在政治上失败,爱情上也同样失败,导致他只有二十三,四就离开了人世,他的一生既是时代的悲剧也是自身性格的悲剧。鲜明的人物形象这在以往的历史作品中是很难发现的,总的来说这个时期的历史小说创作是从政治性向文化性,审美性的过渡。

中国当代历史小说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进入第三个时期“多元发展期”。作家们不再按照对历史的共同理解来创作,而是以个体生命的独特体验方式来描写自己心中的历史。在这种文化背景下,90年代的历史小说回到文学本体的起点,具有更真实的艺术效果。这一时期涌现的历史小说有《雍正皇帝》,《康熙皇帝》,《倾城倾国》,《暮鼓晨钟》,《曾国藩全集》,《张居正》《慈禧全传》,《胡雪岩全传》等。这一时期的文化对历史小说的文本内涵的影响集中体现在面对当今全球化浪潮带来的冲击,作家视野逐开阔,观念不断开放,中国当代的历史叙事明显的增加了中西文化冲突的新内涵。例如凌力的《倾城倾国》,《暮鼓晨钟》系列反映的是清朝初入关到巩固其统治在内的百年历史。在他们革新的过程中满是突出的满汉民族矛盾,在一批守旧的大臣眼中,汉文化的精致优美是奢侈糜烂的亡国之征。在这一混乱的民族矛盾中,作家跳出了狭隘的权谋文化视角,而是采用“第三只眼”获得了深邃的文化关照力量,即贯穿小说始终并连接两排人物的关键人物—汤若望。他作为一名传教士,对满,汉文化做出了公证的评价:满族的杀戮和嗜血关闭自己通向上帝之门;而汉文化精致优雅对他充满了无穷的吸引力。因此他积极劝导帝王们沿袭汉制,实施仁政。书中汤若望的视角也可以看作是作者自己的视角。

参考文献:

[1]吴秀明.中国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文化阐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版.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近年来“传统”在大众文化中的“生长”——以“现象级”影视作品为探讨中心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让音乐学习“生命在场”——大众文化语境下儿童音乐审美体验再探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气排球的大众文化属性探析
简析中国大众文化
性别化的中国城市大众文化——北美的中国性别史和城市大众文化研究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类问题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