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教师成长的必经之“格”
2009-06-07邵军
邵 军
一名富有特色的教师与其他教师的区别主要在于他拥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独特结合与综合表现。教学风格是教师的个性特征在课堂教学中的全面反映,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上日臻成熟的标志。教师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没有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也难以培养出富有个性品质的学生。
一般而言,一名普通教师要成长为一名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特色教师,要经历以下几个阶段。
一、“入格”
这是特色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起点。这里说的“格”是指课程标准、教学规定和要求。具有特色的教学必须是“合格”的,正所谓“随心所欲不逾格”,不合“格”的教学再有特色,也不能称之为教学风格。在教学风格形成的初始阶段,教师必须要“入格”,一些根本性的、规律性的“格” ,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要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以及一贯提倡的“讲练结合”、“注重实践体验”、“教学应该删繁就简,反璞归真”等,规范、提升着我们的教学行为。没有这些“格”,我们的教学就会变形。但“格”毕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必须表现为具体的事、物。教学上有特色的名师,就是这些“格”的具体形象的化身,或称为“形象代言人”。广大一线教师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有“格”?怎样科学有效地“入格”?最便捷的方法和途径就是模仿,包括对这些“形象代言人”的教学语言、表情、教态和板书等的学习运用。在起步阶段的学习提高总离不开“模仿”。
一个教师刚开始工作时,上了一次“非常失败”的公开课。他决定“依样画葫芦”,向名师求教,学他们的一招一式。这个教师找来了李吉林、于永正等名师的教学录像带,一遍遍地揣摩。尤其是“素描作文教学代言人”贾志敏老师的课堂录像,更是成了他的学习样板,一盘录像带,他要看五六遍。他从观看录像中细心揣摩贾老师点拨、评价、激励等语言艺术的精妙之处,提炼作文教学的技巧和要领。渐渐地,他觉得自己有了底气,学生有了灵气。渐渐地,他不仅得了大家的真传,而且有了自己的东西。
在“入格”的过程中,虽然模仿成分多,创造成分少,但模仿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没有模仿传承,就谈不上创新,正如不学习知识,就无法发展智力一样。但模仿的一个缺陷是带有不成熟的“他人性”。教师如果一味模仿,就会抑制自己的创造性,最终无法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在“入格”之后,教师应着手思考下一步如何“破格”。
二、“破格”
所谓“破格”,就是教师能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长,以某种优势为突破口“定向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使课堂教学进入一个个性化阶段。这时,教师的课堂教学从内容理解到教学方式和方法,都应有所创新和突破。“破格”意味着教师的教学风格既来源于他人而又异于他人,同时也意味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对他人教学方式的一种超越。研究发现,一名教师能否快速、有效地“破格”,主要取决于其阅读的程度、反思的程度和实践磨炼的程度。
1.用广泛的阅读滋养课堂。以“主题教学”为特色的窦桂梅老师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经典童话之前,进行了针对这篇文本的“力透纸背”的细读尝试。细读中,她把这篇经典的文章放在一个宏大的文化背景下,阅读了《论安徒生童话的悲剧意识》等大量的相关资料,同时,她还读了《儿童文学教程》等相关理论书籍。然后,再对课文和叶君健原译文进行对比,在比较中进行质疑与确认,写下了一万多字的解读札记。有了教师的读书,才有教师的“站得高”的水平,也才有学生“看得远、看得深”的境界,也才有激情下的思想深度,即所谓的教学的“广度”和“厚度”。如果没有教师阅读的多,就很难有对教材理解的深,也就难有个性化的教学设计,更无法产生艺术化的课堂教学。如今,有人把读书缩减为看“教辅资料”和快餐读物,把精神的追求异化为官能享受,把精神的价值缩减为实用价值,这是一种浮躁、功利的阅读心态。要领略读书的快乐,必须摆脱这种功利的考虑,有从容的心境。
2.用相关学科启迪智慧。以语文学科为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理应直面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艰辛的思考和探索。同时,也应跳出语文教学的“圈子”,于相关学科中汲取营养,以“局外人”的身份对语文教学进行审视和反思,从而不断梳理自己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和认识,使自己在视角转换的过程中生成教学智慧,产生新的创意,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
3.用“公开课”磨炼自己。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独特的课堂体验。一个追求自己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应该勇于在课堂实践中磨炼自己的个性和风格。这种课堂不是一般的课堂,而是“公开”的课堂,是向同行、向专家、向自己开放的“常态”的研究性的课堂。这样的“公开课”追求的目标是问题的诊断和智慧的发现。通过这样的课,教师不断拓展自己的原初经验,使原初经验发生异变并获得新异的艺术审美经验,从而提升教学实践的品位和境界,促进自身教学艺术风格的形成。
当然,在教师成长的道路上,不可能所有的课堂都能对外“公开”。这就需要我们以开放的心态认真对待每一堂课,把每堂课都上成自己的“公开课”,认真准备,认真授课,认真反思、琢磨,并写下自己的思考,记录下自己的成长轨迹。不能说,有了这样的“公开课”就一定能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但是可以断言,离开了这样的“公开课”,就不可能练就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成为一名有个性、有风格的教师。
三、“出格”
“出格”即能“自成一格”, 这是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标志着教师已经成长为一名成熟的、有鲜明个性的特色教师。这时,教师的教学已经不拘一格一式,不限一法,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一阶段,教师的教学从内容的处理到方法的选择、过程的组织,都表现出多样性与稳定性、灵活性与独创性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从“破格”到“自成一格”,虽是一步之遥,但其实现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一是经验的再丰富和理论的再准备。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师必须辩证灵活地运用教育科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而不能死搬教育科学理论中的那些条条框框。教学风格既不会垂青那些对教育科学理论一知半解、自以为是的人,也不会青睐那些不知教育科学理论为何物的“教书匠”。在一次特级教师的公开观摩课之后,一名年轻教师对授课的特级教师极为钦佩。在进行研讨的时候,他向这位特级教师请教:“不知道您准备这堂课用了多长时间?”这位特级教师意味深长地说:“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可以说准备了一辈子。”二是学习、反思与创新的“接力”。通过学习、反思的“接力”来不断认识自己教学中的不足,通过创新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既要虚心向他人学习,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大胆探索,努力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入格”、“破格”和“自成一格”是教师教学风格形成的三个基本阶段,也是一名特色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对于教师而言,教学从根本上来讲是不断进行创新和超越、体验生命律动以及实现自我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过程,因此,教师必须实现从“教书匠”向反思型、创新型和特色型教师的转变,通过自由而富有创新性的探索和深刻的反省,不断地确认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教师的生命价值和生命意义在这种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教师的职业生活将焕发出更加旺盛的生命活力。
(责任编辑张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