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的质疑释疑评疑
2009-06-07管志乾
管志乾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进而释疑,最终使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去评疑,这样,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就会不断升华。善思多疑是思维具有活力的表现,只会背现成答案,意味着创造力的衰竭。质疑既是思维的起点,又是思维的动力,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科学上有很多重大进展,与其说是问题的解决者促成的,不如说是问题的寻求者促成的。如:钠放在空气中的一系列变化的实验。首先,取一块豆粒大小的钠,把其放入一个透明的玻璃瓶中,久置于空气中,让学生留心观察瓶中钠的一系列变化,学生就会引起浓厚的探究质疑的兴趣。学生由观察的现象,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质疑:银白色的钠为什么在空气中变暗?变暗后的钠的表面为什么会出现一些水泡?时间已久,为什么会变成白色粉末呢?带着疑问,学生就会去对产生的疑问去探究、去释疑。最后对钠在空气中的一系列变化作出正确的解释和结论。
学习中的问题是很多的,只要善于观察、实验、分类、比较、勤于思考,是不难发现问题的。发现问题只是思维过程的开始,只有明确问题才为解决问题确定方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有疑而不释,问题就会越积越多。因为任何问题都是从质疑开始,以解疑为过程,以评疑而告终。思维的具体过程就是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总结结果的过程。有经验的教师,都会自觉地把解决问题的思维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指导学生释疑的思路、方法,并着力引导督促学生养成主动钻研、释疑的习惯。如铁的生锈所存在的质疑、释疑、评疑的思维过程。
质疑思维来源于生活。放在干燥空气中的铁不易生锈,涂有保护层的铁也不易生锈,而潮湿的空气铁容易生锈,为什么呢?
释疑的几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铁器生锈是由空气引起的,即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化学反应;第二种可能是铁器生锈是由潮湿空气中的水引起的,即铁和水发生了化学变化;第三种可能是:铁的生锈是由水和空气共同作用的结果。到底那种质疑正确呢?
验证质疑的第一步是把每一种可能结果都推测出来,即进行解疑:如果第一种释疑是正确的,则铁器在干燥的环境中会生锈;如果第二个释疑是正确的,则铁在水中(除去空气,即和空气隔绝)也会生锈的;如果第三个释疑是正确的,则必须在既有空气又有水的条件下,铁才能生锈。释疑的第二步是实验,即进行实验设计并具体操作。第一个实验:将洁净的铁钉放在干燥的试管里并用塞子塞紧;第二个实验:把经煮沸除去空气的水装满试管,放入洁净的铁钉后用塞子塞紧(试管内不留气泡);第三个实验:将洁净的铁钉放入盛有少量水的试管里,然后把试管倒立在盛水的烧杯中,试管外壁标明水面的位置。待放置一段时间后,第一、第二个实验中的铁钉都不生锈(不易生锈),而第三个实验中,不仅铁钉生了锈,而且试管里的水位上升了,即试管里气体的体积变小。说明第三种释疑是正确的。由此,铁的生锈是水和空气共同和铁发生化学反应的结果。至此,疑问就算解决了。
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到此就结束了。到此,老师是否给喜欢争论、讨论的学生一个机会,让他们把质疑、释疑的问题再进行评判。评疑就是对解决了问题再讨论,再归结,使所质疑的问题再巩固、再升华。通过评疑能用语言清楚地表达出来,这样一个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由此,通过问题的质疑、释疑、评疑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
な崭迦掌:2009-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