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学生创新能力在物理教学中的培养
2009-06-07赵惠珍
赵惠珍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关键是教育”。21世纪是科学技术更加迅速发展的世纪,是各项创新层出不穷的世纪,在这充满竞争的世界里,需要培养成千上万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对于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长期的物理教学中笔者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创新教育的:
1.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变化过程。问题的存在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而问题的发现恰恰是教学的开端,好的问题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启迪思维,激励探究的欲望。因此,在引入教学课题时,尽量运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寓意深刻的故事及生动有趣的资料、生活片段、相关的物理学史,必要时自制教具。力求以最自然、最富情趣的角度切入正题。这样,一能创设气氛;二能制造悬念,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指向性的疑问。在初中阶段,主要通过以下途径来获得:
1.1 通过观察、实验发现问题。
通过观察、实验实现对物理事实,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有一个清晰而明确的印象,积累大量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和数据,发掘出有待探索的问题,为进一步的思维活动提供思考和依据。在课堂教学中,常利用演示实验来展示物理现象和变化过程,特别是学生日常生活中难以见到或与学生的经验相抵触的现象和过程,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鲜明的表象。如在电阻定律演示器上选择一条电阻丝,使之与一个小灯泡串联。以此说明导体电阻与其长度的关系,极其自然地引出滑动变阻器。接着再进行下一步的实验或分析,进行探索。
1.2 通过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的分析引申和逻辑展开中发现问题。在物理规律教学中,应将有关的物理知识综合起来,把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作为主题,用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如,在进行“电磁感应”的教学时,教师可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延伸,提出新的问题: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那么磁场能否产生电流呢?然后让学生在创设的物理环境中,进行探索。
2. 培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有了获得文化科学真理的渴望。就有了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就有了创造性思维、想象和创造性行为的前提。作为物理老师要结合教材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物理是由生产实践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并且和自然现象联系密切。为此,可结合教材向学生讲述物理学家的传略和自然现象,这样会使物理课变的生动有趣,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收到良好的思想教育的效果。生动的试验可以使教学过程进行得生动活泼,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如长度的测量,一般人认为很简单,针对这一想法,教师依次叫三个学生测量同一物体长度,对不同的测量结果,学生会感到惊奇,这时老师再讲长度测量的重要性及方法,学生必然会大有兴趣。也可以通过一些奇趣的实验演示、实物模型、图表、动画、科技小史话等给学生制造悬念,再配以行动幽默的教学语言,就可以激发学生探根究底的愿望,进而引发学生的探索冲动。例如,在《简单的磁现象》一节中,我用一只在磁铁(暗藏)牵引下在湖面上自由“游动”的小纸鸭(底部有曲别针),很自然地引出课题和磁铁吸铁的性质。通过实例立刻引发学生的探索冲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会骤然提高,使教与学都感觉轻松活泼,回味无穷。
3. 巧设疑问,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结合教材,通过学生阅读思考,由教师置疑,也可以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改变学生由被动接收变为主动思维。教师的作用不是只讲授知识的内容是什么,而是要启发学生主动思维,多问为什么。能提出比课本知识更深刻的问题,并着手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这才是我们科学素质教育的关键。学习上提不出问题,意味着学习的停滞。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主动给学生巧设质疑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质疑,置学生于新旧知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个人经验与科学概念的矛盾冲突的旋涡中,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调动质疑意识,产生思维动势。增强学生学习好物理的信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诱发新的创新动机。
4. 通过实验制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不仅能巩固和深化课内知识,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知识的迁移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笔者认为,让学生定期举行物理小制作比赛,可以增强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举办物理知识讲座、开展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竞赛,可以使学生增强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意识。指导学生进行小制作,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幻意识和创新精神。笔者经常开展这些活动,以锻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兴趣特长,提高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养成对同一问题,善于全方位、广角度、多途径去分析思考的习惯,从而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收稿日期:200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