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

2009-06-07赵洪元

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 2009年11期
关键词:游戏活动数学

赵洪元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由于数学课程内容是现实的,并且“过程”成为了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因此课程内容本身就要求有意义的,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数学的学习方式不能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它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那我们教师应当怎样做才能让数学课堂真正的活起来呢?在此我谈谈自己的几点肤浅的见解。

1. 让游戏活动走进数学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以游戏为生命,游戏具有种种教育的价值。儿童既然喜欢游戏,我们就可以利用游戏活动来支配他们,来养成他们的学习习惯,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得到协调发展。”可见,游戏活动对儿童的教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1.1 以游戏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它没有语文、史地等学科那样充满情趣,它是符号教学、推理与运算的结合,是一个充满心理活动的过程,学生在学习中注意力往往易于分散。而游戏活动是把学生引入“乐学”大门的好方法,妙趣横生的数学游戏活动,活泼的组织形式,就会像磁铁般地把学生牢牢地吸引到数学学习上来。这样,数学知识与游戏形式都深深地印在他们的头脑之中。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我在讲台上放着5个水果(分五种,每种1个),让6个学生上来每人拿走1个自己喜欢吃的水果,前5个学生很快地拿走了自己喜欢吃的水果,第6个学生却为难了,不知所措。然后把水果重新放回讲台,另叫6个学生按上述方法再做一遍,结果相同。此时,我明知故问:“你为什么没有拿到水果呀?”学生回答:“水果没有了。”我接着追问:“那么,没有了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这样的教学,通过游戏活动加深了学生对“0”的理解,知道了“一个都没有,就用0来表示”,而且牢牢掌握了0比1小,1比0大的相对大小关系。

1.2 以游戏活动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根据儿童好动、好奇的天性,我常常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游戏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数感。例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后,我组织同桌学生进行“猜数字”游戏活动,先让一位学生从自备的11-20数字卡片中任意抽取一张,然后让同桌的另一位同学猜“我拿的是几?”猜数的同学如果说出的数比卡片上的数大,手持卡片的同学就说:“大了”;猜小了,就说:“小了”,直到猜对为止,然后再交换进行。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11-20各数之间相对的大小关系,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

2. “做数学”会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在不断学习新课程、走进新角色、转变观念、改革教学的过程中认识到,如果以“做数学”代替“说数学”,情形会迥然不同,就会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2.1 要从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入手。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数学教科书》的特点,数学学习应该是孩子自己的生活实践活动,数学教学应该与孩子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孩子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为此,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由书本数学走向生活数学,取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生活中到处都是数学,运用数学知识能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使之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2.2 要在“做”字上狠下功夫。

要让学生学会“做数学”,就要在“做”字上狠下功夫,做足文章。只有放手让学生“做”,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因此,让学生采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方式学习数学,是“做数学”的关键。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这一环节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利用学具操作,自己去探索、去发现,给学生发表见解和敢于提出不同问题的机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得到尊重,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探索,在具体的操作中进行独立思考,在相互的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3 要让学生参与“做数学”的全过程。

我们提倡,学生不仅要在引进新知识、讨论新知识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在巩固新知识阶段更应主动参与,要参与“做数学”的全过程。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一课,在巩固新知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套圈游戏。因为套圈游戏中存在着许多数学问题。游戏规则:套中小狗24分,小羊26分,小鸭31分,小猪15分,小猴子40分,小鹿39分。(1)你喜欢套哪两种动物,得多少分? (2)套哪两种动物得分最多?是多少?谁还能提出数学问题? (3)套哪两种动物得分最少?是多少分?(4)我套两种动物得55分,猜猜看我套中的可能是哪两种动物?(5)我两次套中的分比65分多,可能是哪两种动物?哪两种动物根本套不上?(6)猜猜看,每次套两种动物,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套法?猜后,小组讨论验证,最后学生用5+4+3+2+1=15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到此并没有结束,而是让学生把这15道题一一搭配列出算式,做在作业本上,让全体学生体验搭配的思想方法,同时巩固了本节课的知识点。最后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教师还可以设计一道思维含量较高的开放题,适合全体学生,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有序性。

3. 教学手段使用要“活”,使课堂教学 “活”起来

“一支粉笔一张嘴,四十分钟讲到尾”。这种传统模式曾盛行一时,这样的课堂怎能不死气沉沉呢?教学手段的选择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由于教学内容各具特点,教学要求各不相同,学生也各具情态。

3.1 实物演示,真实感强。

教育家夸美纽斯有句名言:“教一个活动的最好方式是演示。”运用实物进行演示,是传统的教学手段之一,它可以供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闻一闻等等。从而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知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留下深刻印象。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面”、“棱”、“顶点”的概念,教师把一个大萝卜带进课堂,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教师先切一刀,让一个学生上来指着剖面说这叫什么?(面)然后又切一刀,使所得的面与第一个面垂直相交,进而在学生数出有两个面的基础上,教师说:“谁愿意上来摸一摸这两个面相交的地方叫做什么?(棱)再切一刀,使所切的面同时与第一、第二个面相交。类似让学生数出有几个面(3个)后,教师又启发学生说:”这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什么?(顶点)最后教师把萝卜切成了一个长方体。这样层层推进,不但把握住了三个知识点,理清了他们之间的关系,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实物直观的真切效果是其他教学手段所不能比拟的。

3.2 动手操作,思维灵活。

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和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使课堂教学效果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而动手操作又是课堂活动中一种特殊的认知活动,学生借助手的活动能够实现和反映其内部的思维活动,让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在对自己的猜测去探个究竟,弄个明白的过程中,发现知识规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在教学“长方形特征”这一课时,“相对”这个概念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相对边的长度相等”。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课始老师说:“今天有很多客人和我们一起上课,我们怎样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呢?”顿时,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鼓掌后,教师提问:“当我们鼓掌的时候,两手掌处在什么位置才能拍在一起?”这样“相对”这个抽象的概念,在学生欢快的亲身实践中就理解得透彻而自然。

3.3 恰当表演,气氛活跃。

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将课堂设置成舞台,让学生当演员。如教学“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当学生初步掌握其变化规律时,老师按高矮个请五个同学上来,他们既代表不同的数位,又代表着每个数位上的数字“1”,站成“11111”形式后,又请一个个子最矮的同学带上圆形头饰做小数点,让他从右向左一位一位移动,让学生发现:移动后所得的数比原来缩小10倍、100倍、1000倍……,缩小可用除法计算。然后,向右移之则反之。接着老师出示几道练习题,同学们边做手势,边口述解题思路,随着学生肢体语言的逐渐加快,教师又随机地运用《红色娘子军》中的曲调教唱:向右进、向右进,我们在扩大,扩大用乘法;向左退、向左退,我们在缩小,缩小用除法。边唱边做手势,师生情为之动,趣为之生,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总之,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因此,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而每一位教师观念的转变,知识的更新,并将这些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之中,使小学数学教学产生实质的变化。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以数学知识自身独特的魅力,能让老师在激情和享受中教,让学生在欢乐和入迷中学,努力为孩子们营造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数学大课堂,让课堂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收稿日期:2009-11-27

猜你喜欢

游戏活动数学
“活动随手拍”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