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与“底层生产”

2009-06-04庄西真

职教论坛 2009年7期
关键词:宝贵底层流动

庄西真

2009年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受金融危机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特别关心中职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样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天之骄子”们就业困难,中职生就业同样很困难,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关于加强中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呢?我想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中职毕业生不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既然不宝贵,也就不屑于专门为他(她)们的就业下发一个通知,让其自己解决算了;二是中职生的就业没问题,既然没问题,也就不需要发一个促进就业的通知。第一个原因显然是不成立的,因为据说现在职业教育受到党和国家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职业院校学生也是国家宝贵的财富,不可能因为不宝贵不发通知。那剩下的就是第二个原因了,即中职毕业生就业问题不大故不用发个促进就业的通知,这一点有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连续三年(2005、2006和2007年)就业率都达到95%以上的消息可以证明。

就业是民生之本,就业率这么高当然是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我们能够仅仅满足于就业而不管就的是什么“业”吗?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国家统计局指导下,由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与中青世嘉教育机构合作完成的《2007年全国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报告》(《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28日第5版)显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多是企业一线操作工人,其平均月薪为1386.1元,中职毕业生月收入在1000元以内的占57%;中职毕业生有近六成比例认为“专业完全不对口”,而认为“专业不对口,但有部分关联”的比例为15%;中职毕业生中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的仅占12.67%,签订试用期劳动合同的占20.6%,大多数中职毕业生均未与用人单位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由此不难看出,中职毕业生在高就业率的后面是就业质量很低的状况,月薪反应待遇不高,“专业不对口”反应工作技术含量不高,无合同反应工作不稳定,像这样的就业状况与农民工及无二致。再联系到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三分之二强是农民子弟和城市底层人家孩子的现实,我们会发现职业教育非但不能有效地促进社会流动,而且强化了代际轮替的现象。成都市人事局的一项调查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阶层复制现象的存在,在目前的公务员队伍中,父母是“进城务工人员”的公务员比例最小,仅占2.8%,父母是“普通职工”的占26%,而父母是“公务员”的比例最高,达到33.3%。这个调查没说农业劳动者家庭子女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比例,我猜测恐怕要比2.8%还要小很多吧。而这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

不能否认,改革30年来,我国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上升,这就是最好的上升流动。社会学认为,正常的社会流动,是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源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应进一步完善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不仅要保障失业人员、低收入者、进城农民工等底层人群的生存权利,更要为他们以及他们的子女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满足他们向“上”流动的发展诉求,建立公正、合理、开放的现代社会流动机制。

除了经济水平的上升以外,上升流动也还有多种途径。比如,因产业升级而实现的上升流动,在这方面,中国目前有很好的契机。我们知道,世界各国产业演进的基本规律是从初级产业向高级产业演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演进。产业演进的结果使得职业结构发生变化,农业劳动者转变为工业劳动者,蓝领劳动者转变为白领劳动者。我国目前正处在上述产业结构和职业结构演进的关键时刻,城乡居民会因为产业结构与职业结构的升级而实现地位的上升,而且,此种变迁会持续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当然了,产业升级不会自动带来人们职业地位的改变和阶层的向“上”流动,相反,它还会提高职业进入的门槛,排斥人们向“上”流动,因为产业结构升级使企业将更加注重提高资本和技术的密集度,减少劳动力数量,提高劳动力素质,这就需要借助于教育的作用。实践证明,教育是底层人群摆脱贫困的关键,也是底层人群向“上”流动最重要的机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中期,一些底层家庭因为子女接受高等教育而实现了向“上”流动的梦想,改革开放以前和上世纪80年代也有不少底层人们通过接受职业教育改变了自己以及家庭的命运。而当前我们罔顾质量盲目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的做法明显与人们的期待和我们讲求的服务于产业升级的目标南辕北辙。

责任编辑:肖称萍

猜你喜欢

宝贵底层流动
努力是最宝贵的天赋
农民建筑工
流动的画
时间宝贵 等
漫画哲理
写给厌学的你:不读书,换来的是一生的底层!家长也读读!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底层文学”向何处去?
略论“底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