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扩大内需第二波主力?
2009-06-04赵晓
赵 晓
3月宏观数据比1-2月份的情况好了不少。季度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了6.1%,经济回暖日益明显且好于市场预期,说明扩大内需已初见成效。
中国率先回暖!
放眼全球,中国经济已是率先回暖。
中国经济能够如此强悍地表现,主要得益于政府大刀阔斧地扩张。强势政府,往往遭人诟病。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其对于防范经济下滑却是最有效率的。而且大概全世界都搞不懂的是,中国与许多国家不同,中国的金融系统同样为政府所主导,因此可在关键时期扮演“第二财政”的角色,为整个中国经济的恢复埋单。一季度,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到349555亿元,比年初增加了45812亿元,同比多增32485亿元——货币政策以及信贷政策转了180度的大弯。
于是,资金的放量增长引发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急剧攀升。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129亿元,同比增长28.8%,比上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
在大量投资的情况下,生产及供应也开始有所增长。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1.3个百分点。其中1-2月份增长3.8%,3月份增长8.3%,较2月份的11%有所放缓。
而股市和楼市当然在资金及预期的推动下亦打破僵局,走向回暖。股市从1600多点一路上攻,突破了2500点。而楼市近期的成交量有明显上升。据中国指数研究院数据:一季度全国30个重点跟踪城市,近九成成交面积环比上涨,30个城市总成交面积环比增幅超过50%。
让人略有不解的是,居民收入甚至也呈增长之势。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0.2%,实际增长11.2%。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8.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6%。
依然脆弱的企稳
至此,我们甚至可以认为,中国经济最危险的时候已经过去了,眼下出现了经济企稳的机会。
但同样依然值得警惕的是,经济企稳的根基并不牢固,中国经济仍未完全摆脱风险。当前,外部需求还在大幅度下滑。一季度,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4.9%。其中,出口2455亿美元,下降19.7%;进口1832亿美元,下降30.9%。另外,市场性的投资也仍然低迷。一季度,实际使用外商直接投资218亿美元,同比减少56亿美元。而代表民间投资导向的房地产投资也仍处于冰点。1-3月,全国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4.1%,比去年同期回落28.2个百分点。
此外,企业赢利也还在锐降,因此未来市场性投资的前景仍不看好。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2191亿元,同比下降37.3%。在39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3个行业利润下降,4个行业出现亏损。在赢利能力不断下降的情况下,生产能力的增长只能带来更大的供需缺口,增加库存,从而带来经济二次触底的风险。
比较全面地来看,当前的所谓回暖只是“政策性回暖”而非“市场性回暖”。而政府为了不使扩大内需变成分两次跨越鸿沟,须进一步巩固扩大内需第一波的成效,让回暖真正变成回转,让V形反转不致走形。
地方,转暖续动力!
在这种情况下,扩大内需应该避免一切干扰,理所当然地进入第二波。但在战略操作上,中央政府可以稍以观望,而让地方政府成为第二轮扩大内需的主力。因为中国各地情况大相径庭,而各地经济情况如何,地方政府冷暖自知。在地方政府扩大内需的政策中,房地产仍然是可以首先考虑的一个领域。而中央政府可以视情况准备第三波扩大内需的预案。
很显然,中国最幸运的一点是,中国的发展潜力和回旋余地极大,扩大内需仍有许多空间,而地方政府也乐于利用这些空间。这正是扩大内需与财政联邦主义模式结合,从而引领中国经济走出困境的关键时刻。管理
(本文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杨 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