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妈祖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趋势
2009-06-04黄文格
黄文格
【摘 要】分析探索妈祖由民间信仰演化成区域性特色文化,直至世界共识的妈祖文化的历程。在海西文化建设中,践行胡锦涛主席2006年1月视察福建时:“……妈祖信仰深深地扎根在台湾民众的精神生活当中,福建要运用这一丰富资源,在促进两岸交流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的重要指示,发挥特色优势,注重打造妈祖文化品牌,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
【关键词】妈祖文化 确立 发展 品牌
福建是海西的主体,省委、省政府提出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两岸人民交流合作的先行区,符合时代的要求,顺应了海峡两岸形势发展。随着闽台交流和合作不断升温,闽台两地的“五缘”:地缘、血缘、文缘、商缘、法缘日益凸显,福建在推进经贸合作、交通联系、旅游合作、农业合作、文化交流和载体建设的“六求”亮点不断闪现。福建正在抓住一切机遇,开创先行先试新局面。2006年1月,胡锦涛主席在福建考察工作时强调:“……妈祖信仰深深地扎根在台湾民众精神生活当中,福建要运用这一丰富资源,在促进两岸交流中更好地发挥作用。”福建紧紧抓住了进一步传播妈祖文化的机遇,运用妈祖信仰特色资源,不断推进妈祖文化品牌建设,构建和谐海西文化,密切了大陆、港澳台和全球华人的同胞往来,形成了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强大凝聚力。本文拟就妈祖文化的形成、发展、壮大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发挥妈祖资源优势,服务海西文化建设,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
一、妈祖文化的确立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顾名思义,妈祖文化是劳动人民千年来尊崇、信仰妈祖的过程中遗留和传承下来的物质及精神财富的总称。妈祖本体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一介女子,却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人,民间在传颂她,宋、元、明、清帝王们给予了35次封号(有40次、36次、35次之说,本文偏重于35次)。尤其清代对妈祖的褒封创下了五个之“最”:次数最多,达14次,与宋代持平;规格最高,“天后”为最高封号,加上尊称“天上圣母”,均达到极限;字数最多,同治十一年达64字;密度最大,咸丰一朝封5次;最有规则,封号虽多,按顺序叠加,有承续性、有序性。同时,清朝赐封妈祖三代,令地方官员春秋谕祭,载入国家祀典,诏普天下行三跪九叩礼,继孔子、关公之后成为清朝三大祀典之一。
1.妈祖其人其事基本概况。
福建莆田贤良港天后祖祠存一部清代林清标编著的《敕封天后志》,记载妈祖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卒于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与历代相沿的民间妈祖圣诞和升天祭日相符。妈祖出生地有两种说法,宋绍兴二十年(1150年),廖鹏飞撰《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嘉定二年(1209年)李俊甫撰《莆阳比事》,宝佑五年(1257年)黄岩孙撰《仙溪志》,开庆元年(1259年)李丑文《灵惠妃庙记》等认为妈祖为湄洲人。湄洲岛上现有“天妃故里”崖刻和“天妃祖迹,地名上林”石刻等,明清编修的一些《林氏族谱》和《敕封天后志》认为妈祖出生在湄洲岛对岸的港里村。过去,港里村贤良港是湄洲岛的渡口,近在咫尺。港里村现存妈祖故居、妈祖“窥井得符”的“受符井”、清乾隆五十一年《重建天后祠记》碑刻、《历代褒封微号》碑刻等。目前一致认为妈祖出生于莆田港里村,于湄洲岛羽化升天,是闽林始祖晋安郡王林禄的二十二世孙女,莆田九牧林蕴的八世孙女,其父林惟悫,母王氏,生一男六女,妈祖为第六女,因妈祖出生至满月间都不啼哭,便取名林默。民间尊称“祖姑”“妈祖”,台湾也称“湄洲妈”“开台妈”“银同妈”“温陵妈”或“大甲妈”等等。
据《敕封天后志》和民间传说,妈祖在世二十八年,出生神奇,尤其16岁时,“窥井得符”后,“身在室中,神游方外,谈吉凶祸福,靡不奇中”。历“机上救亲”“舫海寻兄”“救商”(化木附舟)“菜屿长青”“祷雨”“降伏二神”“收晏公”“恳请却病”“收高里鬼”“除水患”“除怪风”“收伏二怪”至“湄屿飞升”,这些圣迹记载体现了妈祖生前救难庇民的思想境界,赢得尊称“神姑”。她在湄洲岛羽化升天后,湄洲乡民为纪念她,立祠奉祀,称之“通贤灵女”。
2.妈祖信仰发展历程创造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妈祖信仰文化内涵。
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妈祖自宋雍熙四年(987年)去世以来的一千多年里,从宋代湄洲乡民“仅落落数椽”立祠奉祀,历经元、明、清三代,逐步走向鼎盛。妈祖信仰的发展历程,遗留下来大量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如建筑宫庙、妈祖圣迹壁画、石刻、崖刻等不可移动文物,以及历史上各时代的妈祖木雕像、文人墨客记载妈祖宫庙或圣迹的文献、图书资料等移动文物。
宋代,商人三宝,满载异货要通外国,舟停湄洲,不得起航,“遂诣祠拜祷,其椗立起。”三宝获利后为答谢妈祖护航,第一次扩建神女祠,即湄洲妈祖祖庙,经历代修建、重建,湄洲妈祖祖庙于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湄洲妈祖祭典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明黄仲昭《八闽通志》记载:北宋咸平二年(999年),湄洲妈祖第一次分灵到与湄洲祖庙遥遥相对的平海湾北岸平海卫城外,创建了平海天后宫,现今是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妈祖托梦兴化湾内港宁海墩人:“我湄洲神女,其木实所凭也,宜祀我,当赐尔福。”“乡人告于制干李公(李富)”“吾闻湄有神姑,显迹久矣。”于是李富“募众营基建庙塑像崇祀,号曰圣墩。”妈祖分灵在北宋已到仙游县枫亭港,宋刘克庄《枫亭新建妃庙记》“元符初(1098年),水漂一炉,溯流而至,里人咸感梦曰湄洲之神也,迎置锦屏山下,草创数楹祀之。”《敕封天后志》同样收录“铜炉溯流”称:“宋哲宗元符初(1098年),莆南六十里,地名曰枫亭,其溪达海。”“水漂一铜炉”,“溯流而至”,“枫人同得梦云:我湄神也,欲为尔一乡造福。”于是里人“备香花奉铜炉至锦屏山下,草构数椽祀焉。”这样,北宋年间,湄洲妈祖已分灵到了湄洲湾、平海湾、兴化湾,但仅限于民间信仰。
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给事中路允迪出使高丽遇险,转危为安。随船的莆田涵江洋尾村李振告知是家乡信奉的圣墩女神搭救,路允迪回朝复命奏闻,宋朝廷赐圣墩庙额名“顺济”,这是妈祖信仰第一次得到朝延的认可,按宋神宗熙宁年间礼制:“诸神祠无爵号者赐庙额,已赐额者加封爵。初封“侯”,再封“公”,次封“王”,生有爵位者从其本封;妇人之神封“夫人”,再封“妃”;具封号者初二字,再加四字。”到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诏封妈祖为“灵惠夫人”,这是妈祖第一次得到朝廷的封号。至景定三年(1262年)的106年间,宋朝廷对妈祖褒封达十四次之多,其中四次封“夫人”,十次封“妃”。妈祖宫庙数量急剧上升,“妃庙遍于莆,凡大墟市,小聚落,皆有之。”其中最有名的是白湖庙,位于宋兴化军城外白湖市,是兴化湾入口到军城的海船聚泊码头,交易之盛,人称“水市”。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白湖“章氏、邵氏二族人共梦神指立庙之地,少师陈公俊卿闻之,验其地,果吉,因以奉神。”于次年建成白湖庙。宋人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记“其妃之灵著,多于海洋中,佑护船舶,其功甚大,民之疾苦,悉赖帲幪。”南宋学者陈宓说:“今仰白湖香火,几半天下。”宋宁宗赵扩说:“灵惠妃宅于白湖,福此闽粤。”
元代妈祖信仰主要表现在漕运护航方面,元初利用运河进行漕运,把南方粮米源源不断地漕运到元大都。后来从海上开辟航线进行漕运,漕船的官兵和船民们仰赖妈祖的庇佑,是他们航海中的精神寄托和战胜航行中艰难险阻的力量,屡次得以化险为夷。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以庇护漕运”,晋封妈祖为“护国明著天妃”。终元一代,共褒封五次,并赐天下天妃宫庙额曰“灵慈”,遣使到漕运沿途各庙致祭,列为定例,载入国家祀典,每年依制致祭。
明代实行海禁政策,但增强了朝廷与外国的朝贡和使节贸易,妈祖便成了朝廷使节们的护身符。明代妈祖宫庙多系外交使节兴建或重建,郑和修建的南京下关天妃宫、江苏太仓天妃宫、刘家港天妃宫、长乐南山天妃宫、泉州天妃宫、湄洲妈祖祖庙;使臣张源兴建的广东赤湾天妃宫;册封使夏子阳等兴建的琉球那霸下天妃宫等等。这些妈祖宫庙官建居多,规模较大,名扬海内外,遗留下来的石刻碑文和文献资料最多,是研究妈祖信仰的重要实物资料。虽然,明朝对妈祖的褒封在历代中最少,仅两次,且基本上沿袭元代妈祖封号为“圣妃”“天妃”,但遣官祭祀多达十四次,永乐七年至宣德六年(1409-1431年),朝廷曾先后八次遣官到湄洲妈祖祖庙致祭。
清代妈祖信仰达到巅峰,包括台湾的妈祖宫庙在清代移民和开发过程中迅速建立起来,统计显示,台湾1500多座妈祖宫庙基本上是清代遗留,特别是一些妈祖宫庙多是明末或清初创建,至今仍然香火旺盛。清代妈祖信仰范围广泛,在朝廷体现“护国庇民”“助海战”“济世救人”,在民间则成了祈求平安、祈福的万能之神。清代妈祖信仰最大特色是:在褒封妈祖十四次的基础上,上自大清皇帝,下至官员大量地给妈祖宫庙赐匾、题匾,推崇至极。这些遗留下来的匾额见证了妈祖信仰的辉煌历史,是妈祖信仰的重要历史载物。莆田湄洲岛麟山宫存清道光年间福建汀漳龙道摄理台湾府事方传燧书赠的“圣迹益彰”匾,台南大天后宫存其另一方匾额 “德侔天地”,这是闽台缘的重要历史见证物。清乾隆二年(1737年)晋封妈祖为“天后”,把妈祖神格推向顶峰。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诏普天下人行三跪九叩礼”,“岁以春秋致祭”。同治十一年(1872年),妈祖封号字数多达64字,创历史之最。
中华民国建立后,于民国十八年(1929年)内务部取缔全国所有神庙,莆田林春声等呈请福建省民政厅上报国民政府批准改天后宫称“林孝女祠”。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民国政府推行的所谓“新生活运动”,禁止一切神庙香火。由于林默生前救父寻兄及其他孝行,符合“四维”(礼、义、廉、耻)、“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新生活运动”宗旨,全国天后宫庙改名“林孝女祠”,妈祖信仰在民间得以延续。台湾在日本投降后,于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台南天后宫进香团抵湄洲岛谒祖,当时进香令旗今犹在,见证了台湾同胞割不断的妈祖情和同胞情。
新中国成立后,在历时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破四旧”中,妈祖庙毁废甚多。十一届三中全会,政府恢复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1978年湄洲岛十多位信众在林聪治带领下,自筹资金,在原妈祖祖庙遗址上重建寝殿,拉开了祖国大陆妈祖信仰的新序幕,迎来了妈祖信仰的春天。人们从各种途径追寻历代遗留下来妈祖宫庙的足迹,发掘先人遗留的妈祖石刻碑文、壁画,曾秘密掩藏的妈祖木雕像、文献资料等纷纷归宁,奉献出来。妈祖祭典的礼仪也不断地挖掘整理,并付诸实践。如山东长岛显应宫宋代礼制和“八佾舞”以及首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湄洲妈祖祭典”第二批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贤良港天后祖祠“妈祖回娘家”习俗。长岛显应宫还应邀赴台湾传授宋代妈祖礼议和“八佾舞”。这些历史上各朝代崇尚妈祖信仰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政府和民间的普遍承认和推崇,构成了妈祖信仰文化的内涵,为深入研究妈祖信仰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使妈祖信仰文化不断从多角度加以研究,最终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现代意识形态的变化促进妈祖信仰文化成为世界的共识。
“文革”结束后,妈祖信仰重新焕发生机,对妈祖的研究从莆田涵江霞徐天后宫收藏的《明代星图》开始,1976年,蒋维琰和航海专家黄季成对《明代星图》进行研究,在《文物》杂志发表了《涵江天后宫的明代星图》,引起重视。1977年10月,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文物》杂志社召集有关学者座谈,认为此图补充了从宋至清古星图的某些缺环,与航海有密切关系,经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1981年,《中国建设》(第九期)首次载文介绍湄洲祖庙概况和近几年庙会情况。1983年,湄洲祖庙修复和祭祀活动,引起社会议论。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批示:妈祖庙可以修复。从此,妈祖信仰终于解禁,不再是封建迷信的“代名词”了。1985年,肖一平在全国民俗年会上提出“妈祖学”一说,引起与会专家学者的关注。原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朱天顺教授甚至把妈祖研究课题带到了国际学术讲坛。1986年5月,在朱天顺、肖一平等倡议下,由原莆田县政协牵头,在莆田东岩山召开“纪念妈祖诞辰1026年学术研讨会”,这是有组织地开展妈祖信仰研究地开始。1986年1月1日,湄洲妈祖祖庙举行开光仪式,首届董事会宣告成立,时任莆田市政协主席的林文豪先生推举为董事长,开创了政府官员兼任妈祖庙职务的先河。
林文豪先生不仅具有学者渊博的知识,而且具有敏睿的政治远见。在妈祖信仰徘徊在迷信与民俗之间时,他便致力于妈祖信仰文化的研究,他洞悉海峡两岸民意,从闽台妈祖信仰同宗同源之祈求出发,积极推进妈祖信仰文化发展,有力推动了台海和平之旅。1987年10月28日,莆田市隆重举行妈祖羽化千年祭暨学术研讨会,来自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及省内8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上,上海师范大学林文金教授在《应该重视妈祖文化研究》一文中明确提出“妈祖文化”这一概念,认为妈祖传说及所形成的民间信仰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持质疑者称妈祖没有著作传世,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为了展示妈祖信仰文化,在千年祭期间,推出了《妈祖信仰源流展》,编撰了第一本较系统介绍妈祖的《湄洲妈祖》,并成立了妈祖研究会,林文豪亲任会长。《人民时报》(海外版)首次发表署名文章《妈祖足迹遍天下——访湄洲祖庙董事长林文豪》(作者张安南)。美联社记者以美联社中国莆田电讯发出采访来湄洲寻根谒祖台胞的报道。同年,莆田市人民政府邀请著名书法家、九十一岁高龄林散之题写“海峡和平女神”,镌刻在湄洲岛祖庙山上。这样,在意识形态中官方和民间达成了妈祖信仰的共识,赋予妈祖信仰文化新内容,适应了海峡两岸形势发展之需求。
1990年4月,妈祖信仰研究迎来了第二次高潮,“纪念妈祖诞辰1030周年妈祖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在莆田市召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内地以及台湾、香港地区的专家学者共120多人出席会议,这次会议上“妈祖文化”概念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主张对妈祖信仰应从宗教学、民俗学、文学、艺术、建筑学、服饰、祭典等方面进行研究,甚至应把海上交通史、中外关系史、闽台关系史、华侨史等结合起来。会议还提供了《妈祖文献资料》、《妈祖信仰与祖庙》两本史料书。林文豪先生对前者评价“如把妈祖研究的深入开展比做一项系统工程的话,那么这部书的出版又算是其中的基础工程,它将使今后妈祖研究有一个更坚实可靠的基础,它的作用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见显著。”
1993年11月25日,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中华民俗艺术基金会筹划,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和台湾鹿耳门圣母庙联合主办的《妈祖信仰民俗文物展》在台湾鹿耳门圣母庙开幕,这是大陆妈祖民俗文物首次赴台湾展出,引起极大轰动。1995年4月22日,由澳门海事博物馆、澳门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的“妈祖信仰历史文化研讨会”在澳门开幕,澳门知名人士、澳门文化研究会会长梁披云致开幕词,证实妈祖信仰文化引起广泛重视。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于2000年7月18日到湄洲岛调研妈祖信仰文化,表明了国家对妈祖信仰文化的高度关注。2004年6月18日,国家民政部批准筹备成立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10月31日,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在湄洲岛正式成立,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当选会长,包括50多家台湾妈祖文化机构在内的海内外170多家妈祖文化机构申请入会。妈祖信仰文化在海内外信众、专家学者全方位、多角度诠释下,从迷信的观念中解放出来,标志着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和深远影响的妈祖信仰文化成了世界共识,并正式纳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
二、妈祖文化的发展
1.从组织机构看妈祖文化的发展。
1986年1月,湄洲岛妈祖祖庙董事会成立后,妈祖信仰文化活动开始了有组织、有步骤地运作。次年10月,妈祖研究会成立,则推动了妈祖信仰文化史料收集整理工作的发展,相继出版了《妈祖千年祭》画册、《妈祖》大型史料画册《妈祖圣迹》《妈祖文献资料》《妈祖信仰与祖庙》《清代妈祖档案史料汇编》等。中国历史博物馆也编纂了《<天后圣母事迹图志> <天津天后宫行会图>合辑》。1997年6月,闽台妈祖文化研究会在厦门大学成立。10月,湄洲妈祖文化研究中心成立。2004年6月18日,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成立,把分布在26个国家和地区的2亿多妈祖信众,5000多座妈祖宫庙,特别是海峡东岸的1600多万台湾信众,1500多座妈祖宫庙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世界妈祖同一人,天下信众共一家”。2005年4月30日,莆田学院正式成立了全国第一家高校妈祖文化研究机构——妈祖文化研究所,以促进校内外广大妈祖文化研究者的合作与交流。2005年5月1日,由文化部主管,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中华妈祖》正式创刊,知名人士霍英东、马万祺、陈江和被聘为名誉顾问,张克辉、林兆枢、林金榜、郑铭坤、蔡永常 、蔡长奎为顾问,社长、总编辑为林国良先生。为了引领妈祖信仰文化研究,2007年2月15日,中华妈祖文化研究院在莆田市区东岩山举行奠基仪式。从此,妈祖信仰文化研究有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2.从现代文艺等创作成果看妈祖文化的繁荣。
著名作家冯骥才说:“一份遗产后边应该有几个学者。如果没有学者,这遗产便会徒有其名,遭人乱用,甚至庸俗化地挥霍。学者对遗产的意义,是从精神文化层面把握它、挖掘它、弘扬它,不让它在市场时代中失却了它独有的精神本质。”庆幸的是在妈祖信仰文化研究中,一大批的专家学者、文艺工作者怀着对妈祖的虔诚之心,以严谨与沉静的学风挖掘妈祖信仰文化的内涵,提炼妈祖精神的精髓,使妈祖文化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
在妈祖信仰史料整理方面,蒋维琰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以严谨的治学风范,从事着妈祖史料工作30年,硕果累累,主要有《妈祖研究资料目录索引》《历代妈祖诗咏辑注》《妈祖研究文集》《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等等(含合著)。民俗学者尚洁的《皇会》,对天津皇会进行了深层的分析、研究、总结,提出了自己见识与理念。林庆昌的《妈祖真迹》校注了《敕封天后志》,也提出了见解。林祖良的大型史料画册《妈祖》和台湾董振雄的《心灵原乡》以及广东陆丰市妈祖文化研究会编撰的《妈祖之光耀陆丰》则从照片角度记录了妈祖文化遗产的轨迹。尤其是《心灵原乡》,书中3200幅图片和10多万字纪实文字,记录两岸妈祖文化交流1987年至2002年的往事,展示了两岸上百家宫庙的历史渊源、发展变迁,以及大甲镇澜宫绕境全程,这是对传统文化及时有力的保护和抢救。
在文学影视创作方面,张克辉的《湄洲岛奇缘》拍摄成23集电视剧,反映两岸同胞骨肉亲情故事,被列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2006年度全国电视剧题材规划。天津京剧院编创演出的京剧《妈祖》荣获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郑怀兴的六集越剧电视剧《妈祖》,由中央电视台导演执导,在央视戏曲频道黄金时间播出。此外,还有杨金远的《妈祖传奇》剧本;郑宜庸根据郑怀兴同名戏曲剧本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妈祖》等等。
在音乐创作方面,李尚清的《祖庙盛会》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民间音乐舞蹈比赛中获得“创作、指挥、演奏、辅导一等奖”。莆田籍香港作曲家李家华的《天后传奇》,被海内外众多乐团争相演奏。唐炳椿作词、孙佳作曲的《湄洲缘》被选入《湄洲岛奇缘》电视剧插曲。王宏作词、印青作曲的《相聚在妈祖故乡》获首届全国主旋律歌曲征集活动优秀歌词奖,2006年5月央视“心连心”艺术团赴湄洲岛演出中选作结尾主题曲。广东赤湾天后宫邀请著名词作家彭庆元、著名作曲家尹良先生创作《天后颂》,由60多人合唱团录制而成国内首张妈祖音乐组歌CD专辑。此外,《妈祖颂》由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在中国•长岛中华妈祖文化节“妈祖情•四海心”大型文艺演出中作为压轴歌曲演唱等等。
在动漫创作方面,由台北中华卡通制作有限公司与北京电影集团联合影视公司联合出品的数字动画电影《海之传说——妈祖》于2007年7月在台北首映。2008年4月27日,在湄洲岛举行《海之传说——妈祖》大陆首映式。2007年9月,首部中韩合作的动漫大片《海上女神妈祖》在福建厦门“9.8”投洽会上顺利签约。
在工艺创作方面,2007年第三届中国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首次展出的,由100多位艺术家花费5年心血,使用近40吨玉石原料精雕而成的巨幅玉石镶嵌作品《妈祖》,获得中国工艺美术特别金奖。这套巨幅连屏将妈祖圣迹浓缩成数十个系列主题,是目前世界上反映妈祖故事规模最宏大,雕刻最精美的艺术珍品。 2007年10月,海峡妈祖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中,《湄洲妈祖》获最佳设计金奖;台湾旋转水晶妈祖台座《鸿运亨通》获最佳创意金奖;《祈航》获最佳造型金奖。
3.从交流平台看妈祖文化的影响。
1987年,台湾大甲镇澜宫常务董事杨焙元率17人绕道日本,参加了湄洲妈祖祖庙和贤良港天后祖祠纪念妈祖升天千年祭典,开创了两岸妈祖信仰交流的新纪元,具有重大意议。1989年5月6日,台湾宜兰苏澳南天后宫董事会组织20艘船共224人突破台湾禁令,直航湄洲岛朝拜妈祖,创下了建国以来直航湄洲朝拜妈祖的先河。1997年1月应台湾信众恳请,湄洲妈祖祖庙妈祖金身巡游台湾102天,驻跸19个市、县、36座分灵庙,朝拜信众上千万人次,盛况空前。2002年5月,湄洲妈祖金身首次从海上直航巡安金门,给久早的金门带来一场甘雨,信众无不称奇。2004年10月,祖庙妈祖金身首次赴澳门,接受数十万人瞻仰膜拜。2006年9月,由台湾大甲镇澜宫发起台湾50多家妈祖庙宇、4300多位台湾信众与在大陆的2700多位台胞信众,组成7000多人强大阵容的2006年台湾妈祖联谊会暨大甲镇澜宫湄洲谒祖进香团,经金厦航线直航来莆田,进行为期4天的谒祖进香之旅和民俗文化交流活动,这是目前最大规模的两岸妈祖文化交流盛事,全国政协副主席张克辉、台盟中央主席林文漪等会见了信众代表,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实况转播了盛况。
在妈祖民俗文物交流方面,1993年10月和2004年6月,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两次妈祖信仰文物赴台展,引起极大反响。2007年3月,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等单位联合主办了“冠袍锦绣——(台湾)董振雄两岸妈祖文物收藏展”,这些难得的妈祖文物,是董振雄先生多年来从海峡两岸搜集的珍贵藏品。
在妈祖文化研究交流方面,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莆田湄洲岛举办了三届“湄洲妈祖•海峡论坛”,与会知名人士、专家学者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层次的讨论。2006年5月,第二届论坛上知名人士唐树备、胡汉湘、谢启大、马继列、郭俊次等围绕“妈祖文化交流与两岸海上直航”主题作了演讲,表达了两岸人士期盼海上直航的愿望。2007年10月第三届论坛则围绕“妈祖文化与华人华侨”进行研讨交流,来自菲律宾、日本、马来西亚、新西兰等13个国家和地区的120多位侨领和专家参加了论坛。中国侨联主席林兆枢出席并作演讲。与会专家学者提出了与台、港、澳和外国一些重要宫庙,特别是两岸携手联合申报中华妈祖文化为“世遗”的建议,认为“妈祖文化在时间上越千年,在空间上跨国界,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广博等特质完全切合联合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具备了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需要的空间性、时间性、文化性三个条件,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妈祖文化带动旅游产业方面,妈祖文化的交流必然带动其他行业的发展,尤为突出的是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莆田已成功举办了九届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第九届则正式升格为由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办,着力打造成妈祖的盛典、联谊交流的盛会、经贸合作的盛事、共享欢乐的平台。特别是与台湾旅游行业加强交流与合作,极大促进了两岸旅游的繁荣和发展。本届旅游节还注入了“生态文明”理念,湄洲岛经过多年的美化整治和莆田市倾力打造通往妈祖圣地的“绿色长廊”建设,营造“畅、洁、美”的朝圣环境,得到了国家林业局、中国生态道德教育促进会的充分肯定,把中国第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基地的牌子授予湄洲岛,提升了湄洲岛人与自然和谐的良好形象,必将更大推动湄洲岛旅游事业的发展。
妈祖文化交流不仅仅局限在福建省内,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在海内外都建立了广泛的交流平台。目前,协会会员达376个,理事达237个,常务理事达51个。2007年9月山东长岛成功举办了“中国•长岛中华妈祖文化节”,包括台湾在内的15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界人士共1000多人参加,张克辉发来贺信,台盟中央副主席刘亦铭出席。央视著名主持人赵宝乐、朱迅主持了“四海心、妈祖情”大型文艺晚会,著名歌唱家彭丽嫒、郁钧剑等参加了演出。在天津,民间有“先有天妃宫,后有天津卫”一说,与妈祖的渊源关系非同一般。2006年9月,第三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在天津天后宫隆重开幕。张克辉出席并宣布开幕,天津市委副书记、市长戴相龙致辞,海内外2000多位宾客、5000多位游客、3万多位天津市民参加了活动。2007年5月,天津天后宫举行天后圣母赴天津莆田会馆“省亲散福”活动,中断近百年的传统民俗得以再现。2006年9月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湄洲妈祖祖庙董事长林金镑率湄洲妈祖文化交流团赴马来西亚、新加坡进行访问考察,促进了海外华人华桥的交流与合作,扩大了妈祖文化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2006年9月,加拿大卑诗省坎伯兰市市长贝茨•费雷德特先生专程到湄洲妈祖祖庙恭请一尊妈祖神像,拟在坎伯兰市建庙奉祀,让华人华侨朝拜,并吸引他们投资开发煤炭资源。
4.从设施建设看妈祖文化的趋势。
改革开放30年来,湄洲妈祖祖庙在广大信众的支持,特别是台湾同胞信众的鼎力捐助下,规模日益扩大,形成了西轴线和南轴线大型建筑,气势恢宏,为海内外朝圣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也留下了美好的印象。1990年在湄洲岛祖庙山顶创建一座高14.35米,用365块花岗石雕砌的妈祖石雕像,成为妈祖文化的标志招牌。2002年9月,在台湾妈祖联谊会的捐助下,贤良港妈祖故居竣工,并对外开放。2006年10月24日,备受海峡两岸同胞瞩目的妈祖文化传世景观——妈祖阁,在莆田市忠门半岛麒山上奠基开工。2007年6月25日,妈祖阁封顶,阁高四层,总高度32.3米,寓意妈祖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诞辰,主体建筑占地990平方米,寓意妈祖农历九月初九升天。整体设计古朴典雅,融传统风格与当代特色于一体,平面为四角减缺方形海棠状,金色琉璃瓦面顶。妈祖阁下是莆田市正在兴建中规划面积19平方公里的莆田新次中心区妈祖城。2007年2月,中华妈祖文化研究院在莆田市区东岩山奠基,2008年9月18日举行落成典礼,占地14.5亩,总建筑面积4282平方米,由4座仿古楼房组成,主楼仿古谯楼格式建造,形成莆田特有的地方文化特色。
在山东长岛、澳门、金门、广东南沙、陆丰等地,都有在建或已建妈祖文化公园和妈祖标志性建筑,这些设施的建设将把妈祖文化永久地留在中华儿女的心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2007年5月27日,为满足广大妈祖信众真诚而美好的愿望,进一步展现湄洲妈祖祖庙的威仪和风范,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和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等联合向海内外发出《捐铸妈祖金像,永享平安吉祥》倡仪书,正式启动“妈祖金像工程”。该传世景观工程拟铸造一尊高3.23米,重323公斤的全球第一大纯金妈祖神像,安奉在祖庙顺济殿,供广大信众永久朝拜和游客观赏。载至2007年11月1日,妈祖信众认捐总额达1095.5566万元。
三、妈祖文化的品牌
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俗名誉理事长乌丙安教授对妈祖有精辟的论述,他说:“以妈祖故里民俗为标志的莆田地区民俗特色文化,充分展现了中华年俗原形态文化的丰富性和杰出的创造性。这种古老的地域性本土民俗特色文化,经过千百年来的广泛传播和世代传承,已经发展成为波及海峡两岸和五大洲华人社区聚落的民俗文化圈层,已经产生了落地生根并开花结果的大文化传播的积极效果,并且已经转化为广大地区亿万华人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令世人惊叹和赞美。莆田地区深厚的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促进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巨大感召力;具有启迪亿万民众群体同心同德,同呼吸共命运的强大凝聚力;具有增强全民族团结和增进全社会稳定的巨大同心力。同时,以其深情厚意的人文关怀和悲天悯人的精神鼓舞,构成了难能可贵的和谐文化交流和文化共享的重要纽带。”
因此,笔者认为要在海西文化建设中有大作为,应运用好妈祖文化品牌资源优势,体现先行先试,实现妈祖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1.抓名人效应,扩大妈祖文化影响。
台湾有1500多座妈祖宫庙,1600多万妈祖信众,可以说妈祖与台湾民众已经建立了很深厚的感情,从台中县大甲镇澜宫八天七夜的绕境进香,万人空巷的场面窥其一斑,不少知名人士参与其中,甚至为许多妈祖宫庙题匾。湄洲妈祖祖庙收到了来自台湾的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先生题赠“神昭海表”墨宝。2004年,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为湄洲妈祖祖庙题赠“圣德配天”墨宝。2005年9月17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先生一行专程到祖庙进香朝拜妈祖,并于2006年2月19日为湄洲妈祖祖庙题赠“风调雨顺”墨宝。台湾知名人士王金平先生曾多次参与在台湾举办的两岸妈祖文化交流活动。于2007年题赠“恩被四海”墨宝,送给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此外,连战先生还为南京天妃宫题赠“慈航普济”。2007年4月27日为天津天后宫题赠“圣德存母心,恩慈佑黎庶”。宋楚瑜先生为莆田贤良港天后祖祠题赠“护国庇民”,为莆田白湖顺济庙题赠“宏仁善济”。早年孙中山曾在台湾天后宫祭拜妈祖时,也借梁启超之句题联:“向四海显神通千秋不朽,历数朝受封典万世流芳”。汪道涵为湄洲岛妈祖碑林题写“妈祖情系两岸”等等。现在在各地举办的妈祖文化艺术节、妈祖论坛等活动中,高层官员、侨领、各界知名人士、知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妈祖文化发展。
所有这些知名人士本身就是宣传载体,他们的影响力波及范围广,要把他们对妈祖文化的真知灼见,整理出来,广为宣传,扩大妈祖文化的影响。
2.抓联谊结亲,做大做强妈祖文化。
自从1988年10月台湾北港朝天宫与湄洲妈祖祖庙缔结“至亲庙”以来,海内外著名的妈祖宫庙基本上都与湄洲妈祖祖庙缔结了“至亲庙”,并进行了密切的交流。近年来,在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的推动下,海内外妈祖宫庙的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加深了相互的情谊,真正体现了“世界妈祖同一人,天下信众共一家”的和谐氛围。因此,要积极引导大小妈祖宫庙挖掘特色,在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的统筹协调下,加强妈祖宫庙之间的沟通,统一规范祭祀礼仪,搭建交流平台,实现共赢互利的局面,把妈祖文化做大做强。
3.抓文艺精品,传承妈祖文化精髓。
随着妈祖信仰资源的不断发掘,文学艺术界人士以敏捷的思路,紧扣时代脉搏,创作了大量反映妈祖精神的文学、影视、戏曲、音乐,工艺、美术作品等,这些作品体现出妈祖“真、善、美”和博爱精神,洗涤了人们的心灵,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其中,有的作品获得了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所以,应有组织地加强创作妈祖题材作品的队伍建设,适当地采取奖励措施,鼓励文艺工作者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4.抓品牌创新,实现妈祖文化可持续发展。
目前妈祖史料研究专家学者侧重于挖掘妈祖原始史料的收集整理,为妈祖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文化研究学者侧重于挖掘妈祖文化的内涵和外延,引导广大信众倡导精神文明心灵家园建设。文艺工作者则是提炼妈祖文化精髓,以作品鼓舞人,以妈祖精神启迪人。文化产业开发者从经济角度开发妈祖文化蕴涵的商机,莆田学院环生系研究所成功开发了淡水附壳像形珍珠像模工艺流程和培育技术,培育出高质量妈祖像形淡水珍珠。这些人在各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了使星星之火促成燎原之势,必须把资源聚合成一体集中展示妈祖文化品牌,就要建立一座妈祖博物馆,把妈祖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成果、文艺作品等收集陈列出来,在运作上可以大胆创新,采取政府主导,民间运作方式,尽快建设一所具有妈祖文化特色的现代化专题性妈祖博物馆。此外,应发挥中华妈祖文化研究院的主导作用,增强海内外妈祖文化研究机构的交流与资源共享、成果共享。相信在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妈祖文化必将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5.抓“世遗”申报,助推海西文化大发展。
2006年10月30日,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三届闽台文化学术研讨会在莆田举行,来自闽、台、港、澳两岸四地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与会研讨,张克辉发来贺信,中国商业文化研究会会长胡平、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副主任何少川、台湾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会长郭俊次博士等出席研讨会,部分专家学者联合发出倡议,将中华妈祖文化纳入国家申报“世遗”名录。2007年10月,第三届“湄洲妈祖•海峡论坛”上专家同样提出了这个建议。因此,应尽快成立筹委员正式启动筹办中华妈祖文化申报“世遗”的工作 ,联合一切力量,广泛收集申报资料、统一规范运作。
参考文献
[1]《湄洲妈祖》(1987年)
[2]《海神妈祖》(2001年)
[3]《莆田县宗教志》
[4]《大甲镇澜宫》(台湾)
[5]《妈祖传》(1998年台湾王家声)
[6]《台南大天后宫》(2004年台南大天后宫管理委员会印行)
[7]《妈祖史录》黄国华(《中华妈祖》杂志)
[8]《中华妈祖》杂志(2006年、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