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则

2009-06-04

领导文萃 2009年7期

高强:以药补医难以体现公益性

卫生部党组书记高强说,长期以来,政府对卫生投入严重不足,配置医疗卫生资源的能力严重削弱。目前,公立医疗机构实行创收归己的机制,人员工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都要靠服务收费来筹措。医院要发展,就要多收费,怎么能维护公益性?以药补医的机制拉动了药价虚高和开大处方,加重了群众负担,怎么能体现公益性?少数医疗机构把职工的收入与服务收费挂钩,实行多收多得,怎么能落实公益性?高强认为,医院靠创收维持运行和发展,实际上是把医务人员和人民群众推向了利益的对立面,这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要下决心改变创收机制,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引导到维护人民群众利益上来,通过提供优质服务,保护人民健康,实现自身价值。(《光明日报》2009年2月5日)

刘家义:经济下滑一定要严防征收过头税

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表示,审计署将重点关注金融危机导致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对税收政策和征管工作的影响。因受到经济下滑的影响。政府财政税收收入大幅下滑,各级税收征管部门为了完成征收任务,可能会出现征收过头税的情况。所谓过头税,是指税收征管部门为了完成税收任务而过度地向民间征税的做法。时间上的过头是指,税务专管员为了完成税收任务,把来年、后年甚至是以后更多年份的税收提前收了上来;而幅度上的过头是收一些不该收的税,或者提高税率、随意罚款等。(《经济要参》2009年第4期)

住房公积金领域大案要案频发

作为中国将来最大的基金,住房公积金始于政府的强制缴存,落脚于“替职工积累住房储金”的政策规划,继而承载着很多人的住房梦想。然而。再美好的政策设想在具体执行过程中,也逃脱不了经济学常识的制约:随着基金盘子越大。管理中心的权力资源越大,寻租机会不断增多,暴利程度不断增大。于是,“玩”公积金的冲动日甚一日。住房公积金领域大案要案的频发,只是这一经济学常识的作用体现,它所直接指向的问题是:现行监管模式和制度是否具备管理好这样一大笔钱的能力。(《中国青年报》2009年2月6日)

我们还准备花多少美元申遗

这些年,我国已经有了一大批“老东西”进入了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大概有上百项。应当还能够有成千上万的“老东西”可以跻身其中。五千年文明古国,56个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灿若群星,足够专家论证和评审几辈子的。问题是我们准备动用多少美元——外汇储备——去“申遗”?我们已经花了多少、还准备花多少?国家每年有多少“申遗”的预算?据英国公布的数字,一个“申遗”项目是40万美元,我们是更多还是更少一些,不得而知。英国政府为了应对经济危机,已经表示暂停“申遗”活动。我们对有浩如烟海的“老东西”可以“申遗”感到自豪和骄傲。“申遗”项目愈多,说明我们的历史文化遗产愈加丰富。但拿外汇储备去干“申遗”的事情,大概是目前最不急需去干的事情。(《北京晚报》2009年2月3日)

超市下乡:构建农村市场新体系

目前,我国30%以上的村有小型商店或超市。超过一半的农民不出村就可以买到化肥——随着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代表的我国农村流通改革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告别“柴米油盐找个体,日用商品赶大集,大件商品进城里”的传统消费环境。被称为“超市下乡”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实施以来,中央财政已累计支持建设农家店26万个和367个配送中心,覆盖49%的乡镇和33%的行政村,共带动地方财政和社会投资约180亿元,吸纳农村人口就业约110万人,增加农村市场消费近900亿元,使近3亿农民从中受益。(《中国青年报》2009年2月5日)

高校企业冠名年内将取消

教育部要求,今年6月底前应组建而尚未组建资产公司的9所部属高校必须完成资产公司组建工作;年底前各高校至少完成全校70%以上所投资企业的资产划转到资产公司的工作;年底前各校全民所有制企业数量要在年初基础上再减少一半以上;6月底前高校校级领导要全部撤出除资产公司以外的所有学校企业的兼职;凡学校企业冠用学校名称全称的,除教育部文件规定的几种特殊例外情况外,年底前必须全部依法取消冠名。北大、清华两校校办企业大多已取消校方冠名。其中,知名的“北大方正,”改名为“方正科技”,“清华紫光”、“清华同方”已分别变更为“紫光股份”和“同方股份”。(《光明日报》2009年2月5日)

2008年我国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

中国人民银行今天公布的2008年金融市场运行情况显示,2008年,金融市场总体运行平稳,为我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银行间市场继续保持健康的发展势头,债券品种更加丰富,中短期债券发行比重较大;市场交易活跃,成交量同比大幅增加;市场流动性充裕,货币市场利率总体下行且阶段性变化显著,收益率曲线整体呈现下移趋势;机构投资者类型更加多元化。(《金融时报》2009年2月7日)

出口导向政策需要反思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认为,最近一些年,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而国际经济体系存在的问题,在中国早就有反应,根本的问题就在于我们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这种粗放的增长方式通过出口导向的政策,就和世界金融体系联系在一起了。但是,正像所有采取出口导向的国家一样,成功执行这种政策十年二十年后。都出现了一个问题,就是以美元为代表的外汇大量增加。于是,本国货币升值的压力提高。次贷危机发生后,中国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的泡沫很快显现。当危机爆发以后,我们要考虑怎样对待时,就一定要考虑自身体系中的问题在这种环境下会出现什么样的事情。早在2006年7月,50人经济论坛田横岛会议上就认为,中国的出口导向政策、外汇汇率形成机制不做调整,一定会引起宏观经济的严重问题。(《国际先驱导报》2009年2月2日)

实现没有金融危机的增长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陈雨露认为。从全局和长远利益看。未来30年中国应把实现没有金融危机的增长作为宏观调控的目标。宏观调控要始终把资产泡沫作为重要敌人进行治理;发挥会计制度的职能。允许会计制度在社会效益原则下校正泡沫带来的失真。按照国际经验。2016年可能是人民币实现完全可兑换的最后期限,实行资本项目有限开放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组合是实现货币政策有效性最为合适的选择。要控制金融开放的“度”,在提高名义金融开放度的同时控制实际金融开放度。金融不能开放太快。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国际的关键货币体系会从一种多元的货币格局,向多种货币格局转变,不过这个转变需要30到40年才可最终完成。我们希望形成人民币、欧元、美元并存的格局。但中国究竟能不能够在未来30到40年里面,继续地实现无危机的增长?或者在危机当中能够尽快地克服危机来实现这个经济目标还是未知数。(《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