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教师在语文探究学习中的引领作用

2009-06-04张举军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地位

张举军

【摘 要】探究性学习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为,教师既要转换角色,又要发挥应有的引领作用。具体表现在对学生探究内容和方法的引领、对探究过程的有力组织及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上。同时要不断探究、灵活运用。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目标、教师引领作用、学生主体地位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中倡导的三种主要学习方式之一。所谓探究性学习,是通过让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性学习方式能激活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促进学生走进文本的深处、走进语言的深处,进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探究品质,为今后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最终都应达到探究学习的目标:即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建构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或教学预设的目标往往与学生探究学习后生成的结果不相符合,甚至产生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下面几则课堂实录就很能说明问题。

镜头一:《柳叶儿》:阅读第4节:“那一年春天,地里的野菜吃光了……”

探究问题:这节文字反映了什么?

探究结果: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

镜头二:《背影》:阅读第6节:“进去吧,里面没人……”

探究问题:读了这段文字,你有何感受?

探究结果:父亲违反了交通规则。

镜头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阅读第4节:“先前,有一个读书人……”

探究问题:叙述这个传说有何作用?

探究结果:长妈妈很迷信。

学生的探究之所以会出现如此严重的偏离教学目标的结果,虽然主要是由于学生的文学功力和生活阅历浅薄造成的,但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的引领不到位也是不容忽视的原因。不少教师简单地认为探究性学习完全是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行为,教师不必也不能参与,以避免“设好圈套让学生钻”的嫌疑,由过去的极端的教师满堂灌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完全放任自流、无为而“治”,彻底抛弃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这种语文教学中的泛语文化倾向是对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曲解,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依然离不开教师的引领。

那么,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究竟应该发挥那些引领作用呢?

首先,是对学生探究内容和方法的引领

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习内容经常是以问题的形式来呈现的,学习过程具有很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直接影响到探究结果的质量。而学生由于探究能力的局限,不可能完全准确地把握探究的方向。教师如果不能给予适当的引导,常造成探究内容主次不分、探究主题模糊不清、探究方法不明、探究结果无效,出现严重的游离于教学目标的“旁逸斜出”现象。

因此,在探究内容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1、语言文字的品味。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文中有大量优美词句及修辞手法,学生探究的重点应放在语言的揣摩、手法的运用、情感的准确表达等方面。2、情感情境的体验。同样是教学朱自清的作品,《背影》探究的重点就应放在情感情境的体验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体会父亲的处境、理解父亲的心境、感受父亲的情怀等方面入手。理解了这些人之常情,就不会出现父亲违反交通规则这样无关痛痒的探究结果。3、价值观的取向。文学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双重特点。文本展现的观点、思想和价值取向,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现实具有不同的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现实正确取舍、大胆创新。如教学毛泽东的名篇《批评与自我批评》,就有学生大胆的提出“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样崭新的观点,这一观点与文章作者的观点截然不同,但不能不说是一种创新体验,教师只要给予适当的评判,就可以给予充分的肯定。

在探究方法的指导上,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探究内容,引导学生灵活采用诵读、质疑、置换、改编、联想、比较等行之有效的探究方法,提高探究的效率和质量。

其次、创设情境,发挥学生的特长,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探究学习是学生的自主行为,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充满探究的欲望和探究的激情,将全副精力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是探究性学习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要全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在学生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都要有意识地为学生提供宽松、愉悦、自由的探究空间。这种氛围是宽松的探讨而不是信马由缰的畅谈;是快乐的求知而不是漫不经心的参加;是创造性的拓展发挥而不是不着边际的联系。这样的探究过程既充满智慧、才情,又带来乐趣、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探究行为是平等的、有个性的,让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又能够尽情发挥出自己的特长。教学情境的营设最能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一切为学生的苦心。它包括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师生交流的方法、教学评价的语气语调的采用甚至教学氛围的渲染等。如在探究《两小儿辩日》一文时,就可通过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现场表演的方式,激活课堂气氛,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是对探究过程的有力组织

探究性学习虽然是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但并不是孤立的、封闭的、无序的活动。教师虽不是探究活动的主体实践者,但也不应出现教师引领的真空现象。教师应主动参与、合理组织,这种组织不是传统的居高临下的规范和传授,而是及时修正和补充。教师的组织作用体现在:教学流程的设置和衔接、探究问题的取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采用、探究结果的评价等。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许多学生将探究的重点放在如何使死海不死上,提出各种增水方法,教师如果不及时加以修正,探究效率将是低下的,探究结果将是无效的,并大大削弱探究的质量。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探究结果一定要给予适当的评价。不能对学生的一切探究结果一律给予肯定,切忌停留在学生发言的水平上,要有所提高、升华,对学生的错误结果要本着与人为善的态度,循循善诱,讲清道理,让学生口服心服。

简单的一节课,学生的探究效率、探究质量、探究结果究竟达到了何种水平,教师起着毋庸置疑的主导作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究竟该引什么、引多少、怎么引,并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需要教师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灵活变通,这也是我们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不断探究的一个工作要领。

参考文献

①《语文综合性学习》,北师大郑国民、冯伟光、沈帼威合著。

②《语文教学与生活》,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5月

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钟启泉 崔光那 张华主编

⑤《语文课程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一杨再陷等编著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地位
提高小学生合作能力的尝试
基于学生主体地位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探究
论语文教学模式与教学创新
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翻转课堂”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