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研究逻辑等若干则

2009-06-04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集团化子系统职教

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研究逻辑

根据集团化组织的分析层次与组织架构研究,可以演绎得出在研究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时需遵循的内在逻辑有三:一是在组织环境中研究组织架构问题;二是在组织理论基础上导出管理理论;三是从模式选择到制度设计的递进。(1)“组织”和“组织管理”概念的诠释维度问题。当前组织管理研究和实践中常见的概念混淆点在于把社会学领域的组织学与管理学领域的组织理论、甚至组织行为理论混装,研究逻辑不清,难免会出现对组织变革内容到底是只包括结构和流程,还是包括任务、技术、人员等的纷争。(2)理论研究的前后台问题。实质上,管理理论研究中组织的前后台问题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互补并相得益彰的,注重解决管理过程问题的研究和试图系统考察组织管理问题的研究对组织研究的前后台问题的处理方式各有其合理性,但在研究逻辑上,两者存在一定的演进路线。(3)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中的问题演进。在职业教育集团化的集体行动中,办学主体所面临的首要研究问题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职业教育集团化组织模式,即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模式选择问题。

摘自《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第三期 余秀琴《集合体组织的分析层次与组织架构》

关于超循环理论与高职教育集群

超循环理论是关于非平衡态系统的自组织现象的理论,是德国科学家M·艾肯于20世纪70年代直接从生物领域的研究结果中提炼出来的。超循环的特征就是:不仅能自我再生,自我复制,而且还能自我选择,自我优化,从而向更高的有序状态进化。高职教育集群的超循环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专业群的整合、校企群的整合、学校群的整合。(1)高职教育集群的超循环特征。根据超循环理论,从进化的角度,高职教育集群体具有自组织超循环的本质特征,一是新陈代谢,二是自适应能力,三是突变特性。(2)高职教育的超循环运行过程。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循环依次划分为反应循环、催化循环与超循环。反应循环在高职院校集群中由与集群内、外的各个关联部门组成的子系统构成,主要包括高职院校子系统、政府子系统、研发子系统、服务子系统和企业子系统等。在高职院校集群系统中,各个子系统密切关联、相互作用,每一个子系统(反应循环)为其他子系统提供材料、经验、信息等催化支持而形成催化循环。高职院校集群内的各个子系统(催化循环)在功能上耦合起来,相互提供催化支持,形成一个超循环系统,促使高职院校集群进行延续和演化。

摘自《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三期 邓重一,苏毅娟《超循环理论背景下的高职教育集群性探索》

关于职教集群的优势与意义

职教集群的优势及其现实意义主要有:(1)职教集群模式有利于打破管理上的条块分割。职教集群模式客观上要求政府发挥统筹作用,对职业教育进行统一规划、科学决策。(2)职教集群模式有利于院校之间的资源共享。职教集群的共享机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校内共享;第二,校校共享;第三,职教集群共享机制的更高层次是最终实现城校共享。(3)职教集群模式有利于职教与区域经济衔接。职教集群有利于降低单个院校的盲目决策与无序竞争,有利于弥补劳动力的“市场失灵”。

摘自《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五期 张曾《职教集群: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的探索》

关于高职院校行业环境的“五力模型”

高职教育既面对生源市场,又面对就业市场,具有鲜明的市场性和产业性,即高职教育可以被看作一个产业或行业。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在研究企业在本行业的定位战略时,提出企业所处产业的竞争状况决定于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即现有竞争对手、潜在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供应商的力量和购买者的力量。行业竞争环境下高职院校面临的五种基本竞争对手及其关系,一是现有竞争对手:高职教育举办者。某特定高职院校在行业内的竞争对手是目前其他的高职教育举办者。二是潜在进入者:中等职业学校、民办大学和成人高校。潜在进入者对本行业的威胁大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进入行业壁垒的高低以及进入后现有成员对新进入者的反应。三是替代品的威胁:普通本科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短期职业培训和国外高职教育同行。四是供应商的力量:政府、企业和社会。供应商的力量表现在为其提供的产品在特定企业的生产经营中是否起关键作用,该行业是不是供应商的一个重要客户,该企业是否对供应商很重要。五是购买者(客户)的力量:学生、家庭和用人单位。购买者对本行业的竞争压力表现为要求产品的价格更低廉、质量更好、提供更多的售后服务。

摘自《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三期 王颖,史枫《动态竞争环境下的高职院校战略定位及策略》

关于高职院校应对金融危机

作为贴近市场、贴近企业的高职院校,在目前这场金融风暴中,应采取转、跟、变的“过冬”三法则。(1)转:办学定位向服务于当地区域经济转移。(2)跟:办学模式、专业调整要跟上产业调整的步点。(3)变:校企合作模式由松散联系型向紧密战略型转变。

摘自《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四期 章言,张韦韦《校企合作,金融危机下的考验》

关于高职课程体系

基于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全面发展的高职课程体系的构建,不仅要将相关的工作知识提供给学生,而且要将工作知识序化,以优化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形成职业能力。(1)搭建公共基础平台:奠定学生“社会人”的基本素质。该平台的主要任务是立德树人,要处理好培养学生高素质与高技能的关系,按照培养“社会人”、“职业人”的社会素质与职业素质的基本要求,突出基础性,强调工具性,体现发展性。(2)构筑专业基础理论平台:奠定学生“职业人”之专业基础。该平台按照培养“职业人”的要求,要处理好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针对性与职业岗位的迁移能力的关系,以职业岗位(群)对职业人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的需求为依据,突出应用性,增强适应性,体现可持续发展性。(3)构建专业技能平台:夯实学生“岗位人”的实际操作能力。该平台按照培养“岗位人”的要求,突出实用性,强调针对性,体现先进性,要处理好培养学生专项操作技能与综合职业能力的关系,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摘自《教育与职业》2009年第五期 於实《科学发展视野下的高职课程体系的创新》

(逸 公辑)

猜你喜欢

集团化子系统职教
新时代铁路职教工作如何满足职工培训的需求
集团化企业财务人员外派必要性及建议
融合共生:新时代高中集团化办学的创新实践
集团化办学热背后的冷思考
再论集团化办学
“工匠之师”从何而来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网络空间供应链中入侵检测及防御子系统的投资机制研究
国际输出是职教自信的具体体现
团队与知识管理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