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会视野的就业率问题辨析

2009-06-04李洛嘉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就业率途径问题

摘要:自各类高等院校扩招以来,就业率便成为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在职业教育尤其是学生的就业问题上,社会各方面甚至学生本人都存在许多问题,仅仅从学校方面找原因则有失偏颇。文章试图从社会的角度,对就业率进行深入分析,探索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社会视野;就业率;问题;途径

就业率的影响力

就业问题,尤其是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关乎千家万户和亿万百姓生计的大事。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以求解决这一问题,各地有关部门纷纷在市区建立人才市场、职业培训中心、职业介绍所,在网络上开辟人力资源网站,组织各类人才招聘会…但就业难问题依然存在。而正因为此,就业率变得异常重要。与此同时,国家也早已把就业率的高低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在办学资格、招生规模、经费拨付、学校升格、水平评估等方面,都有就业率这一指标。这一点在教育部2004年《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已有明确规定。

对就业率的不同理解

就业率是国家对各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进行考核的重要指标。按照教育部的规定,学校每年都应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当年毕业生的就业率。教育部门的审核依据是学生与就业单位签订的就业意向书或聘用合同,合同的提供者不是别人,正是学生本人。有的学校为了获得高就业率,规定学生如果在毕业时没有提交用人单位的聘用证明就不发毕业证。有的学生实在找不到工作为了得到毕业证只好去开假证明。学校在统计就业率时,一般是按学生交回的就业意向书或聘用合同来计算的。这样计算出的就业率水分不言自明。

当然,在各校毕业生真实的就业情况中还有一部分自愿性失业的人数未纳入就业率的统计中。所谓自愿性失业是指学生在毕业时,宁愿处于在高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上失业的状态,也不愿意进入中初等教育水平劳动力市场。此外,在不少学校的毕业生队伍中,还有一些自主创业的学生,在毕业时没有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合同。因此,在计算就业率时,自愿性失业和自主创业的人数自然应当从就业率的计算基数中扣除。但从实际情况分析,相对于假就业的人数而言,这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这就引出下一个问题,什么叫就业?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认定为学生已经就业?

按照一些专家的说法,就业就是“就”之所业。从就业模式看,主要有直接求职就业(又称即时就业)、延时就业、自主创业,还有兼职型就业、SOHO型就业、远程就业等新模式;从就业的本质看,有长期职业和临时就业之分。在笔者看来,就业的本质问题更为重要而现实。现在有些学校号称就业率90%,甚至100%,笔者并不想去否定这些学校在学生的就业工作所做的努力和成就,只想在此说明就业的真正意义。因为,如果我们仅仅看“就业”与否,就像雾里看花,很朦胧。比如即时就业,即学生在刚毕业时就找到了工作,但可能这个学生刚工作一个月就辞职了,或者试用期刚满就被单位解聘了,这个学生就加入了失业的队伍。但在学校的“就业率”统计中这个学生是“已经就业”。

日本劳动问题专家保谷六郎认为,职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为了生活而发挥个人能力,为社会做贡献的连续活动。他进一步指出职业的特性为:(1)经济性,即从中取得收入;(2)技术性,即可发挥个人才能与专长;(3)社会性,即承担社会的生产任务(社会分工),履行公民义务;(4)伦理性,即符合社会需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服务;(5)连续性,即所从事的劳动相对稳定,是非中断性的。很显然,“短期就业”和“临时就业”均不符合上述理论,将其纳入就业范围实属谬误。由此也可看出,学校在学生毕业时所做的就业统计实际上是靠不住的。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如实统计出学生的“就业率”呢?笔者以为根据学生在某一时点的工作岗位来统计较为妥当。并且这项指标不应由学校自己报,而应由政府有关部门来统计;有关用人情况数据的报送也不应是学校,而应是用人单位。既然政府重视这件事情,重视这些人才的生存状况,政府有关部门除了财政、税务、工商部门要求各单位报送各种资金、财产、利润、税收等报表外,每年再增加一张“大中专毕业生录用情况表”有何不可?为便于统计,还可在表中采用各校招生时的招生代码将各校学生的在岗情况一一列出,这样,各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不就历历在目了吗?在计算机及网络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做这件事情应该是不难的。

就业率问题分析

通过对就业率的分析,学校可以了解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掌握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程度,而企业可以制定更为有效的用人计划,国家则可把握学校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总规模。比如,教育部在2004年所做的机械、护理等专业的“紧缺性人才培养教学方案”,就是基于各地人才需求统计而作出的。

谁应为低就业率负责呢?

毫无疑问,就业率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关,进一步讲,与学校的办学思路、指导思想、办学水平等有关。学校培养的学生无企业愿用,说明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存在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学过程与人才培养要求脱节。学校责无旁贷地应当做好这方面的调查、研究和论证工作,制定适需对路的教学方案。但是,就业率问题不仅是一个教育教学问题,它的背后还包含着社会、经济等问题。在这一系列的问题中,学校的作为显得十分微弱。因此,笔者认为学校不能为就业率低负主要责任。比如,学校应当开设什么专业?各专业招收多少学生?各专业开设什么课程?各门课程应当涵盖什么内容?学生对专业知识应掌握到什么程度?这些看似学校的内部问题,实际上都与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密切相关。学校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就不可能培养出有用的人才。但学校是否有获取这些信息的渠道?或者,这个渠道是否通畅?再如,时下很多单位在招聘时,都会提出学生的工作经验要求,在我国今天的办学模式下,这一要求显然非常不现实,也显示出许多用人单位对学校办学状况的不了解和不理解。反之,又有多少企业、事业、行政单位在为学生的实习提供岗位呢?学校的口号是: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说白了,就是为用人单位培养人才。这些用人单位中有很多至今尚未觉悟到,他们的拒绝正在损害自己的利益。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学校不能培养出用人单位需要的优秀人才,用人单位又到何处去寻觅人才?所以,人才的培养不应只是学校的事情。明智的企业家会主动与学校联合或联姻,有见识的校长会脚踏实地地与用人单位建立密切的联合办学关系。

那么,导致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2006年10月,沈阳市人才中心对沈阳市需求排行前十位的专业人才供需差异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从表中可以看出,机械制造、工民建、药学、营销等专业的需求呈上升趋势,机械制造、工民建、药学专业还出现了供小于求的情况。其他专业虽然需求量大,但呈下降趋势。尤其是计算机和会计专业,更是以十倍和四倍的速度下降,说明这两个专业培养规模扩大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市场的需求增长速度。

由于沈阳市人才中心服务的对象中80%是青年人,多数属应届及往届大学毕业生,该中心从2000年开始,每年对2000名大学生和1000家企业进行两次跟踪调查,笔者看到的有关“就业问题”的一份分析,认为就业难有七大成因: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知识阵旧,转化率低;准备不足,生涯意识模糊;依赖性强,创造力弱;理念滞后,能力危机;选人用人,少准缺标;市场配置,手段粗放。这一分析比较全面、中肯。比如第1条“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即有岗位无人应聘,或是有应聘者却无就业岗位,或岗位不足。在这个问题上,既有产业结构上的问题,有就业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有学生自己的就业意愿与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契合的问题;再如第6条,用人标准问题,应是用人单位和有关部门的问题,也不是学校所能控制的。或者可以说,学校应当主动到用人单位去了解用人标准,但除了学校的积极工作外,还需要政府的行动和企业的觉醒。

提高就业率的途径

前已述及,学校对学生的就业推荐在能力上是极为有限的,但笔者认为在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工作中,政府应该是最有能力有所作为的。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和经济体制下,学校和用人单位就像两个彼此互不相干的循环体,都在各自运动中保持着不同的循环,看得到,却进不了对方的阵地。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缺乏了解和沟通,能打破这种僵局的,只有政府。

第一,政府在解决此问题中应占据主导地位,即应从政策导向、制度完善、教育模式、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制定对策。如建立畅通的信息传递机制,打破二元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分割,尤其是由于制度性原因造成的市场分割。比如,放宽户籍制度,改革僵化的企事业单位用人制度,以降低人才从第二劳动力市场向第一劳动力市场流动的成本,促进人才自由流动。在招生规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材等方面,进一步放开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使各校办出自己的特色。

第二,学校应积极与用人单位建立实质联系,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路子。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培养学生树立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择业观。学校还应在专业设置方面进行广泛的社会调研,加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实现专业设置市场化,使学生在校习得的知识结构能够与社会需求尽量匹配。

第三,企业或用人单位应主动走进学校,与学校共同商讨人才培养标准及方案,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更加适合自己的要求。同时,用人单位应不断加强人才标准的制定和公示,使学校明确企业的用人标准和与企业相关的用人信息。

第四,作为学生自身,应当时刻关注人才市场的变化,端正就业态度,有意识地在学习过程中注重专业知识的有效构建和更新,不断缩小自己与职业要求之间的距离。

就业问题不是一个简单的解决某人或某些人的饭碗的问题,而是一个民生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学生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带有战略性的核心问题,在大学生身后凝聚着更多的目光和希望。用多维视角和发展的思维审视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不难看出现象的背后有很多令人深思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多是发展中、前进中出现的,清醒地分析、科学地把握才会找到多渠道解决问题的方案。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加强指导和服务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度建设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03,(3).

[2]金东.就业难,扩招后遗症[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5).

[3]汤大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4]陶书中,黄君录,王佳利.基于市场需求的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的调查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5).

作者简介:

李洛嘉(1954—),女,重庆市人,四川财经职业学院科研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会计教育。

猜你喜欢

就业率途径问题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2017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职高专超本科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
本科新闻专业在京就业率较低
数据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