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讨

2009-06-04

职业教育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高职

卢 艳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机电专业在具体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不足,并针对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提出了按照产品生产过程选择开设相应课程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高职;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改革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机械技术与电类技术交汇融合的技术。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涵盖的内容和范围更加广泛,除了机械技术与电力技术,还包含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和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技术、测试技术等。可以说任何机电类产品涉及的领域都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究内容。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正朝着智能化、光学化、网络化、微型化与集成化方向发展。

现有机电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分析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 机电一体化专业简称机电专业,其特点是社会职业岗位多,就业面广。这是因为,随着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大量懂技术并能操作先进设备的专业人才受到各企业的青睐。机电专业人才的培养,按照培养目标的不同分为研究型、应用型两种。通常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以研究生教育为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本专科学生为主。

国内外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的现状 国外机电一体化教育,按照机械制造过程的机电一体化和机电产品的机电一体化的不同,分为两种教学方向。并培养制造过程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的研发、应用人才和机械产品的机电一体化的研发、应用人才。

我国的机电一体化教育有研究生以上、本科生、专科生三个层次。我国不同层次学生的教育只是课程多少和内容多少的区别,专科层次的机电一体化教育只是将本科层次的机电一体化教育的专业课减少一些,并降低部分课程的难度来完成的。同时机电一体化专业长期作为机械类专业归入到机械类学院中。受这种专业定位的影响,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为机械制造过程中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为主要内容,课程的开设以机类课程为主,电类课程仅仅是满足于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育。

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为生产第一线的高级技能型岗位培养人才,因此高职机电专业的教育强调知识和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我国的高职专科层次的教学以三年制为主,学生一般在入校1年内完成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在二年级和三年级第一期完成专业课程的学习,三年级的第二期进入到专业实习。这势必要求高职专科的教育要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对学生的专业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高职机电专业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一)专业定位不准确

由于我国高校招生的具体情况,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普遍远低于本科院校的录取分数,这就造成了高职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上普遍不及本科院校的学生。因此,高职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比较吃力,学习效果也不理想。此外,还有不少高职院校简单地沿袭原有的普通高校机电专业专科教学模式,没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课程的安排还是以理论课为主。这样的培养导致学生学起来困难,好不容易学会的知识,工作中又用不上,产生了学习无用的想法。

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应以社会中某一个具体工作岗位或岗位群人才的能力需求作为专业的培养目标。有了这样的目标,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才能有的放矢,让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到今后工作中都很有用的知识,工作上手快。

(二)课程设置的广与专的矛盾

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课程设置涉及面广和专业知识要求专的矛盾。由于机电专业需要开设的专业课程很多,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有限,因此,只能选择开设对学生就业最有用的课程。这样致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出现知识断档。如果课程开设太多,学生就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但其中有的课程在今后的工作中很少用到或者根本用不到,于是学生就会对所学的课程产生厌倦倾向,同时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三)理论教学与动手能力培养的冲突

高职院校中的机电专业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机构,必须处理好教学中理论教学和动手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因为理论教学为动手能力培养提供合适的理论依据,学生通过理论教学解决在实际动手中出现的理论问题,更加深入和透彻地了解自己所学习和掌握的技能;而动手能力的训练是理论实践的平台,学生通过实际动手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所以,只有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处理好,才能培养出社会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一)分方向设课

目前我国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是划分于制造类下的自动化类中。作为自动化类中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可以开设很多方向,如:数控技术、机电设备、机器人应用、智能制造等。不论什么方向都是针对机电行业中一个具体的机电产品或机电类岗位,因此学生在学习完专业基本知识和理论后,可以针对其中的一个方向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这就解决了机电专业教学中广和精的问题。

(二)加强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相关行业培养高级职业人才。因此,高职院校的专业教育必须按照行业的特点和需求设置课程、确定目标。企业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可以使高职院校利用企业的场所和设备,完成学生的专业实训和定岗实习。除此之外,企业和高校之间还可以进行订单式培养,给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同时企业也可以将对员工的培训放到学校中来进行,节约企业的培训成本。

(三)改革教学计划

改革教学计划、优化课程体系设置,可以解决机电专业课程设置与实际就业结合不紧的问题。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下的数控技术方向为例。在该方向中依据数控加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工序(如图1),分别开设相应的课程(如图2),使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与工作岗位上的工位相对应,真正让学生学有所用。

一个完整的数控加工产品首先经过产品设计,然后完成机械制造的工艺设计,再将毛坯通过数控加工等技术加工成产品,随后进行产品质量检测。数控机床的检测与维修为产品加工提供可靠保证。为了保证这个生产过程的顺利完成,应该在产品设计环节开设机械设计基础、模具设计及制造、机械CAD/CAM及应用课程;在机械制造工艺环节开设机械制造基础、数控加工工艺、机械CAD/CAM及应用课程保证机械制造和工艺内容的课程;在数控加工环节开设数控编程与加工、数控特种加工技术等课程,解决数控加工的操作与应用的问题;在产品质量检测环节开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等课程;在数控机床检测与维修环节开设电工技术、数控机床电气控制、液压与气压传动、数控机床检测与维修等课程,为数控机床的检测与维修提供必备的理论和实训基础。

(三)加强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个合格的高职毕业生不仅应具有合格的专业素质,还应具有合格的公共素质。如图3所示,高职学生可以通过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验实训课程、作业、考试、答辩、实训、毕业设计等方式,培养爱岗敬业、团队协作、能承受一定工作压力、独立完成单项工作等专业素质。

高职机电专业学生的公共素质:首先,可以通过两课、德育课及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其次,可以通过人文知识讲座课程及活动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再次,可以通过体育课和心理学讲座课程来完成对学生身心素质的培养(如图4)。

高职机电专业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学生完成专业和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同时,针对不同环节的具体需要开设不同的课程,以达到高职教育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怀奥,徐智跃.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探讨[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2]陈贵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探讨[J].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

[3]魏强.21世纪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趋势[J].广西轻工业, 2008,(5).

作者简介:

卢艳(1977—),女,四川成都人,博士,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机电与汽车工程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快速制造技术。

(本文责任编辑:宋文娟)

猜你喜欢

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高职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机电一体化技术教学模式探索
试析机电一体化系统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