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技术创新的误区及其根源分析

2009-06-04戴正农,王为东

科技传播 2009年24期
关键词:根源技术创新误区

戴正农,王为东

摘要 本文从当前技术创新热潮的情感、认识和体制三大误区入手,分析三大误区各自的根源,认为只有从根源上消除走入技术创新误区的各种影响因素才能迎来当代中国技术创新的新高潮。

关键词 技术创新;误区;根源

中图分类号 F30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974-6708(2009)10-0042-03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如何推进自主创新已经成为政府、学术界讨论的热点。科技创新对我们来说并不完全是一个新话题,我们一贯强调科技的作用,但科技创新的效果却并不明显。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以便将当前的自主创新活动开展好。

1 反思技术创新的误区

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表明了当代科学技术的作用。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强调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作用和生产力的绝对意义也是我们的一贯传统。人们对技术创新寄予厚望,技术创新一方面肩负着“技术追赶”、国家富强的使命,另一方面又与经济利益直接联系在一起,可谓利国利民。技术创新成为政府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多年来,在我国兴起了一浪又一浪的追求创新的热潮,一系列支持创新的政策接连制定,一大批科技园区、开发区、中试基地、创业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R&D机构等应运而生。”无疑,科技对经济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技术创新热潮仍存在许多问题,包括盲目追求高新尖技术的“攻关”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不计成本、不顾条件地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的“赶时髦”,大搞创新建设,重复建设以追求GDP等等。极具讽刺意义的是在青少年奥林匹克竞争上我国屡屡夺冠,但是我国本土迄今没有一位科学家拿到诺贝尔奖;在我们如此强调和重视科学技术和技术创新形成热潮的背景下,我国技术发明大奖的一等奖却连续空缺了6年,这些现象都迫使我们冷静下来,反思技术创新问题。

在技术创新问题上,从情感、认识到行动上都存在着误区,并且它们相互渗透,最终形成有很大盲目性的技术创新热。在情感上,“追赶”的情绪使人们盲目追求技术的“先进”性,同时又急于把“先进”技术推广下去,盲目地大搞创新建设,结果是严重的供需不对口,导致大量的资源浪费而效率仍然得不到提高,情感上的急躁情绪往往是表层的,它有更为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在认知上,人们简单地认为,既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而生产力又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那么抓住了科技就抓住了技术创新的根本。与此相关的认识是把国际竞争简单归结为经济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又简单归结为科技力的竞争,于是就以科技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来衡量经济的质量,这都强化了从科技入手的“科技情结”。在体制上,各地方、大学、研究所、国企不顾后果地一拥而上,技术创新遍地开花,造成了许多不必要的浪费,更不乏以技术创新为借口的“设租”、“寻租”行为。因此,技术创新热潮的问题带有“全息性”的特征,有必要全面探讨造成技术创新误区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技术创新的问题。

2 技术创新的情感误区及根源

我们把情感上对技术创新的诉求称之为“坚船利炮情结”,其原因是鸦片战争的爆发产生的民族自卑感、失落感导致我们急于去西方找灵丹妙药。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感,进一步的原因在于我们有过于脆弱的自我中心型的民族意识。一直以来,我们都以自己的地大物博、文化悠久而自豪,号称“天朝上国”、“泱泱大国”。究其原因,客观上是中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而在政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了夜郎自大情绪的产生。中国人的天下观念“一成不变,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就是中原王朝与四夷的共同体,除此而外,不知道有其他比天下更大的地理概念”,这种“只有天下的观念,而无世界的意象”的地理概念,表现出强烈的文化中心主义和文化优越感。

这种貌似强大实质是脆弱的感情一遇到“坚船利炮”这一冷酷的新现实就发生畸变,自信心的丧失导致我们崇尚功利化的“拿来主义”,事事照搬,甚至陷入了“全盘西化”的民族虚无主义。我们急于实现现代化,结果现代化包含了太多的功利主义的投机心理,成为简单的攀比、西化、亦步亦趋的“追超”、“赶时髦”,从而陷入了“阿基里斯追龟”式的追赶陷阱,渐行渐远,最终丢失了现代化的精髓。从一个世纪前的洋务运动到半个世纪前的“大跃进”再到文革后的“洋跃进”等等形式的“运动”,都是这种情感的表现。由于缺乏对文化的理性认识,我们的民族情感总是在这样的狭隘民族主义、文化中心主义与“全盘西化”论、文化虚无主义的两个极端之间的困境中徘徊。一旦国家安定了,经济有所发展,前者便甚嚣尘上,工具主义大行其道,杜维明称之为“虚骄之气”,而当看到国外科技的迅猛发展,看到现实的巨大差距,或者自己的经济发展遇到波折,后者便又得势。追求民族富强本无可厚非,但无论是救国之路还是强国之路,其行为模式总是“一刀切”式的“理论灌输+群众运动”,这根本违反了立足于自己理性的启蒙精神,着急的结果就是好心办了坏事。可以说,急躁情绪正是我们的文化模式对外来“科学技术”的“刺激——反应”,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我们自我中心型的文化及其近代遭遇进行反思。破除文化中心主义、实现文化转型要有新的世界观念,正如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对欧洲人地球中心和自我中心观念的冲击一样,全球化进程对我们传统文化的最大意义在于,我们必须改变“天下”的观念,以世界性的眼光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通过文化比较找到我们民族恰当的位置,这是走出文化中心主义又能避免陷入文化虚无主义的关键。有了恰当的文化定位,我们就有了正确对待技术创新活动的态度,而避免急躁情绪。

3 技术创新的认识误区及根源

与“坚船利炮情结”相对应,我们的技术创新刻意追求技术的高、新、尖,我们称之为“科技情结”。既然追求的是技术“进步”,就总有标准,那么技术进步的标准是什么呢?“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常满足于样品、展品、礼品的贡献,特别是把样品作为衡量技术成果水平的唯一标志”,技术是以经济为导向的,无法应用,不能给人们生活带来实际改善的“技术进步”是没有意义的,充其量只停留在发明创造阶段。“科技情结”的背后其实是一种本末倒置的技术发展观,即立足于技术进步而不是立足于经济和社会来要求技术创新,其原因一是我们首先接触到的就是西方的科学技术,尤其是以高、新、尖、准确为标准的军事技术,然后才是制度和社会,这就形成了思维定势;二是封建思想的残余,传统工匠思想的延续,这种思想源于追求宫廷奢华享受,仅仅追求技术的精湛而不首先考虑市场应用;三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误解,仍然停留于对市场经济缺陷的批判,总是要按照时间顺序先发展生产力、发展科技,这就要求对现代技术生长的特点和条件作进一步认识。

技术创新是市场经济主体的一项经济选择,成功的技术创新当然可以获得经济利益并获得长远的竞争力,但是技术创新能否成功不是靠主观臆断、市场是试金石,况且竞争力的获得不独靠技术领先,它完全可以来自于资源、资本、劳动力、知识、管理和市场,因此带来经济增长的创新形式是多样的。在创新理论缔造者熊彼特那里,创新是与经济增长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没有经济效益,没有带来经济“繁荣”,是不能称之为创新的。作为一项经济行为,技术创新同时深深地嵌入在社会之中,受到社会其它因素影响,比如市场结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等,否则技术创新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末。任何再高的技术总是与特定的社会联系在一起,成长于技术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如果我们抽象掉这个过程,抽象掉经济生活的复杂性和丰富多样性,我们看到的只会是陌生的、冷冰冰的、“先进”的技术,而这种技术与特定社会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消失了。因此,只有立足于我们的经济和国情来看待和发展技术才是保证技术持续发展的上策。可以看到,并不拥有“高科技”的江苏乡镇企业和浙江中小私营企业发展势头就很好,这就说明技术创新只是企业经济选择和技术选择中的一种,经济繁荣不能简单等同于高科技。即使在美国,被杜拉克称之为创业型的经济中大量的创新并不是技术创新或不主要是技术创新,正是有效地产权专利保护和广泛创新的自由,这样的社会条件才孕育了技术进步。

4 技术创新的体制误区及根源

实际上,即使对于技术创新从情感文化到观念认识上的问题都解决了,也不是说技术创新的问题就解决了。对于技术创新中出现的一些违背常识的问题,比如资源浪费问题、经济效益低下的问题等都会使一个理性的决策者感觉到问题的存在。但这并不能阻止技术创新热潮的形成,其原因何在呢?这就是体制的作用。体制其实就是我们在“科技攻关”中经常忽略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因素,是真正规范、约束行为的制度结构。制度结构规定了游戏规则,“游戏”的参与者如果不遵循“游戏规则”只能选择退出。

技术创新热的形成首先是科技体制的作用,我国的科技体制往往把科学和技术强行捆绑在一起。但科学和技术无疑应有各自的功能和结构,科学社会学家默顿(R•K•Merton)指出,科学的社会运行基于一组特定的规则(如同行承认、发现的优先权),这些规则把科学共同体的探索活动和经济活动清楚地区分开来。相应地,技术则存在于经济中,企业则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根据经济、实用的原则进行技术创新,这就要求将经济场域同科学场域的分开,让科学和技术有各自发展的空间,只有这样科学和技术才有可能发展起来。技术创新热的形成不仅仅是科技体制的问题,而且还有政府与企业、银行的关系,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这个问题由来已久,所谓“一放就乱,一收就死”,收收放放,一直是我们无法挣脱的怪圈。在方方面面的关系还没有理顺的条件下,这种制度的特点就是“政府主导”经济增长,导致了经济活动目标的变形,造成了技术创新一哄而上的效应。“政府自身的激励机制决定了它追求的是规模和速度。由于经济的表现往往是政绩中的最重要一项,各级政府无不以GDP增长为硬指标。”这就要求我们把体制改革作为基础工作来抓,一方面政府应逐步退出微观管理领域,让市场来配置资源;另一方面是充分发挥强有力的政治优势,理顺各种关系,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法治建设。

5 结论

就发展中国家技术发展的一般道路而言,怎样发展技术要立足于各自的国情。在经济发展的阶段上我们正处于经济的起飞阶段,我们还拥有巨大的比较优势——劳动力成本优势,这就是我们现实的竞争优势,已有技术的成功引进、消化和吸收就是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创造经济繁荣,积累起经济发展的资本。因此,立足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积累资金,并依据经济发展自身的规律,在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地区推进产业升级,进入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实现资本深化,是我们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生产力自身发展的逻辑。在情感文化上我们既要防止“天朝上国”这种狭隘民族情感的复萌,又要避免盲目攀比的自卑心理,摆正自己的位置,以避免技术创新中的急躁情绪。在认识上,我们既然明确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对企业的活动就不能过多干预,从这个意义上说,政府所扮演的更多是“守望者”的角色,理顺各种关系,给企业创造有利于持续创新的条件和环境。总之,要走出技术创新的误区需要教育界、理论界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胃,易家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美]Peter·F·Drucker.彼德·杜拉克读本[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3.

[3][美]阿诺德·汤因比.一个历史学家的宗教观[M].晏可佳,张龙华,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M].吴象婴,梁赤民,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5][美]塞缪尔·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的再探讨[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3.

[6]王大洲.技术创新的制度结构[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7]陈晓田,杨列勋主编.技术创新十年[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8]孟繁华编.九十年代文存[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9]周振鹤.随无涯之旅[M].北京:三联书店,1996.

[10]樊刚.发展的道理[M].北京:三联书店,2002,1.

[11]许小年.增长模式转换何以知易行难[J].北京:财经杂志,2005(3).

[12]远德玉,陈昌曙.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和能力研究[M].北京:技术创新十年.陈晓田,杨列勋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4.

猜你喜欢

根源技术创新误区
一道电偏转创新题的命题根源剖析
帮孩子找出问题的根源
冬季洗澡的误区
三角恒等变换中的误区警示
2018年理财,要警惕这些误区
技术创新路径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机制研究
凑合是离婚的根源
冬病夏治走出误区才有效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