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奇丽”的鲜花看“境界”
2009-06-04曾扬明
曾扬明
教材解读
《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选自季羡林先生的《再返哥廷根》。文章讲述了季老先生在阔别哥廷根35年后,重返哥廷根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课文语言朴实洗练,意味蕴藉,既有娓娓动听的故事,又有色彩瑰丽的描写;既有淡远幽芳的抒情,又有恰如其分的议论;既充满着异国他乡奇情异彩,又渗透着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感悟与思考,令人耳目一新,发人深省。编者将这篇课文编入以“感受异国风情”为专题的第八组,与其他几篇课文构成一个整体,十分妥帖。
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及学情分析
学生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学过季羡林先生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接触过季先生的作品,并且五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自读能力,读懂短短五百字的这篇美文应不算太难。所以,教学本课,可紧扣本组课文“感受异国风情”这一专题,从课题入手质疑,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以学定教,以板块教学的方式挖掘作者对德国民族风情的感受,充分研读与“奇丽”、“奇特”相关的句子,适当补充人物、时代背景资料,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积累语言、体悟情感、启迪思维。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理解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并体会句子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奇丽”、“奇特”等词语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3.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积累语言。
教学流程
1.质疑启思——以学定教
同学们,还记得上学期所学的《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谁写吗?这次,我们一起来领会著名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多次在德国看花的感悟。读了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你有什么疑问吗?
学生的问题预设:
(1)为什么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
(2)自己的花是怎样给别人看的?
(3)德国人为什么爱花?
(4)“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美丽”的东西也包括了什么?“这是一个花的梦,一个思乡的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梦”?
大声朗读课文,读通课文,选用下面的词语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莞尔一笑 姹紫嫣红 耐人寻味 应接不暇 奇丽 奇特
(设计意图:课题或概括中心,或点明要旨,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让学生由题目质疑,开启思路,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实则了解学生的已知和未知,在此基础上以学定教,转入对课文的学习。)
2.探究内涵——读文明理
同学们,四五十年以前,季老先生在哥廷根租住房子,房东欧朴尔太太约五十多岁,是典型的德国家庭主妇,善良得像慈母一样。她只有一个儿子,在外地上大学。季先生就住在她儿子的房间,一住就是十年。我们一起聆听房东与季先生的对话吧!
(1)分角色朗读。师(季先生)读:房东女士,德国人养花为何不像中国人那样养在屋里,而是养在屋外,这不就是养花给别人看吗?学生(房东)读:“正是这样!”(提示:朗读时注意房东神态“莞尔一笑”,并理解。)
(2)默读第3自然段,画出句子“正是这样,也确实不错。”课件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读这句话,注意感叹号。
(3)课件出示:“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引导学生按以下步骤阅读理解这段话。
步骤一:解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理解词语后,课件出示德国街景图片,感受“奇丽”。)
步骤二:改读。如果给这段话加上“多么奇丽的景色!”你认为应加在哪里?(指导感情朗读。)
步骤三:悟读。你从哪些词看出景色“奇丽”?
(设计意图:学生读懂了“姹紫嫣红”、“花团锦簇”,也自然而然地在读中感受到花的多、花的繁、花的美,加上多媒体课件对德国街景的展示,将“姹紫嫣红”、“花团锦簇”植入学生心里。由花的美过渡到景的美,接着用“奇丽”概括花的美,景的美,心的美,让学生对德国街景有一个完整的印象。)
3.联想民情——感悟“奇特”
同学们,季先生不仅赏花,而且由赏花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季先生能成为文学大师,离不开他深入的思考和丰富的联想。我们来看看他想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读:“多么奇特的民族!”奇特表现在什么地方?
(2)悟: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含义。可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第3自然段)来理解,也可结合生活中的事例来理解。
课件出示: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滚,绝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摘自季羡林《重返哥廷根》
从这段文字中你又有了怎样的体会?(心中有他人,替别人着想。)
(3)引读。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我们才见识到了这样奇特的民族。每一家都是这样,自己的花_________________,又看别人的花。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我们才领略到了这样奇丽的景色。走过任何一条街_____________应接不暇。
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__________(出示: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4)指导背诵
(设计意图:这一教学环节分两个层次帮助学生感悟“奇特”:先是感受课文中花的美,再引进原著中的语言,通过引读体会人的美。不露痕迹地由“奇特”联系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为理解“奇特”的民族做了铺垫。学生在朗读与背诵的过程中体验了“奇丽与奇特”的魅力。)
4.诵读文本——表达情感
同学们,我们领略了德国的美景,透过德国人的养花方式,我们了解到德国与众不同的民族风情,体悟了他们“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但如何读好季先生的作品呢?
(1)分角色读第2自然段,诵读第3自然段,引读第4~5自然段。
(2)假如季羡林先生在德国时不仔细观察,不深入思考,能写出美文吗?如果作者只描写景物,这篇美文能启人深思吗?(用最简练的语言道出了通俗易懂而又含义深刻的哲理,实则借景抒情明理。)
(3)季先生的文章语言质朴,感情真挚,值得我们一读再读。老师给同学们推荐他的其他作品,共享书香(课件展示):《二月兰》、《我的人生感悟》、《再返哥廷根》。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还要跳出课文看文本,体会作者的言语艺术。这一环节着眼于拓展课程资源和体会季先生的表达方法,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
福建省宁化县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刘岭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