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暖的社戏

2009-06-04林丽红

闽南风 2009年1期
关键词:婶娘主人家社戏

林丽红

入秋以后,乡村的戏台子又成了一道热闹的风景,喧天的鼓乐声为一向安于寂寞冷清的乡村平添了一份喧嚣的温暖。

社戏在不少农村也被称为“神明戏”,顾名思义是给“神明”看的戏,以此感谢一年的丰收和祈祷来年的风调雨顺。在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社会变革进程中,社戏的性质和功能也悄然的发生着变化。

听过一位年近古稀的婶娘说起社戏时,仿佛是在听一个发生在远久年代前的故事。婶娘说的大概是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社戏。婶娘说,她的娘家就住在县城周遭,算是较早看得到社戏的村民。记得村里第一次搭起戏台子演社戏的那两三个晚上,村里天天都是不眠之夜。每晚夜幕尚未降临,邻近村子的村民已早早自带椅子赶来等候,赶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占个靠前点的位子;当然,还有很多外地较远处的亲戚朋友为了看戏已经带着换洗衣服“驻扎”在村子里了。婶娘说,当时那个情景真叫人山人海,其热闹程度比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演出现场那可是一点不差。如今的社戏只要演到晚上11点多就可收场了,可当时的社戏是非得演到次日凌晨4点多以后才能罢休的。也许你要问了,看了一整夜的戏,有人管夜宵吗?别担心,如果你没有自备吃的带来,好客的主人也会把咸稀饭或其他吃的东西用箩筐装上挑到戏台下,亲戚朋友也好,不相识的看客也好,粗粮淡食管够,肚子饿的就可以上前吃。——可以想象,那是一个多么令人感到温暖的景象!不过,这样的情景在一个村里一年难得有一两次,因为,一个村一年能演上一两次社戏就已经是了不起了。

70年代出生的我也见证了社戏的变迁,婶娘的描述我也可能经历过,只不过当时年纪太小,即使有,也是跟着大人长辈“被动”经历的,因此,在记忆里模糊掉了。我从小在乡村长大,也经历过村里演社戏时,家里挤着满满的人吃咸稀饭或“米筛目”(一种用大米磨成浆后用布包拧干做成的条状食物);或者是我到别的村庄作为客人遇到的相似情景。所不同的是,在婶娘那个没有电影电视等视听媒体可享受的年代,社戏几乎是唯一的群众文化娱乐形式;而到我懂事的80年代中后期,电影电视虽未在农村普及却已开始出现,不过,电影电视上的人总是假的,看得见摸不着,总不如戏台上穿得珠光宝气的演员来得漂亮。婶娘那个年代是纯为看戏而来,连吃点心都是在戏台下边看戏边吃的;我们的年代则一半时间留给戏台,一半时间留在主人家吃点心。

如今的人们已经不太看社戏了,但是有社戏的乡村依旧热闹非凡。一进村子里,你会发现,几乎家家户户的门口都会挤满了各种各样的或小轿车或摩托车或自行车等交通工具,而且,这些车辆的主人几乎都是来自本村以外甚至是从城市来的客人;屋内则是戚戚嚓嚓的炒菜声和觥筹交错的叫喊声浑成一片,不清楚的还以为是主人家在办喜事或过大节呢。——看戏和吃点心都是次要的,如今的人们之所以如此乐意的下乡进村看社戏,其实是为了重温当年那种质朴而亲切的人间情感。

社戏在台上演绎着多少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台下却让人们难得的感受到一种渐行渐远近乎泥土芬芳的人间温情。——几十年来,社戏就这样以它不变的形式温暖着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情。

猜你喜欢

婶娘主人家社戏
勤快狗和懒惰猫
好桶与破桶
婶娘
婶娘,也是娘
春天里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
郁金香花瓣
婶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