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企海外并购切忌盲目

2009-06-03

环球时报 2009-06-03
关键词:矿产资源澳大利亚企业

唐 一

数据显示,2009年有可能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收购资源的一个高峰,其突出特点是资金流向非常集中。由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海外资源型企业无疑成了中企最佳的并购对象,中企在澳大利亚的收购金额中,这类并购占到了总金额的90%。大量的资金投入固然显示出企业的战略眼光,但同时也暴露出了投资的盲目性。

扎堆投资澳大利亚

据澳大利亚政府投资审查委员会最近披露的数字,目前在这个委员会等待审批的与中国有关的投资项目有70多个,其中涉及金额最大的是中国铝业出资195亿美元增持力拓股份,其他的还有中国五矿出资12亿美元收购OZ矿业,中国华菱出资购买FMC矿业17%的股份,以及中国吉利汽车全资收购DSI变速器公司、中国石化收购澳大利亚油田等项目。中企海外收购资源企业的理由很简单:目前世界各国的需求和生产急剧萎缩,矿产资源的价格在短时期内出现较大跌幅,使得澳大利亚多数资源矿产类公司财务状况急剧恶化,收入减少、股价暴跌、负债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它们开始不约而同地向中国同行寻求注资以摆脱危机。

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企业投资澳大利亚矿企不是一种主动的进攻行为,而是一种逢低吸纳式的合理的市场操作,这种行为对澳大利亚的矿业企业来说是有益的,某种程度上也是必须的。

在澳大利亚政府和公众看来,矿产资源是这个国家最可靠,也是最有利可图的经济支柱,堪称一只下金蛋的母鸡。经济繁荣的时候,这只母鸡可以为澳大利亚国民带来高额且稳定的经济收入,而经济衰退的时候,养鸡本身似乎成了一种负担,这种情况下引入外国资本来帮着养鸡本来是不得不为的事,可是澳大利亚民众又开始担心,原来买他们鸡蛋的主顾现在会不会把他们的鸡也抱走呢。这种心理就是中国企业投资澳矿频遭非议和阻力的根本原因。

投资风险易被忽视

从中国企业的角度,过去从澳大利亚购买矿产资源频频在价格和数量上受制于人,现在有机会直接介入或控制澳大利亚矿产资源的生产和销售自然是有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好事,因此它们普遍对投资澳大利亚表现出很大的积极性。但是在这种热情和积极的同时,中国企业还应该对投资的方式和对象保持一种必要的冷静。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企业参股或并购澳大利亚企业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只投入资金,但不参与或很难参与管理,比如湖南华菱参股澳大利亚FMC就属这种类型。这项并购交易完成后,湖南华菱在FMC只有一名董事名额,而且这名董事的职权和地位被澳大利亚政府设置了诸多的限制。这样一来华菱对FMC的投资就成了一种单纯的输血,这个结果显然与企业投资的本意是有差距的。

与此相对的另一种投资方式是,中国企业在投入资金后即取得对澳大利亚企业整体或其旗下部分矿山的实际控制权,比如已完成的中国五矿对OZ矿业的收购和正待审批的中铝对力拓的注资,这种投资方式当然很大程度上实现了中国企业的战略目标,但同时也需要注意所收购矿产资源的赢利能力,否则等于是背上了别人甩掉的包袱。这方面也是有例可循的,去年中国石化投资数亿美元买下了澳大利亚西部海域里两块油田的开采权,但这两块油田目前还处于勘探开发初期,将来是否能产油、产出多少油还是未知数,这样的投资所蕴含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

管理运营是严峻课题

从以上几例可以看出,目前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资本投资表面上势头很猛,但其中的陷阱和风险也不容忽视。

另外,并购成功后对当地企业的管理和运营其实是一个更严峻的课题。几年前山东兖煤集团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收购了一个濒于倒闭的煤矿,借助兖煤自身多年积累的先进的生产技术,这个运营多年的老煤矿在短时期内又重新恢复了较高的产量。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这家煤矿附近的海港吞吐量不足,采出来的煤运不出去,这个问题不是企业自身能够解决的,煤矿迫不得已只好停产裁员,没想到又引发了严重的劳资纠纷,给企业在经济效益和企业形象上带来了双重损失。

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企业对海外的投资和并购一直是企业经营和管理方面的尖端课题。现在中国企业在规模和赢利能力等硬指标上已经无可争议地雄踞世界前列,但在运营和管理以及战略发展方面还面临许多新的课题,此前中国企业在金融衍生品投资方面的失误和损失已经令国人扼腕叹息,但愿在海外投资这个领域,中国企业不要再交上过多的学费。▲(作者是本报驻澳大利亚特约记者)

猜你喜欢

矿产资源澳大利亚企业
2018上海企业100强
承包地上发现铁矿石,所有权应归谁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宁夏自然资源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分析
澳大利亚:和书来一场盲约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行在澳大利亚
从供给与需求看国家矿产资源安全的影响因素
企业名片Enterprises C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