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违规行为
2009-06-02陈珂
陈 珂
课堂集体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形式,更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觉悟的重要途径。良好的课堂秩序、和谐的课堂气氛、融恰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效果。新课程改革后,语文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可喜变化,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部分语文课堂出现了学生不遵守公认的课堂规范、自由散漫、消极被动等课堂违规行为。课堂上学生违规行为的发生,浪费了教师有限的精力和时间,造成教育和教学作用的减效或失效,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压力和苦恼。本文针对新课程下语文课堂中出现的一些违规行为进行分析探讨,以期能促进教学,使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一、新课程下语文课堂违规行为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课堂违规行为主要是指青少年学生在课堂中,特别是在上课过程中的各种破坏课堂秩序和纪律的现象。总的说来,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指向别人的课堂违规行为,如交头接耳、打骂推撞、做滑稽表演引人注意、顶撞教师等。二是指向自身的课堂违规行为,如上课时出神发呆、胡思乱想、抄袭作业、迟到、早退、逃学等行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违规行为主要表现为:第一,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散漫,纪律松散。有的兴趣所至,率性而为;有的心不在焉,东张西望。第二,言语实践活动中,学生消极被动,茫然不知所措,效率低下。第三,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有的学生大声喧哗、高谈阔论,有的学生畏缩逃避、互相推诿,秩序混乱。
这些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不是由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概括来说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学生的原因。学生是课堂行为的主角,学生的心理、生理因素都可能会导致违规行为的发生。心理因素包括认知能力发展失衡、情感缺失、人格因素、心理缺失等,生理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身体健康等。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生认知水平参差不齐,而处在两个极端水平的学生则最容易成为违规行为的“源头”。
2.教师的原因。教师是课堂管理的主体,他们决定着课堂管理行为的发展方向,并对课堂管理行为的模式与策略的选择负责,从而决定着课堂管理行为的有效性。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欠缺、教学过程不流畅、对待学生的态度不公平等因素都可能导致课堂违规行为的发生。
3.环境的原因。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课堂违规行为的产生,除了取决于教师和学生方面的因素外,还与环境影响有关。环境影响主要包括家庭、大众媒体、课堂内部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二、语文课堂违规行为的应对
(一)制定合理的课堂规则
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违规行为有些是出于无知,有些是出于故意,有些则是出于初始时的不慎。制定课堂规则,告诉学生在课堂中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什么是好的行为,什么是不好的行为,就会产生“先入为主”的效应,课堂上的违规行为就可能不出现或少出现。
要课堂规则发挥对课堂违规行为的预防作用,教师需注意做到以下两点:第一,以人为本,制定合理的课堂规则。新课程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原则,课堂规则的制定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因此在制定程序上必须发扬民主,征求广大学生的意见。教师在确定课堂规范时,要立足于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第二,课堂规则制定后,必须认真贯彻执行,不得随便更改,以免影响学生行为习惯的形成。必要时予以修订,以确保它的严肃性和可行性。新课程背景下,部分语文教师生怕被扣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课堂规则的执行缺少了以往的力度,部分学生在课堂上自由散漫,违规行为屡有发生,教学目标的实现大受影响。心理学家弗雷法利克·琼斯认为:“无序”的课堂会使教师失去50%的教学时间。因此必要的秩序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课堂的魅力。合理的课堂规则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给学生带来真正的自由和快乐,对师生的课堂活动起着积极的作用。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应当以教学目标有无达成和学生是否成长作为衡量依据。
(二)营造建设性的课堂环境
课堂行为与课堂环境直接相关,良好的课堂环境可以减少违规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因此,营造良好课堂环境是必要的。
一般而言,课堂环境主要由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类环境构成。物质环境主要指课堂的时空环境、自然环境。心理环境主要指人际环境、情感环境等。在物质环境的营造方面,教师要注意保证课堂内的声音适度、色彩柔和、光线充足、温度适中,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的座次,消除“教学死角”,使全体学生都处于教师的视野区域之内。
与物质环境相比,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显得更为重要。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是避免课堂违规行为的关键因素。因为学生只有在和谐的气氛中,才会有安全感和积极的自我观,才会积极地参加与教师或同学的交流合作,也才可能最大程度上减少违规行为的发生。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与学生平等沟通,学会倾听,学会观察,了解学生的需要,并及时提供帮助。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掌握学生的独特个性,把学生的情感发展和师生合作情感的培养作为教育目标有机地纳入教学活动之中。建立和谐的生生关系,则必须要创建一个平等民主、相互关爱的班集体,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归属感、彼此互相尊重的集体环境,以激发学生积极上进的行为。为此,教师可以安排促进学生交往的课堂或课外活动,并帮助孤立的学生树立交往信心,学会与他人的合作交流,融入班级主流群体。
需要注意的是,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新课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能居高临下,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对教师粗暴蛮横、倨傲无礼。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平等中首席”的作用,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往,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教师的威信,这样在课堂中学生才能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与教师共建和谐的课堂环境。
(三)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课堂系统的主体部分,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成为预防课堂违规行为发生的关键因素。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只要学生的注意力被学习任务所吸引,全身心投人到学习活动之中,课堂上就会不出现或少出现违规行为。为优化课堂教学,语文教师要做到:
第一,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语文教师应从三个维度提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要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设置适当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集中精力、认真学习即可能实现,并体验到满足感,这样既可能保证学生学习的质量,又可以避免学生课堂违规行为的发生。而目标设置太高或太低,都会让学生失去对学习活动的兴趣,违规行为就很容易产生。同时,语文课的各个实践环节应该根据教学总目标确定具体目标,并让学生清楚明了,学生明确了目标,才不会在实践环节中不知所措、无所事事。
第二,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源,绝大多数场合下都是因为教师忘记了这一点——上课是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劳动。因此语文教师要有效地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设疑和激趣相结合,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分析把握教学目标与课堂现状之间存在的偏差,密切关注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课堂的气氛;把握好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教学机智因势利导确定课堂教学的各种新指令,在变化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寻求最佳的教学对策,从而实现优化的课堂教学。
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单纯的行为参与方式并不能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包括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内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在新型学习方式中,学生“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独立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习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建构性的学习过程,从而沉浸在课堂学习之中,成为课堂的主人。新课程的实施中,很多学生面对新的学习方式显得很不适应,不知道该如何去探究、合作、活动,以至于语文课堂活动中学生出现了不知所措、纪律散乱、低效合作等违规行为。对于这些现象,教师应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新的课程理念,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和实践新的学习方式,教给具体的学习方法,做好学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工作。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新课程下学习的主人,教师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管理。
第三,组织及时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之后,教师要组织及时的评价,如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教师对小组合作情况的评价等,还可以让学生介绍各自的学习、合作的方法,以帮助每一个学生真正地掌握新型学习方式。同时,教师要认识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学习的信心,充分发挥语文教学评价的功能。
(四)适当使用课堂调控技巧
上述内容主要探讨了如何防范语文课堂发生违规行为。但在客观的教学实际中,违规行为不可能完全杜绝。当课堂违规行为已经出现时,教师适当地使用一些调控技巧则是必须的。
首先,给予奖励。也就是用良好行为来调控语文课堂。因为良好行为一旦得到认可和奖励,就会对学生产生示范和导向作用,成为课堂上其他成员学习或模仿的榜样。同时,也可以抑制或终止其他违规行为。例如当有学生表现出良好的课堂行为时,如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别人发言时认真倾听等,教师可以给予这位学生适当的夸奖和鼓励,其他违规学生自然会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并及时终止。第二,暗示干预。就是用非言语的暗示方式提醒违规的学生其行为不恰当,这种方法能让教师在最小的影响之下维护并继续课堂教学。如突然停顿走近说小话的学生,用眼神鼓励想发言而又胆怯的学生,制止不经允许就大声抢答的学生,当小组活动时声音过大时,教师还可以通过手势干预制止,此外还可以用手轻拍学生肩膀、轻叩学生课桌等。第三,有意忽视。有些学生发生问题行为是为了引起教师的注意,教师可以对其采用无声效应。即教师知道了问题行为的发生,但是不予理睬,让学生自觉无趣,从而停止违规行为。第四,转移强化。有的学生可能上课心不在焉东张西望,或读漫画书、玩玩具,这个时候教师可以让这样的学生回答问题,以此转移学生的注意力,或清除媒介物,帮助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中来。
我国新课程的开展和推进促进了新型课堂的建立,也对课堂行为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新课程下出现的种种课堂违规行为,我们要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思路,使新课程改革落到实处,构建和谐、开放的新型课堂。
(本文为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生课堂违规行为研究”成果论文,课题批准号:JG08078)
参考文献:
[1]刘家访.有效课堂管理行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
[2]陈时见.课堂管理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陈珂 安徽蚌埠学院中文系23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