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四个环节 改进作文教学
2009-06-02吴宝宏
尽管语文同仁进行了殚精竭虑、筚路蓝缕的探讨,但是作文教学还是语文教学的“瓶颈”“老大难”,教学效果强差人意,学生大面积写作能力不高。笔者认为,加强以下四个环节,有助于改进作文教学。
一、增强文体意识,为作文教学导航
在平时作文中,学生写的记叙文不像记叙文,写的说明文不像说明文,写的议论文不像议论文的现象司空见惯。这除了写作能力差外,主要是文体意识淡薄导致写作失范。所以,加强文体知识教学,强化文体认同感,建构学生的内隐言语图示,增强学生的文体意识显得尤为重要。现代心理学的认知图示理论认为,人之所以能识别事物发现规律,是因为长期贮存于大脑中的事物演变的图示。图示就是对事物和事件的一般特征的概括。对于作文教学而言,学生一旦建构起“认知图示”,就有了强烈的文体意识。这样,写作时就会根据不同文体的特点、要求,确定写作侧重点,思维就会沿着积极的方向发展,写作行为就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效克服写作的盲目性、随意性。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请注意,这里并没有取消语文知识教学的意思。现在一些教科书借培养学生能力之名,行淡化文体、淡化知识之实,这是万万要不得的。试想,学生连最基本的语文知识、文体感都不具备,语文能力何从培养?鲁迅主张写作“必须知道了‘不应该那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的”。认为兜售写作知识、写作技巧是专掏“青年的腰包”,“其实是骗子”。先生提倡多读名家名作的修改稿,从“不应该那么写”领悟“应该怎么写”是学习写作的一条重要途径,确是经验之谈。但细思之,这话也不完全正确,试想,学生不懂得一点写作知识,那写作不就像航行在茫茫大海上迷失方向的航船一样漫无目标了吗?那要走多少弯路?作文不一定都要遵循先知识后写作的严密程序,但是,能用议论文的知识技巧写作记叙文、用记叙文的知识技巧写作诗歌吗?明代学者陈洪谟说:“文莫先于辨体,体正而后意以经之,气以贯之,辞以饰之。体者,文之干也。”由此可见,文体意识对于引领写作思维、规范写作行为的作用不能低估。
提高文体意识的途径有:1.重视文体知识教学。笔者通过自读、勾画、比较、辨别、记忆的方法,教学每一单元的文体知识,效果较为显著。2.阅读教学重在“得法”。阅读教学要指导学生运用文体知识解读文章,凸现文体特点,通过学生对文章的感知、理解、品味、体悟、比较、鉴赏,培养文体感知能力,强化文体认同感,帮助学生建构内隐言语图示,提高学生概括不同文体特点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领悟不同文体的写作规律。3.写作教学重在“用法”。要建立阅读与写作的有机联系,充分发挥范文对作文的示范、规范作用,帮助学生自觉运用文体知识指导写作;作文教学既鼓励、放手学生写“自由文”,又绳以法则,要求学生写“规矩文”,把阅读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巧、方法运用到写作中去。4.单元总结突出文体知识。单元总结既要纵向梳理,又要横向比较,帮助学生掌握、巩固文体知识,明辨不同文体的特点和区别。5.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时注意运用、巩固文体知识。“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学生的课外阅读经验丰富了,文体意识就自然增强了。
二、加强片断训练,为作文教学启航
笔者发现每次作文多数学生达不到作文训练的目的,主要问题在于生活积累匮乏,知识视野狭小,整篇构思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差,选材不够集中典型,不能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单调死板。写记叙文构思往往落入窠臼,记人叙事似流水账,不讲究主次详略,不注意细节、环境描写,记叙方法单一;写议论文常常三大段,材料加上观点,最后一段空喊几句口号,很少挖掘材料,没有严谨的论证,不讲究论证角度,不会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写说明文抓不住事物的特点,语言不够准确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要求学生养兴趣、会观察、多积累、勤阅读、善思考外,切实有用的办法就是对学生进行集中片断训练,从审题、立意、选材、体裁、结构、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分步训练,把抽象的理论转化成为感受得到、琢磨得来、运用得上的写作技能。在此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联系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体验,使学生有话可说;师生互动,激发写作欲望和冲动,激活思维,启迪思想,捕捉灵感,培养创造思维能力,使学生有话想说;范文引路、教给方法,要求言之有理、有据、有序,使学生有话会说。既要收得拢,又要放得开。
训练记叙文时,可按照状物、写景、记人、叙事四个类型分为四个系列,围绕这样几个侧重点:抓住某一特点,多角度、多手法状物写景;抓住某一细节,用几种描写方法写人叙事;围绕某一时段,用几种记叙方法写人叙事;用几种表达方式写人叙事;用细节、环境描写刻画人物等。训练议论文时,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个系列,围绕提炼观点,选择论据,斟酌论述角度,推敲推理方式,选用论证方法,掌握语体色彩等方面进行。训练说明文时,可分为平实性和文艺性两个系列,围绕抓住特征平实准确地说明,运用多种手法形象地说明,安排说明顺序,综合使用说明方法等方面进行。对作文的开头、主体、结尾、过渡、照应、衔接等方面也可进行集中训练。其他文体均可设置训练系列和侧重点。当然,训练要根据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进行,切不可纸上谈兵,要科学设计训练内容和重点,尽量避免机械重复。同时训练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力求做到听、说、读、写结合,思想内容与作文形式结合,思维训练与写作技巧结合,课堂训练与课外活动结合,作文和做人结合。
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告诉我们:作文教学是一个大系统,每一种文体都是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亚系统,构成每个亚系统的各个部分不是孤立的、分散的、零碎的,而是有着严密的内部联系。只有理解和把握了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容和它们之间的内部联系,优化各个部分,才能达到整体的优化,使“整体大于各孤立部分之和”(亚里斯多德语)。因此,教学中要加强片断训练,优化片断写作,这样由片断到整篇,由分步到综合,由慢到快,由扶到放,由量到质,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断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三、提高评改实效,为作文教学助航
传统的观点认为,作文由学生写、教师改,精批细改是教师的职责。对此,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当过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个深切的体会:劳而无功。”他认为:“作文教学要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应该把作文的修改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我的习作和反复修改中悟出写作的规律来”,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语文新课标也强调:中学生要“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目前,绝大多数教师屈于外部压力,仍然实行精批细改,批语又不免是“材料典型”“主题突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分析欠深刻”“语句不够流畅”之类的老调,岂不知学生对这样隔靴搔痒、不解决问题的批语早已不屑一顾、嗤之以鼻了。因此,我们要更新作文评改的观念,把作文的修改权还给学生,在此前提下,提高评改的实效性,推动作文教学健康发展。
为确保评改的实效性,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提高学生评改作文的思想认识。要结合古今中外修改文章的典型实例、故事,中外名人关于评改文章的精辟论述以及修改文章的重要性,让学生懂得“好文章是改出来”的道理,提高思想认识,增强评改的自觉性。2.明确修改作文的内涵。修改作文从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入手,内容方面主要看中心或主题是否正确、突出、鲜明、新颖、深刻,观点是否需要完善、变动、订正,思想感情是否积极健康、合乎社会主导价值观等;形式方面主要看选材是否典型、具有代表性,材料与观点是否具有很强的内在逻辑联系,层次是否清晰,构思是否合理,过渡照应是否自然,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是否科学,语言是否准确、生动、精炼、得体,标点符号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等,总体要求、局部要求都得讲清楚。3.明确评改程序。先要求学生通读作文,从内容和形式两大方面获得总体认识,然后再作局部推敲,对字、词、句、段、语法、修辞、标点进行修改评点。4.规定统一符号,教给评改方法。规定简明、醒目、方便的统一修改符号,便于师生操作和互相理解、沟通,改作文不外乎增、删、换、移,要多就少改,评作文要客观公允,有理有据,多鼓励,重启发,要有眉批有总评。5.评改形式多样化。起初由教师范改,指导引路,之后可分组批改、扶优带差,可互改互评、相互借鉴,可自改自评、不断提高。6.督促检查,确保实效。要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的评改情况进行检查、指导,让学生在评改作文中切实受益,切忌图形式、走过场。7.提高教师的写作水平。教师要多写下水作文,平时勤写作,深知写作之甘苦,积累写作经验,不断增强评改作文的实效性。
四、增加课时数量,为作文教学护航
长期以来,语文教材是以文选为主进行编排的,没有单独的写作教材,这就使得作文教学长期处于阅读教学的附属地位。本来作文教学是对阅读教学的延展和深化,对阅读教学效果具有检测和反馈作用,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是多数教师没有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没有正确把握二者的辩证关系,同时又没有吃透新课标关于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的精神,加之高考的巨大压力以及阅读教学面临任务重、课时紧的实际情况,因而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作文教学,至少没有像对待阅读教学那样重视作文教学,尽管他们都知道作文在各类考试中占有一定分量。这样,语文课几乎都被阅读课占据了,作文课基本上名存实亡。表现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没有制定作文教学的长远目标,没有科学可行的训练体系,不重视写作训练过程,很少考虑一个学段、一个学年、一个学期应该训练什么,怎样去训练,学生在某个阶段应具备哪些文体的写作能力,学生是否已具有这些能力等问题,或者每次作文,教师随机布置与阅读教学相同体裁的作文让学生去写,有的教师只提出文体要求就让学生自由命题、自由选材、自由写作。写作前很少指导,也没有足够的课堂时间,作文干脆成了“课外作业”,批改时不讲究评语的针对性,很少上讲评课,作文教学放任自流。于是,学生写作时也很少考虑作文要求,不在审题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修改书写上下功夫,应付差事,东拉西扯,拼凑成文,甚至抄袭;或者围绕高考指挥棒转,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于是引学生猜题押宝,教学生死背范文,学生作文既要揣摩评卷者的心思和喜好,“代考官立言”,就不惜投机取巧、虚构编造,偷梁换柱、移花接木,虚情假意,假大空骗,为文造情、无病呻吟。以这样的态度对待作文教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为此,在写作没有单独设课的情况下,除了要提高师生对作文教学的思想认识外,增加课时数量,以此提高作文教学的地位,为作文教学深入、扎实、有序、有效地实施保驾护航,不失是提高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笔者认为,每单元课文教学中至少有三节作文课。作文教学要坚持先掌握一种文体,再训练另一文体的原则,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有训练程序和梯度,精心设计课型和组织形式,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估,有补救的方法和措施。教师要抓好选题、指导、写作、评改几个环节,重点引导学生留心生活,学会观察,提高认识,积累知识、素材,积淀经验、体验,培养兴趣、习惯,训练学生的审题能力、构思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学生要在教师指导下,有计划、有目的、有侧重地训练写什么、怎样写、写得怎么样,在扎扎实实的作文实践中求突破,增强作文的时效性和实效性。
以上四点,是针对一味鼓励学生“自由作文”的现状提出来的,在教学中要把握好“度”,切不可矫枉过正!
(吴宝宏 甘肃省庆阳师范学校7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