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课标时代下的语文双基教学
2009-06-02李蓉蓉
时下,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展得轰轰烈烈,改革成效“令人欣喜,叫人振奋”——中学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然而,不可否认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还有些做法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一方面,单纯追求课堂气氛而忽视语文双基知识。当前,“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成了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参照标准,为了避免课堂上冷清、沉闷场面的出现,在教学设计时,往往把各类节目性语言等众多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活动带入课堂,结果一堂课虽热闹异常,但语文元素却少之又少。另一方面,过于突出强调语文人文性而淡化工具性。因为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而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不愿提及。
新课改中,如何更新双基,如何继承和发扬语文“双基教学”传统,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笔者以为,语文课作为一门工具性极强的课程,双基教学有其重要的意义, 新世纪语文“双基”应该赋予新的内涵。在新课标下,我们要对“双基教学”重新定位。
一、“语文双基”与语文“双基教学”的内涵解析
对于“双基”,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界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场合以及不同的学科专业往往会赋予特定的含义。通常认为,“双基”是两个带有“基”字的概念或者词语的高度概括、简称。一般概念中的“双基”指的是学校教学内容中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在语文教学中,所谓“双基”,从传统的内涵上说,是指语文的基础知识——字、词、句、篇和语文基本技能——听、说、读、写。
笔者认为,21世纪“语文双基”应具有新的时代内涵:准确、高效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双基”,收集、处理、加工大量信息的能力也是“双基”。
“双基教学”,即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它是一种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和基本能力培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法为基础注重教法的教学模式。语文“双基教学”是我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而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教学经验。重视语文的“双基”的学习与训练,学生进行严格的字、词、句、篇的分析与学习,也强调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训练,从而在对学生的“双基教学”上实现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及语文素养的培养。
二、“双基教学”理论的沿革
“双基教学”理论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学理论,其核心思想是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主张把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普通中小学教学内容核心的课程理论,即为“双基论”。这种课程理论植根于中国大地,对我国当代的课程实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还在上世纪50年代初,我国教育界已开始使用“双基”概念。1952年3月,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中提出中学的教育目标之一是使学生获得“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首次明确提出“双基”概念。同时颁发的《小学暂行规程(草案)》把小学教育概括为“全面基础教育”。1977年,全国中小学教材编写工作会议提出了编写教材需要正确处理的四个关系,其中两个是:“十分重视和精选基础知识”;“为了加强基础,必须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1978年后,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各科教学大纲和教科书先后出台,这时,中小学各科教学都突出强调“双基”教学。
“双基论”被作为一种课程理论来阐述,较早的是杭州大学教育系的董远骞、张定璋、裴文敏著《教学论》。在该书的第八章“课程论”部分,阐述了课程论是关于教学内容的理论的看法,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论述了课程的“双基论”。
三、新课标时代下语文“双基教学”的正确解读
在“双基教学”理论中,“基础”是一个关键词。某些知识或技能之所以被选进课程内容,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一种尖端的东西,而是因为它们是基础的,所以双基教学思想注重课程内容的基础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笔者以为,这一定义在确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首次提出了语文的人文性。这种由语文单一性(工具性)向双重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转变,标明了语文课程鲜明的时代特征,丰富了语文课程的内涵,赋予了语文课程以全新的价值取向。但要注意的是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并非是对语文工具性的否定。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和谐统一的。
有的教师以为新课程标准对语文人文性的强调,就是对语文工具性的淡化,就要淡化“双基训练”,这是对课程标准的误解。实际上,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是由过去单纯的知识传授向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转变。因此,语文教学中,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四、新课标时代下重提语文“双基教学”的必要性
双基教学理论既是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发扬,又深受中国传统考试文化的影响。新的时代,新的需要,新课改中,如何更新双基,如何继承和发扬双基教学传统,对语文双基教学重新定位,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课题。
第一,传统的语文课程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对知识进行强化巩固,而忽视学生以知识为载体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在新课程标准下,纠正片面强调工具性的编差,使学生知识的获取与学生的个人体验相联系,发挥语文教学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形成。“没有基础,就缺乏发展潜能”,双基内容应该是作为社会人生存、发展的必备平台,通往教育深层的必由之路就是由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铺设的,只有学习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才能达到创新能力或其他能力的培养。正是这一信念为双基教学注入了理由和活力。
第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把“知识和能力”列为三维度之首,正是明确地告诉我们:语文教学首先要突出学科特点,学习汉语言文字的“知识”,形成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以达到“教是为了不用教”的目的。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了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是最基本的语言文字实践,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培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学生的语文“双基”任何时候都不能淡化和丢弃。如果忽略了双基的教学,只会使语文教学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课堂上重心偏移,超越文本、超越课堂、跳出文本,单单追求课堂表面的热闹和华美,整堂课用于课外资料的补充,整节课用于展示优美的资料与图片,而放弃文质兼美的课文,这样的课大大降低了语文教学的语文味,实际上也是对新课程改革方向的偏离。
中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只有在教学中正视语文“双基教学”的地位,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才能真正实现语文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董远骞.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
[2]汪潮.双基论的回顾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1996,(12).
[3]徐国东.教育研究与实验[J].新课程研究,2006,(10).
[4]康宁.高中新课程改革语文课堂教学反思[EB/OL].http://eblog.cersp.com/userlog3/2007.
[5]赵建国.议《鱼游到了纸上》的双基目标[EB/OL].http://www.lbx777.com/2007-7.
(李蓉蓉 上海市现代职业技术学校 200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