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
2009-06-02毕爱琴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彩,最有情趣的学科,语文也应该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程。然而,深受应试教育影响的中学语文教学将充满人性之美 、最具趣味性的语文课堂教学变成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畸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种现状与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对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对立。语文教学要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教师必须学会营造“激情课堂”,在教学过程中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处于最活跃的思维状态,最佳地接收教学信息,有效地诱发良好的学习动机,使教和学得到和谐发展,语文课便会成为学生求知的乐园。
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释放出师生交流的最大能量,营造出课堂学习的最佳效果呢?
一、营造“激情课堂”
1.教师须有激情
教师踏进教室的那一刻,就应该满怀激情,用他的情绪攫住学生易感的心,就如同演员进入既定的角色一样,为营造“激情课堂”定下基调。
2.教师要会“激”情
事实上,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今天,课堂特别不需要口若悬河的演说家和无动于衷的听众。教师的全部激情就是为了实现对学生的激励、唤醒和鼓舞,使课堂成为师生情感和谐互动的统一体,从而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可能。为了调动学生情感、兴趣,教师应当自觉学习“激”情方法,因势利导,设计方法,巧妙激情:
(1)精设导语。导语即课堂教学的开场白,是教师在正式讲课之前,用来引入新课启发诱导的话。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一定会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使课堂充满激情。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入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笔者根据文章的内容,或用抒情的语调,诗一般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中;或用名句、古诗词;或用同学们熟悉的歌曲;或温故而知新……例如笔者在教冰心的《诗四首》时,一上来就播放了满文军的一首《懂你》,舒缓的旋律,动人的音乐,使学生沉浸在美妙温馨的遐想之中。
(2)妙用朗读。不少的课文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若运用朗读,以读带讲,就会很自然的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感染熏陶他们,激发他们的情感,活跃他们的想象,激活他们的再创造,让他们从中得到美的体验。如讲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时,笔者用亲切、活泼、明朗的语调有感情地朗读这篇文章。随着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学生的思想感情早已和作者的感情融汇在一起了,师生一起朗读,共同行走在紫藤萝弥漫的芳香中,这样就收到以情动人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培养兴趣重要的在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利用知识本身的力量,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
1.讲究教学设计,激励兴趣
在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的同时,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笔者在备课中深挖教材的深度和宽度,力求做到“清”“透”“化”。“清”,即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一词一句皆搞得清清楚楚;“透”,指要吃透教材;“化”,是指运用自如,教师的思想感情与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溶于一体,达到“化”的境界。笔者翻阅资料,精心构思,讲究教学设计。如果让学生只观看老师“表演”,有时固然也会有趣,但时间一长,必然索然寡味。要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知识,就必须讲究教学设计。学生亲自上“舞台”,练习技艺,激发了学习兴趣,学生的获得必然是巨大而终生受益的。笔者在教学《最后一次讲演》一文时,安排学生上台,以闻一多先生的身份作一次演讲,学生劲头十足,以主人翁态度全身心投入,研究一般演讲的特点与本文的特色,考虑朗读与情感的表达,学习气氛达到最佳状态。这种教学设计,激励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让学生搜集当时的史料,将学生分成两派,展开针锋相对的辩论,学习氛围相当热烈,结果国民党反动派一派辩败,文章学会了,驳论文的常识、写法学会了,爱国情绪高涨了,起到一石数鸟的效果。
2.开阔学生思维,培养兴趣
教师的课前导语、教学设计只是浅层的方法,真正调动学习兴趣的是,让学生充分从学习中感受到成功的体会,有成就感。中学生对周围事物充满新鲜感、好奇感,总以成年人无法比拟的热情观察周围世界。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要千方百计使学生脑子转起来,动起来,使他们眼看,耳听,口读,手写,心想,吸取知识营养,获得语文能力。
(1)培养语感
从培养学生的语感入手,让学生听出感受来,听出味道来,在听觉感受中学习知识、学习文化、学习写作,在听的过程中真正深切地领悟文学的魅力、语言的美丽,从而收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良好效果。比如在教学《沁园春·雪》这首诗歌时,放配乐诗朗诵两次,让同学们体会这首诗表达出来的雄伟瑰丽的景物描写,诗人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议论百代评说帝王的气魄。学生们通过听读、欣赏,进入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可充分地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2)巧设问题
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是有一定规律的,这些问题的设计正是为了对学生的思维进行系统训练。因此在问题设计上要精心,问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一个接一个,一问套一问,相互串联。这样紧张地抓住学生的心,促使他们立刻进入学习状态。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共涉及了三个问题:文章一共出现了几次父亲的背影?作者是如何描写背影的?写这些背影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样启发了学生积极思考。
(3)鼓励质疑
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在提问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和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如在学习《愚公移山》时,有的同学提出:愚公移山,把土石“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那这两个地方不是又有两座大山吗?愚公是否有些太自私了?又如在学习《爱莲说》这篇文章后,有的同学提出:人们都在赞扬“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对淤泥中的藕是不是太不公平了?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马上展开讨论,最后达成共识:由于人们观察分析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对事物的认识也有所不同。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满足了他们的求知欲。
三、用现代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利用现代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地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利用CAI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地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教学《春》一文时,笔者精心设计了一个课前导入和朗读环节:在讲授新课前,先投影春、夏、秋、冬四幅风景图,让学生观察指出哪幅是春景图,口头简要描述画面,并背出表现春天的诗句,然后在声画背景下播放全文的朗读录像。那美不胜收的佳景和配音员丝丝入扣的朗读,让学生在有如亲临其境之中感受到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花草树木竞相争荣的景象和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从而达到了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的目的,使后面的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无论是营造“激情课堂”,还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乃至用现代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都须讲究教学艺术。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孔子看来,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乐。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语文课堂由单纯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学生满足求知欲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净化思想的乐园,是语文教学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毕爱琴 河北张家口市蔚县三中075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