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

2009-06-02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 2009年4期
关键词:文言文言文课文

顾 琴

文言文载负着璀璨的华夏文明,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遗产。但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中一块相对滞后的阵地,多年来给人“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感觉。可以这样说,文言文教学是顶着巨大的压力,带着巨大的困惑,跨入新世纪的。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在还没有教到文言文单元时学生便提前捧着书本死记硬背课文,背得眼冒金星,焦头烂额,可到考试时还是要这儿错一点,那儿少一点。或者会看到老师把最后一单元的文言文提前到第一单元来教,目的是让学生有时间多背背。老师在台上声嘶力竭,惟恐漏掉一个知识点,仍然把“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奉为至宝;台下,学生机械地记笔记,课本的空白处被写得密密麻麻。更有甚者学生在书本上粘了几张小纸条,因为老师说的内容书上实在写不下。“被动接受”形成了文言文教学的主流,而且,教师在教学过程的组织上毫无新意。只要进入文言文教学,就等于进入固定模式教学:读课文,讲作家作品,介绍时代背景,翻译字词句,按要求背诵课文,但最终的结果是教师使出浑身解数,口水也干了,学生却是味同嚼蜡。整堂课就像一潭死水,掀不起一点点波澜。长期以来,在语文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着评价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手段单一、评价主体局限等诸多不足。文言文教学评价主要依靠考试,侧重于终结性评价,缺乏对文言文教学过程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形成性评价。文言文考试内容比较单一,如对名句的考察,就是考查知识的积累。《考试大纲》对文言文内容的考查侧重于古汉语知识点的考查,如考查18个文言虚词、12个文言实词等掌握情况,2005年大纲重新将“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列入考试范围,也就是要考查学生对文言的特殊句式和词类活用的掌握情况。从中考试卷中可以看出,这些考查的题目多采用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客观的选择题型往往只能反映学生的思维结果,体现不出对学生思维过程的检测。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平时的教学一再强调文言字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知识的积累,在课堂教学中自然放松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这样学生自然在离开教师的串讲后面对新的文言文时会犯怵。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哪来积极性,哪来主动性,哪来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文言文只不过给他们增加了很多负担。“学习文言文到底有什么用?”除了为了应付考试他们很少有人去思考,但如果这个错误的想法得不到纠正的话,一定会影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灿烂辉煌。中国五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典籍,除少量白话小说及通俗文学作品外,文史科技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写的。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学会读文言文,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据专家估计有十余种,有价值约七、八种,这些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学生学习文言文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没有适合的学习方法。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有畏难的情绪,特别是遇到难理解和掌握的文言字词、词法、语法等,他们内心就有排斥的心理,再加上他们以为文言文学习就是以翻译为主,围绕着字词去读书,很难从欣赏的角度去阅读文言文,也就很难体会文言文的优美。这样的学习自然是无法带来愉悦感的。同时学生缺少文言文阅读的积累。由于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甚至有排斥心理,所以他们缺少内在的阅读动力,很少有学生主动搜寻一些文言阅读材料进行阅读,如果学生的阅读兴趣被调动起来,有了内在的阅读动力,那么他们就会不断将课内所学的文言知识迁移到课外的阅读中,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自然也就能得到提高。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改极力反对“非人性”的课程,新的时代精神要求教学要超越单纯的科技理性对人性的控制和奴役,渴望并呼唤人性的回归。学生学习文言文不具备直接近景性学习动机,只具备间接性远景学习动机,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文言文教学必须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意义学习。

一、培养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

霍姆林斯基认为,好的导入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第一源泉,第一颗火星”。诸凡需要、兴趣、思想、情感等都可以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比如,教《黔之驴》这一类课文时,可把课文编成生动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学生从新奇有趣的故事中理解课文。也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鼓励他们 讲或复述,为学生提供表现才能的机会,对讲得好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教《扁鹊见蔡桓公》时,可先在黑板上写上“病入膏肓”“讳疾忌医”“防微杜渐”三个成语, 接着, 让学生查字典,明含义,组织学生讨论:谁 “病入膏肓”?为什么“病入膏肓”?怎样防止?这样一来文章的内容就很容易理解,蔡桓公的人物形象也就跃然纸上了。在上《陈涉世家》时笔者让学生改写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后来还拍成片子参加学校DVD大赛,他们激动得不得了。在上《醉翁亭记》时,学生也进行了表演,由于时间比较紧张,不能准备很好的道具,但每组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伞当鱼竿,用易拉罐当鱼,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下山了,他们就让一个学生用手举着画的太阳,学生慢慢蹲下表示太阳下山了。在这堂课中真正的感受到了“与民同乐”。在学生的努力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争先恐后地要求回答问题。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不仅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让学生从意境美中获得了艺术享受,而且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通读课文,增强文言语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句大家熟知的老话,但真正重视,真正“会读”,能够在读中见 “义”,并不容易。文言文的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句读正确。这和词的理解、句的理解都有紧密的联系。仅仅如此还不够,还要把握节奏,体味音韵之美,能读出文言文的情味,在读中发现问题。例如,学习诸葛亮的作品《出师表》一课时,开头“今天下三分”一句,学生读成了“今天/下三分”。这里的“今天”作“今天、天下”讲,应该分为两词,应读成 “今/天下三分”。经过指导,学生很快更正过来了。正确的阅读有利于准确理解课文,试想,如果把“今天”读错,在理解的时候学生有可能理解为“今天”,从而造成不必要的纠缠,不利于教学的顺利进行了。

三、加强背诵,为理解文章奠定基础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的学习和教学》中说:“背诵是传统的好方法,可以加强感性认识。通过熟读和背诵,对古代汉语能有更多的体会,不但古代的词汇和语法掌握得更加牢固,而且对古文的篇章结构和各种人的风格,也能领略得更深刻”,“就原则上说,背诵是好事,是值得鼓励的”。周振甫先生在《立体的懂》一文中说:“立体的懂,它的关键就在于熟读背出,把所读书的全部装进脑子里。假如不是熟读背出,把所读的书全部装进脑子里, 读了一课书,记住了多少生字,记住了多少句子,这只是点线的懂。”两位先生都强调了背诵的作用。背诵也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古代私塾起学阶段,只是读、背。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那个老先生教古书的方法是一个好方法。强调了“背诵”这一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教材每单元都安排了文言文课文,其中课后练习明确要求背诵的超过了半数,一定要把这个要求落实好。传世名篇必须能流畅背出。这里的背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一是要符合学生心理。在诵读课文时应该让学生有一定的选择权利。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感兴趣的内容更容易接近,允许学生有一定自由选择的权利,鼓励学生的自主诵读。还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领读、分角色读、自由朗读、齐读、对读等等。二是要让学生掌握方法。根据课文体裁、难易程度和表现方法的不同,教师要指导学生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来获得良好的诵读效果。比如,教学生抓住中心句和关键词来诵读,对于较长的课文采取选择性的诵读等。三是要有相应的检测来稳固效果。没有目的性就无法让学生有成就感,也不利于对诵读效果的考察,所以教师也要相应地安排一些默写或者习题来加深诵读的印象,鼓励学生学习,同时检测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可以进行抢背,让学生有动力。

四、养成学生读注释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提出的要求是“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教科书单元提示要求中也反复出现了“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这样的话语。很明显,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是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的。所以教师的讲解必须引导学生读注释,凡有注释的不一定要逐词逐句讲解,以使学生养成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习惯。新课程标准提出,要“帮助学生树立主体意识”,“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读书是自己的事,要自己去解决学习中的困难, 这是一种起码的“自主意识”,培养这种意识要贯穿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文言文阅读要提倡读注释。有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的习惯是能够终身受用的。通过查阅工具书学生就会对这个字的常见用法有了大概的了解。笔者经常跟学生说在做字词翻译时最好转换成做选择题,但这个前提就是你必须有大量的积累,否则有时只能是瞎蒙。

五、学会积累,做到举一反三

“通经必先识字”和“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中国传统读书的基本要求,这些话用在文言文学习中仍然是正确的。实际上学习语文,词汇的积累是第一位的。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古今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比如《爱莲说》和《捕蛇者说》中的说可以放在一起讲,学生的印象就会加深。比如讲完《曹刿论战》后再来学习《子鱼论战》就发现学生容易接受,其中有很多字词的用法是相同的,如“伐”都解释为“攻打”;“鼓”解释为“击鼓”;“将”解释为“将要”……这样还可以做到课外和课内相结合。

建构主义理论对我们进行文言文教学有了很大的启发,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要对学生不放心,更不能低估他们的能力,而应该充分地相信他们。

参考文献:

[1]马海英.文言文教学之我见[J].青海教育,2008,(6).

[2]关娜.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学课程资源,2008,(1).

[3]王美芳.浅谈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J].教学论坛,2008,(5).

(顾琴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210008;江苏省通州育才中学 226300)

猜你喜欢

文言文言文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背课文的小偷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