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意境的有效策略
2009-06-02周学东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文章之妙,一言以蔽之,曰:有意境而已矣。”这里所谓的“意境”,就诗歌而言,是指诗人想象的疆域、感情的领土、形象的王国、艺术的世界。读诗如能进入意境,就会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叶圣陶说得好:“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就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披文入境,从古诗中获得启迪,受到熏陶,使之沉浸于美的享受之中。
有人说读诗的最高境界就是领悟诗歌的意境。而要谈意境,就得先谈谈意象。粗浅地理解,意象就是渗透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外物。一切客观外物只有经过诗人感情的内化与浸润,才能获得灵气与生命。比如,月亮不是意象,但“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中的“明月”便是意象,因为此时的明月已经是能理解思念之痛苦并能传递祝福的人性化了的使者;花不是意象,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花”则是意象,因为它渗透了作者感时恨别的血泪。
意象与意象组合在一起,便会产生新的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就是意境。意境的产生,需要读者的介入。诗歌是一种跳跃性很大的语言样式。可以这么说,没有想象,就不会有诗歌;没有想象,就不可能领悟诗词的意境。所以,我们在解读诗词的时候,应充分发挥我们的联想和想象,去填补诗中的空白。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融入诗情,走进诗境。
那么,到底该如何引导学生感悟古诗词的意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与尝试。
一、反复诵读,熟悉文本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所接触到的古诗词,绝大多数都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节奏分明,适宜朗读。学习古诗词,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很有必要。只有大量朗读了,才会有积累;只有有了积累,才能够更深地去解读古诗词;也只有在积累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准确地把握诗情,才能够把我们解读到的感悟,把我们内心的感受,通过朗读给它表现出来。总之,我们必须不断地解读,不断地赏评,让学生不断地进入到诗味当中去,引导他们边朗读边理解边记忆,这样,学生对古诗词的感悟就会越来越好。
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采取齐声朗读、独自朗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朗读中仔细体味,以便更好地感悟诗的意境。
二、知人论世,把握诗情
人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了“其人”,也就能从侧面来了解其诗。孟子曾说过:“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古诗的意境,必然反映作者的主观情感和思想倾向。如果联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诗人,更好地体会诗境。
我们要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比如,我们在读《蜀相》一诗时,除了要对作品中所写诸葛亮的生平和功绩有所了解,还应对杜甫一生遭遇、政治理想,以及他写作本诗时的心境作全面、深入的探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理解杜甫作此诗的用意。
但是,诗人一生的思想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不同的情感基调和旨趣。如我们很熟悉的女词人李清照,她的作品就很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呈现出迥异的风格。所以,弄清作品的具体创作时间,这对于领悟作品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
另外,有些诗作往往还反映那个特定时代的社会风气和时代精神。比如同是抒发个人怀才不遇、命途多舛这一感慨的,盛唐时期的李白和身处乱世的鲍照,他们诗作的内涵是不可能完全等同的——只有了解了这些,我们才能洞察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情志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
三、运用课件,创设情境
有些古诗词,诗意深奥、抽象,不易理解。如何将这些抽象的文字转换成直观的表象呢?我们可将这类诗歌做成动画课件,配上对白和音乐。这样可以刺激学生的感官,让他们去感受古诗的意境。实践证明,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更快地进入角色,能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美感。
如教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着力引导学生循着文中月光的扩散,想象出一幅幅美丽的月下风景变幻图。与此同时,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江潮连海、月共潮生等壮观画面,并及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此情此景中,诗人伫立江畔,仰望明月,感悟宇宙生成,探索人类本源……如能再辅之以古筝轻快的曲调,学生可能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从而有效地感悟作者那浓浓的情感,感悟那“孤月”的意象以织造游子、思妇两地相望、相思的爱情神话……
四、诗画结合,感受情境
北宋苏轼评价王维诗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此语,全面地点出了王维诗诗画相融的关系。按苏轼的意思“诗中有画”,是说除了言志之外,诗中还应有鲜明的艺术形象;“画中有诗”,是说除了画面的图形之外,还要倾注画家的真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诗要有画意,画要有诗情。所以,我们在解读诗词时,就应当找寻诗词中的“诗情画意”。
比如解读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我们完全可以借助诗中的夸张、比兴手法,用这极富画意的诗句,去体味诗人浩荡的气概和豁达的胸怀,读出其中回肠的荡气和迸发的激情来!
再如他的《望庐山瀑布》一诗,这诗作,本身就是一幅绝美的图画。教学时,如果再配上这么一幅图片,可以想象,学生想不进入诗歌的境界恐怕都难:庐山雄伟峭拔的香炉峰,在日光照耀下,紫气蒸腾,烟雾缭绕;远看瀑布像一条白练高挂在前边江面上,它那陡峭迅疾的气势,叫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之上泻落下来了。
五、赏析语言,领悟意境
古人写诗作词,很讲究语言的锤炼。像大家熟悉的王安石炼字的故事,贾岛“推敲”的典故等,都是炼字的典范。甚至有时,古人“为求一字稳,耐得半宵寒”。此说并不夸张,因为杜甫就曾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名句。
既然古人写诗作词时如此注意炼字炼句,并因此常有许多精妙之处传世,那么,我们在鉴赏评价时,当然就要注意结合诗歌内容来发挥想象,仔细领会这些精妙之处,注意这些精妙字词的表现力了。
鉴赏诗词,一般都要抓住诗眼。一般而言,五言诗诗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诗眼多在第五字。当然,并非所有的诗句里都有诗眼。有时候,诗眼会隐藏在标题中;而且,即使诗句中有诗眼,有的还会用其它字作陪衬,这就可能遮蔽我们鉴赏的视线。所以,解读诗词时,我们要尽可能地拨开云雾,准确地抓住这些关键的字词。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一个“闹”字把诗人笔下蓬勃的春意写活了,一个“弄”字把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姿态写绝了。所有这些,都体现了诗歌语言的凝炼美,也正是我们鉴赏评价中应格外关注的地方。
六、借助音律,烘托意境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音乐与古诗词自古就有着不解之缘。配乐朗诵,可以创设一个情境,使学生通过音乐所渲染的抒情与激昂、欢乐与悲伤、清新与凝重,去理解、把握诗词的意境。
当然,选取音乐,也要因文而异。我们可以结合具体诗文,进行适当取舍。但一个总的原则是,最好能以中国民族乐器演奏的乐曲为主,如琵琶、古筝、二胡、笛子、笙箫等。
像李白的《静夜思》这样的文章,教学中,我们完全可以在多媒体上展示月夜清冷画面的同时,播放古筝或琵琶演奏的如“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曲子,亦或长笛、笙箫的独奏。这样,就能很快地把学生带进一个明月当空,诗人倚窗思家的氛围中。如果再辅之以缓慢、低沉的朗诵,那诗人客居他乡时孤独的羁旅之思就可以充分地表现出来,不用多言,境界自出。
另外,古诗词中还有不少作品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经典名曲,它们一般都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在对这些篇章进行赏鉴时,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经典名曲搬进课堂来。
七、类文比照,辨析意境
古代诗歌的分类,多而芜杂。比如唐代,就有初唐的宫体诗,盛唐的山水田园诗、边塞诗,中唐的怀古诗、政治讽喻诗,晚唐的咏史诗等。即便在同一个类别中,不同朝代不同风格不同作者的诗词也是千差万别。所以,接触诗词时,我们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分类。鉴赏的时候,就可以把这同一类的诗词放到一起,循着“大同”,去找寻那细微的差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比较阅读的方法。比如在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时,我们就可以把李白的《行路难》拿来,把它们放在一起加以赏析。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从思想内容看,两诗都写怀才不遇的悲愤不平的感情;从语言风格看,都得力于汉乐府的影响——语言质朴,用近乎口语的文字表现深邃的诗意。这是“大同”。但李白文中的悲伤绝不可能是鲍诗的悲愤。因为,鲍诗抒发的是对门第贵贱决定命运的一种愤慨。这是太平盛世中的李白所没有的。再如,学习陆游的《书愤》一诗时,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与杜甫的《蜀相》结合起来,把握两文在歌颂诸葛亮功绩、抒发个人感情和表现手法方面的异同。
八、说写训练,再现意境
古诗语言凝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领会诗意的基础上去说、去写。
例如,当我们读到李商隐《无题》中“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展开驰骋瑰丽的想象,想象女主人公对镜梳妆打扮,面对自己日渐消瘦的面庞,顾影自怜的形象,从而体会她对爱情“衣带渐宽终不悔”的执着;想象男主人公因相思而孤枕难眠、对月抒怀的形象,体会他对女主人公的疼爱之切。然后,再把想象的结果说出来写出来,大家交流,这样,或许更利于把握诗情诗境。
又比如,读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佳节又重阳”“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时,要求学生穿越时空,想象词人以前的重阳节时和丈夫把酒言欢、吟诗作对的欢乐场面,让学生明白,这里,词人就是要以此乐景来反衬自己如今的孤寂。
再比如,赏析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时,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展开如此想象:读着全词,你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听到了哪些声音?又想到了什么呢?通过这一个个具体的问题,引发学生们的想象,把他们带入词的境界中去,让他们进入角色,把在作者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说出来,或许,学生们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握住该词所营造的意境了。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感悟古诗词,切不可把它肢解了分析。那种一句一句地分析,甚而用白话解释诗句的方法,其结果,只能是破坏了作品的意境美,不会有任何的意义的。
(周学东 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三中23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