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鸿章为官之道

2009-06-02

决策 2009年4期
关键词:曾氏李鸿章金陵

翁 飞

李鸿章成为晚清第一重臣,既有时运的因素,更堪玩味的则是其人身怀的种种看家本领。

李鸿章作为历经道、成、同、光四朝、把持朝政多年的晚清元老重臣,在他漫长的仕途生涯中,为官之道,权术谋略,已锤炼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试举两例:

怎样站稳脚跟

1862年4月,新任署理江苏巡抚李鸿章率领淮军抵达上海,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岛人疑谤,属吏蒙混,逆众扑窜,内忧外侮,相逼而来。”使他感到“竟如李陵、王嫱之入匈奴,千手千眼,十摩十荡。”为了在上海站住脚跟并徐图发展,他提出必须从“察吏、整军、筹饷、辑夷”四方面入手整顿。但当时上海最紧迫的危机,就是李秀成太平军第二次大规模围攻。于是这支新上阵的淮军,在下半年接连打了虹桥、北新泾和四江口三场恶仗,取得上海军事形势的逐步稳定。这时李鸿章才得以腾出手来,对吏治和筹饷诸项要务进行清理整顿。

俗话说“攮外必先安内”,当务之急是要整肃吏治。他到上海不久,就发现曾任江苏布政使、后升任浙江巡抚的王有龄,是造成吏治败坏的祸首。当时,由王一手提拔起来的署理布政使、苏松太道(兼管海关)吴煦,流亡上海的苏州知府吴云、苏松粮道杨芳,都是浙江人,相互勾结把持,形成所谓“两吴一杨”为代表的“浙江帮”,控制了上海的人事、财政和外交大权。他们手下还有一批贪官污吏和搜刮能手,以金鸿保、俞斌和闵钊为典型代表。在吴煦看来,他本来可以按着王有龄的路子。递升巡抚,是李鸿章抢了他的位子。所以抓着财权不放,伺机再起。

李鸿章了解这些情况后,愈加愤愤不平。他向曾国藩汇报说:“沪中十年来发公家财,惟吴(煦)、杨(坊)、俞(武)三人,远近皆知。”其实,深谋远虑的曾国藩早就看出其中的利害关系,在临行前就告诫过李鸿章:不去掉吴煦,权力不能统一,上海的事就办不好。所以李鸿章在隐忍和观察了一段时间以后,终于下决心收拾以两吴一杨为首的“浙江帮”,最好的理由就是从“惩贪”——即抓经济问题入手。这并不是表明他自己有多么廉洁,而是湘淮集团的整体利益所在,不得不争。

李鸿章采取的是步步进逼的策略。首先,趁着虹桥初战告捷的声望,宣布“关厘分途”,把原来由吴煦一人掌管的关税和厘金分开,由他任命的幕僚、河南籍进士薛书常管理厘金,把帮助吴煦管理厘金的吴云免职,关税收入暂时仍由吴煦管着{接着,他要求吴煦“明定海关章程”,并把每一项收支都要作出帐目禀报。吴煦一贯挪用亏欠惯了,哪里报得出来,只好做花账。这样一来,正好进了李鸿章的圈套。据说有一天晚上,李鸿章微微喝了一点酒,来到吴煦的官署,借着酒劲对他说:现在有人参奏你,说你账目不清,总理衙门就要派人来调查。你实话告诉我,到底账目上有没有亏空?看在安庆请兵你按挤过淮军的份上,我也好帮你遮盖遮盖。吴煦感到李鸿章是酒后吐真言,心里也乱了方寸,于是捧出账本,恭恭敬敬请李鸿章指教。谁料李鸿章接过账本,翻了几页,就说:今天我的酒喝多了一点,头有点晕,不如我带回去,仔细地帮你推敲推敲。到了这个份上,吴煦只好眼巴巴地看他挟着账本扬长而去。回去后,李鸿章立即找几个精干的幕僚连夜核对,抓住了这只老狐狸贪污中饱私囊的大量把柄。第二天,一道弹劾的奏章,就轻而易举地夺了吴煦把持十多年之久的海关大权。

一年以后,黄芳病重,李鸿章又让浙江人应宝时代理海关道。应宝时虽然是吴煦的受业弟子,李鸿章继续用他的原因,是他精于洋务,同时在雇轮船运送准军来上海的过程中,出过大力。因此,除了像金鸿保、俞斌和闵钊等少数吴煦的死党外,浙江士绅集团中凡是对李鸿章有利用价值的人,他基本上照单全收。即使是对两吴一杨,他也没有斩尽杀绝,而是狠狠敲了他们一笔竹杠,让他们各家退赔数万到数十万两的银子,结果弄得他们倾家荡产,而淮军的军饷则大大地充实了一票。同时,李鸿章也通过这一番“整肃吏治”,建立其自己的官员班底,为自己在封疆大吏的仕途上站稳了脚跟。

为何金陵让功

准军在苏南用兵,仅仅一年多时间,就势如破竹,连续攻克苏州、常州等名城。这大大出乎曾国藩的预料。准军能够迅速取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这段时间内,迅速跟上时代步伐,实现了军事装备的近代化。当时,李秀成的太平军中也配备了不少洋枪,但是品种繁杂不成套。李鸿章曾经化装到英法海军司令的旗舰上去参观,对于军舰上“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叹为观止,认为中国军队远不能及。所以他要戒谕将士,“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他和淮军将领通过观摩和讨论,认为必须成建制的编组洋枪小队,再加上开花炮队,才能在实战中发挥最大的威力。于是立刻请大哥李瀚章从广东派人到香港购买洋枪,在各营编组洋枪小队,随后又在全军更换装备,把原先笨重落后的抬枪鸟枪、大刀长矛一概弃之不用,而用劈山炮(后来改进为追击炮)掩护洋枪队冲锋,所以能够屡战屡胜。

清王朝最高当局,看到淮军异军突起,连战连胜,就一再发下谕旨,要李鸿章火速统带准军前往金陵助攻。这下子可是把曾氏兄弟急得够呛。李鸿章对恩师曾国藩执弟子礼还算恭敬,但对曾老九就不大买账了。所以在当时的情形下,李鸿章对助攻金陵采取什么样的举动,实在是曾氏兄弟十分担心的事。因为从内心来讲。谁能攻下天京(即金陵),就是铲除了与清王朝敌对政权的一件“首功”,作为和太平军苦战多年的最强硬的正面对手,曾氏兄弟当然不愿意这件“首功”落在别人手里。

李鸿章当然明白老师的心意,所以对朝廷从4月份以来的多次圣旨催促,一拖再拖,一面装病回苏州,一面催促曾国荃加快行动。但清廷却不容许曾李两家私下做交易,最终下了严旨,在阴历5月底以前一定要攻克。李鸿章实在抗不住了,于是一面上奏报告会攻的准确日期,一面敦促曾国藩加紧准备。当时淮军诸将领都不明白李鸿章的意思。刘铭传的部队已经开到金陵东南面的句容,而曾氏兄弟为了防止淮军前来争功,也命令鲍超的霆军移驻东坝,双方相距不到20里。据说刘铭传气汹汹地跑去找李鸿章说,霆军哪里挡得住我的巨炮,只要你一声令下,我淮军各部精兵一起行动,三五天内,一定拿下金陵城。李鸿章思前想后,尽管他也跃跃欲试,但想到老师对自己的提携之恩,终于还是按兵不动。而曾国荃接到李鸿章准备发兵的公文后,简直要疯狂了,拿着公文给部下的将领看,说:别人马上就要来抢功劳了,难道我们艰苦了两年,关键时刻就让别人抢了去不成?于是众将领都说愿拼死效力。终于在李鸿章发兵日期的前一天,用地道埋炸药轰塌了太平门城墙20余丈,攻占了金陵。曾国藩心里明白其中的道理,他对九弟说:我看少荃往来的奏折信函,都表明他不愿意会攻金陵,这实际上是不愿意与你争功。他能做到这一点,说明他的见识远远超过一般人。

金陵城攻下不久,李鸿章前来拜会,曾国藩亲自出城到下关迎接。李鸿章滚鞍下马要行参见大礼,曾国藩急忙跑上前去搀起说:“我们兄弟的薄面,都是靠你保全的。真正应该感谢的是我们。”也许就是这个原因。使曾国藩在太平天国战争平定以后,下决心裁湘留淮,启用淮军充当北上“剿捻”的主力。而李鸿章以金陵让功之举,维持了与曾氏兄弟的私谊;而曾、李之间在军政大计上的互谅互助,亦是湘准两系日后能够长期合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猜你喜欢

曾氏李鸿章金陵
李鸿章
地球日来金陵石化打卡
曹雪芹南游金陵说再考辨
一顿早饭改变李鸿章
李鸿章集外文补遗
李鸿章挨一枪,中国少赔一亿两
THE FLOWERS OF WAR 《金陵十三钗》
曾国藩:十年征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