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陂桥

2009-06-02廖文茂

福建文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万金德福

廖文茂

闽西首府龙岩市西南五十里处的永定县境里,有一县治遗址,名叫神仙渡。

神仙渡是永定河上游的交通枢纽,是水运时期的商品集散地。这里是永定河上游的最后一个渡口,所有水货,到此必须上岸,通过神仙渡转手散发,于是渡口演化为圩场。

神仙渡靠上附近,有一个村庄名叫田段,清一色姓廖。关于神仙渡,《田段廖氏族谱》里如此记载:“神仙渡,深杳莫测,水势潆洄……昔神仙渡开市时,船多泊此。夜静后,只见两岸灯火光映,如万点疏星。”自从有了神仙渡后,这里就有了神仙渡圩场。渡口和圩场,合二为一,均称为神仙渡。有一条古驿道,连着渡口两岸,往南通向永定县城,连接广东省境,往北通向龙岩州府,以及省城福州。以神仙渡为界,以上,属于高陂镇和虎岗乡,为永定河上游。以下,属于坎市镇和培风镇,为永定河中游。从潮州汕头以及汀江河上驶来的帆船,沿永定河下游的永定县城,以及沿河集镇峰市镇、仙师乡、风城镇、城郊乡、湖雷镇,一路驶来,再经坎市镇,就直达神仙渡。

神仙渡圩场,位于神仙渡右岸,是一块狭长的坪地,设有一片街市。街市不算大,长三十丈,仅有几十间店铺,临河而开,背山面水,逢四九圩天。附近乡民,来此赴圩,十分热闹。圩场附近,有一些宗庙建筑,如三关堂,龙隐寺,水尾庵,天后宫,四时香火不断,而以天后宫最为著名。天后宫始建于神仙渡设场治,后累毁累修,迄今千年有余。其实天后宫一庙多神,又供奉孔子、仓颉、魁星等神像,有一种“书院”的味道。所以,乡人称天后宫,又多称之为孔庙。

话说清末民初,孔庙来了一个落魄举子,姓王,名砚川。他是清末进士,只可惜命运不济,一直丁忧在家。后来终于补缺。在赴任甘肃省武威郡的县令途中,刚刚到达兰州城外,武威郡还遥遥在望,却听到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溥仪被迫退出故宫了。他的科举功名和任命自然得不到承认,只好原路返回,沿途乞讨,好不容易回到永定,路过神仙渡时,仰望关帝庙气势轩昂,高人云端,于是一头扎进孔庙,拾起了读书人无奈的教鞭。好在王砚川写得一手好字,做得一副好对联,附近乡村,谁家楼堂落成,谁家娶亲生子,总会想到他,请他取取楼名,请他做做对联。或者说,对联是现成的,只是叫他来抄抄写写。王砚川或许就连做带写,或许就只写不做,全无读书人的架子,一应听便。偶有大户人家,举行丧葬大礼,请王砚川拟写祭文,王砚川也不推辞,立马可就,酬金菲薄。王砚川做的对联,写的祭文,乡民都叫好。因此,土砚川在附近乡村很有威望。平时,王砚川教的一些学生,有高有矮,有大有小,学生不多,或二三十个,或十来个,或七八个。学生每天,这个带些米,那个送些薯,还捎带一些柴火,轮流着送。如果是逢年过节,学生还会带上一壶黄酒,捎上一臂兔肉,算是孝敬孝敬先生。王砚川自己也荷锄辟园,栽种一些蔬菜瓜果,以备四时之需。

王砚川用蝇头小楷誊录自己所作的《勉学歌》,悬挂在他的卧室里,用以勉励学生。《勉学歌》步的是客家方言韵脚,读来朗朗上口,乡人特别喜爱,流传甚广——

东方明,便莫眠,沉心静气好读文。

盥洗毕,闭房门,高声朗诵不绝吟。

食了饭,便抄文,一行一直要分明。

听书后,莫樱情,书中之理去推寻。

过了午,养精神,还要玩索书中情。

沐浴毕,听讲文,书中之理须辩明。

食了夜,聚成群,不是读书便说文。

剔银灯,闭房门,开口一读到鸡鸣。

后生家,只殷勤,何愁他日无功名。

王砚川出身贫寒,孤儿寡母,相依为命。他从小有一个奄养媳,在他21岁那年圆房,圆房后没几年,他不幸的老母亲就去世了。贫贱夫妻百样哀,像许许多多童养媳一样,王砚川对他的童养媳说不上爱,也说不上不爱,平平常常,平平淡淡,相安尢事过着日子。可惜,王砚川倒霉的那一年,他那苦命的妻子也跟着倒霉,难产死了,连同那个未出生的胎儿。从此,王砚川鳏夫孤居,孤零零一个人生活在孔庙里,每当夜阑人静之际,对月哀思,他就会拿起二胡,顾影自怜。那凄苦哀怨的琴弦声声,弥漫在神仙渡这片小小的市井上空,随着永定河上的阵阵涛声,汩汩地流逝,流逝……

神仙渡之左岸,往上百米,是一片开阔的田畴,连着十几个村庄,其中直线看去跟神仙渡连在一起的那个村庄就叫田段村。田段村位于高陂镇之末端,永定河流经至此,相对高陂地界而言,就算是水之“尾巴”了,所以田段村又有一个别名,叫做“水尾”。王砚川来到神仙渡后,说,“水尾”不雅,不如叫“水美”好听。于是,田段村的别名,从王砚川开始,就改为“水美”了,写进《田段廖氏族谱》里。由于比邻圩场的缘故,田段村人很早就有做卷烟的传统,很多人世代以烟为业,修建卷烟作坊,开设卷烟烟庄,出了许多烟庄大户,发展演化到清末民初,达到鼎盛时期。话说民国初年,有一个名叫廖万金的烟庄大户,漂洋过海,在南洋岛国开设烟庄,被誉为“烟魁”,远近闻名。廖万金发了大财后,回到田段村,准备起屋。他请风水先生看了好多地方,最后选在田段村村尾的一块荒坡地。风水先生说,神仙渡这段峡谷,就像一个“瓶颈”,而“村尾”这块地方,刚好落在“瓶颈口”上,这就好比一个钱袋的“口”,全高陂镇的钱财,流到“村尾”这个地方,就会顺势流进这个钱袋。如果在这里起屋,大门朝向永定河,就会财源滚滚,大富大贵。廖万金听信风水先生的话,买下这块风水宝地,斥资10万银圆,请了许多能工巧匠,耗时八年才建起了这座方圆百里数一数二的大圆寨。

圆寨围墙外面,是一条新铺的河卵石路,蜿蜒地顺着河岸,绕过大圆寨的外大门口,往上一直延伸到田段村的村头上,贯通整个田段村,往下则通向近在咫尺的神仙渡。

这条新铺的青石路,是大圆寨的附属工程,跟大圆寨同步修建。田段人说,这是廖万金修建的一条功德路。

廖万金积德,是想多生子,多子多福。他祖上人丁不旺,数代单传,传到他这代,也不例外。所以,廖万金发家后的最大心愿,就是要改变单传的家风,他要娶八房姨太太,要以数量取胜,才能子孙满堂,令人羡慕。廖万金说,他一生颠簸,后半生总算事业有成。将来叶落归根,肯定要告老还乡,他要把八房姨太太都接回田段村来,住进大圆寨,好好安享晚年——所以他建造的大圆寨,要呈八卦结构,组成八个单元,每个姨太太独居一处,既共住一楼,又相对独立,才可避免互相摩擦。廖万金年轻时候走南闯北,奔走于南洋诸岛,先后娶了五房姨太太,都是蕃婆,这令他多少有点遗憾,不如老家的老婆地道。所以,廖万金说,这最后三房姨太太,他就打算回老家来娶,将来叶落归根,言语习俗比较合得来。再说,圆寨建成后,不能成为空寨,总得有人住,有人看管。如今母亲也日渐老了,六七十岁了,一直孀居在家,一辈子缺乏亲情温暖,儿孙不在膝前,烧寒咳嗽,床前也没有个儿媳妇召唤。所以,廖万金一定要

回来娶几房老婆。

圆寨主体竣工后,廖万金捎回口信给母亲说,一定要请王砚川给圆寨取名,做几副对联,画几幅画,撑撑门面。其实,王砚川早就成竹在胸,隔河之望。自圆寨动土之日起,他就在揣摩楼名和对联了,他想这是分内之事,只等着主人上门来请。果真,廖万金母亲托人来请,王砚川就当仁不让,他来到圆寨,走走,看看,从心里羡慕廖万金的大手笔。不日,王砚川就给廖万金母亲写好了楼名,他给圆寨取名叫“衍福楼”——“衍福”就是福福繁衍之意,代代相承,子子孙孙都有享不完的福。此外,“衍”谐音“烟”,“衍福”表示“因烟而福”,是靠经营条丝烟而发家致富建造此楼的。另外还有一层深层意思,“衍”谐音“艳”,“衍福”就是“艳福”之谐音。外大门门联是:“凤起丹山秀,蛟腾碧水环。”没有横批,只给门楣题写“岱庐”两字。在楼内的厅堂两侧。王砚川画了四幅壁画,分别是梅、兰、菊、竹,比喻四君子。正堂壁画画的是“青松翠柏图”。《论语》日:“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廖万金回来后,十分满意。据说,廖万金最喜欢“衍福”两字,说楼名取得好。有了“衍福”,自然就有“福衍”,楼名这两字是最最要紧的。

廖万金这次还乡,要操办两件大事。一是竣工大典。这比较好办,只要有钱,没有办不到的宴席,没有请不到的宾客。庆典自然十分隆重,楼内楼外,天井门坪,足足摆了一百桌,人称“百桌宴”,破了格了,整个高陂镇,盛传为美谈。二是娶一房压寨夫人。这压寨夫人比较难操办,有现钱不一定就能买到现货。也不是没有人愿意结亲,像他这样的大户人家,全高陂镇数一数二,还愁娶不到老婆?只是相过几次亲,廖万金他都不满意。不是嫌人家姑娘有才无貌,就是嫌人家姑娘有貌无才,他要娶的是才貌双全的“花魁”,要用来做压寨夫人的,这可真是难寻呀!转眼就到腊月了,廖万金要寻的压寨夫人。还没有一点眉目。春节一过,他就要动身启程了,生意不饶人,有多少生意场上的事情,等着他去打点,他不能在老家耽搁时日太长。

转眼腊月到了,近在咫尺的神仙渡,一圩过了又一圩。离春节前的最后三个圩天,就进入一年一度的春节节圩了,春节的气氛就日渐浓了起来。有卖鸡鸭的,有卖粉面的,有卖锅卖盖的。当然,最热闹的要数卖春联。有钱没钱,贴副对联过大年。所以,这圩场上卖春联的人就特别多。书法好的,价钱高一点,有人买。书法一般的,价钱低一点,也有人买。对联不像年货,不会过时。今年没有卖完,不要紧,放回箱子去,明年再挑来卖。照样有人买。所以卖春联的人,都有一点读书人的傲气,傲气生衍牛气,不给你讨价还价,说一不二,一年就这几天最神气。

话说廖万金的家门前,自从新铺了这条青石路后,就成了交通要道,全高陂镇的黎民百姓,只要是来此神仙渡赴圩,都得从廖万金的家门前经过,人气自然就旺起来了。一到圩天,前来赴圩的人络绎不绝,从廖万金的门前经过时,都要驻足观赏一下富丽堂皇的衍福楼,啧啧称赞,羡慕不已。

话说这一天,临近中午,来了一个姑娘,年纪不过二十出头,皮肤白嫩,一看就是一个内山姑娘,少见日头晒。姑娘挑着两只书箱,经过衍福楼时,已经又饥又饿,便放下担来歇息。姑娘喘了口气,猛一抬头,无意之中,看到面前的大门两侧的书法,眼睛陡然一亮,便细细观赏起来,一边观赏,一边称道:“好!好!”连说:“妙!妙!”

正在院内溜达的廖万金,听到门外有姑娘称赞,就笑眯眯地走出来,一眼看到姑娘双目灵光闪闪,心里就暗暗喜欢,便问道:

“敢问这位阿妹,好在哪?妙在哪?”

姑娘答了一句说:“词翰双绝啊……”

姑娘的“啊”字很有韵味,拖得很长很长。

廖万金没有听懂,他不知道“词翰双绝”是什么意思,更加好奇地问:

“什么什么?词翰双绝——请细细道来……”

姑娘却不理不踩,挑起书担,继续赶路,一边撂下话说:“细细道来,我可没有工夫,我还要去圩上卖春联呢!”

谁知廖万金拦住姑娘说:

“您有多少春联?我全买了!”

姑娘说:“您全买得了吗?这两箱您买去了,我晚上回去又写,第二天又挑来两箱卖,您全买得了吗?”

廖万金笑眯眯说:“买得了,买得了,再多我都买得了。只要您细细道来,说到我心坎里去,您写的春联我全包了。”

姑娘还是不大相信地瞄了一眼衍福楼,说:“您这圆寨看去很大,怕有两三百间房子吧,买去两箱春联就足够贴了,您买这么多来做什么?总不能留到明年来贴吧?”

说着,又要走。廖万金又拦住她说:“我高兴了,我就买来送人,整个田段村,我家家户户去送,您写得过来吗?”

姑娘说:“整个田段村,有几百户人家,我写不过来,我父亲会来写呀……”

廖万金问:“您家住哪里?令尊大人是谁?”

姑娘说:“我家离这边很远,是在天上坑。我父亲是个老秀才,这高陂镇的春联,我父亲差不多总要写一半呢。”

姑娘说到父亲,有一种自豪感。

廖万金说:“天上坑,离天三尺三,离天近,离圩远,怕有四五十里路吧?”

姑娘擦了一下额头上的汗,不好意思地默认。作为村庄,天上坑确实值不得自豪,是个偏远山村,根本不值一提。

廖万金问:“阿妹,进屋喝碗茶?”

姑娘便放下担子,慢慢说道:“书法我就不说了,说了您怕不懂,就说说这副对联吧……‘风起丹山秀,蛟腾碧水环——这上下联首的‘凤起“蛟腾,出自王勃的《滕王阁序》,原句是‘腾蛟起风,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腾蛟起凤比喻文学才华突出,文章有起凤腾蛟之势,用在对联里,是暗喻此楼后嗣必出贵人。联中的‘丹山秀“碧水环,用来比喻圆寨四周青山绿水,景色秀丽。整副对联,比喻恰当,对仗工整,声韵俱佳,意境优美,是副好对联……咦——是不是王砚川做的?”

廖万金问:“姑娘怎么知道?”

姑娘笑答道:“这么好的对联,不是王砚川,别人做不出!”

姑娘又说,他父亲生性清高,但方圆百里,只佩服王砚川一人,自叹不如。

廖万金一脸兴奋,继续问:“那门楣上的‘岱庐又作何解?”

姑娘不慌不忙地说:“岱是泰山的别称,也叫岱宗、岱岳。泰山为‘五岳独尊,庐就是房子。‘岱庐就是说方圆几十里,衍福楼名列第一,有‘唯我独尊的意思。这是一层意思。另一层意思比较深,意思是说,房子作为千秋基业,万代兴隆,必须‘稳如泰山。泰山石敢当,泰山石有辟邪镇煞之意,衍福楼大门正对永定河,汛期河水滔滔,免不了山洪暴发,江河泛滥,如果没有‘泰山石敢当来镇邪辟煞,房子终将被山洪所毁,别说‘衍福了,还有祸害之虞,用了‘岱庐两字,这圆寨就固若金汤了……”

姑娘还未说完,担子已被廖万金挑进屋里去了。

这一挑。就把姑娘挑成了衍福楼的压寨夫人,挑成了名副其实的“花魁”。

“花魁”名叫苏挺秀。

俗话说,山沟里出金凤凰。

高陂镇的民谣说:“天上坑,离天三尺三。半昼出太阳,半昼日落山。山不山?”天上坑是永定河的发源地,为永定县海拔之最。天上坑山高水冷沟深,难得见太阳,即使是晴天,也要等到上午九点钟,太阳才从山峦上懒洋洋地爬起来,一眨眼,到下午三点钟,日头就落山了。由于日照少,天上坑只能种大冬,也就是单季,每年的端午节前插秧,到中秋节后割稻。天上坑多毛竹,漫山遍野,茫茫竹海,望不到边际。毛竹多,土纸就多。天上坑出产的土纸,必须用肩挑到神仙渡来。从这里装船起航,从峰市的棉花滩转人汀江水运,运往广东省的潮州、汕头沿海一带,通过“山珍”兑换“海味”,实现“山海贸易”。做土纸需要石灰来做腐蚀材料,将毛竹腐蚀成为纸浆,才能造纸。天上坑不出产石灰,所需石灰,都得从田段村附近的石灰窑挑回去。几十里的山路,翻岗爬岽,凭借的是体力和毅力,于是,天上坑人练就一副铁打的肩膀和一双钢铸的脚板。天上坑人吃一碗饭。就要比这田段村人吃三碗饭辛苦得多。缘此,天上坑多与田段村结亲,从内山嫁到闹市中的田段村来,就好比来到了人间天堂,有天壤之别。在田段村有一门亲戚,前来神仙渡赴圩,就可以在田段村落脚,特别是晚上,如果来不及回去,就可以到亲戚家投宿。比如苏挺秀的父亲,往年来神仙渡卖春联。晚上就到田段村的妹妹家落脚,第二天,又可以转换到坎市圩去卖。

苏挺秀是一个奇女子,五六岁起就跟随父亲读四书五经,对文房四宝特别喜爱,自从读了《木兰诗》后,对木兰从军十分敬佩,小小年纪,就有出将入相的男儿抱负,对父亲给她取的名字不满意。原来,父亲最先给她取的名字叫苏庭秀,腹中已有墨水的苏挺秀,要给自己改名叫苏廷秀。父亲说:“你一个女孩子,又出身寒门,能做一个‘庭秀就不错了,哪能做什么‘廷秀?”苏挺秀不服命地说:“做‘廷秀做不成,做‘川秀也总比做‘庭秀赢吧!”父亲退让说:“亭亭玉立,鹤立鸡群,改叫‘婷秀吧,已经很出众了……”苏挺秀说:“叫‘婷秀不如叫‘挺秀有力,亭亭玉立我为峰。”父亲拗她不过,最后把“庭秀”改成了“挺秀”。从此以后,苏挺秀的父亲常常为女儿叹息,说:“哎,可惜是个女儿身,纵有状元心,也没有状元命哇。”叹息过后,又怜爱地说:“将来要嫁到大户人家里去做媳妇。不愁吃,不愁穿,才能把玩你的文房四宝,成就一个书斋英雄!”没想到,老秀才的玩笑话。竟然成了女儿的谶语。那日巧遇后,廖万金就请苏挺秀的姑姑做媒,用金箱银箱做聘金,把苏挺秀聘来做了六姨太,除夕的前一天,腊月廿九入门。那天,正好是圩天,整个圩场盛传美谈,说“花魁”配“烟魁”,郎才女貌,天造地设,前世注定的姻缘。后来,整个高陂镇都传遍了。

苏挺秀和廖万金在衍福楼前的邂逅,苏挺秀对门联和门楣的解读,慢慢也传进王砚川的耳朵去了。“岱庐”两字的含义,王砚川从来没有对人说过,他愿意让人揣摩。没想到,这么一个刚出山门的女子,解读得如此透彻,把他的五脏六腑全看透了。王砚川觉得,苏挺秀真是一个奇女子,奇绝聪慧。哎,可惜!可惜!可是可惜什么?王砚川心里又迷迷糊糊起来,两人没有丝毫关系,八根棍子都打不着。无缘无故,他为什么要去怜悯一个素不相识的深宅少妇呢?可是,自从苏挺秀嫁到衍福楼后,王砚川有事没事,总喜欢来到圩场的上边,站在那棵大榕树下,久久地隔河眺望,看看扁舟,听听涛声。其实,王砚川要看的,是对面河岸上的衍福楼。

廖万金跟苏挺秀结婚一个月,就赴南洋经营他的生意去了,给苏挺秀的处女地撒下了一粒成熟的种子。十个月后,这粒种子呱呱坠地了,是一个男孩。儿子出生一个月,按照客家规矩,要做满月,大宴宾客。廖万金因为生意繁忙,不能回来给儿子做满月,特地写了一封信回来,嘱咐苏挺秀说,要把孔庙的王砚川先生请来,请他给儿子取个儒雅好听的名字。

满月的前一天,王砚川应约来到了衍福楼。踏进圆寨天井的一刹那,王砚川就看见厅堂上的苏挺秀正在喂奶,正在喂奶的苏挺秀刚好回过头来,两人第一次相见,同时惊诧了。两人相见恨晚的那一刻,婆婆出来了,互相作了介绍,打破了一瞬间的尴尬气氛,两人的内心也渐渐平静下来。

接下来,苏挺秀把儿子递给婆婆,自己为王砚川研墨,展纸。王砚川对着一张裁好的红纸,挥笔写下“德福”两字,为苏挺秀的儿子取名“德福”——“有德才有福”的意思。德福谐音“得福”,也就是暗寓衍福楼有了继承人。苏挺秀对德福这个名字很满意,心领神会,她接过婆婆手中的儿子,喜形于色地说:“我儿子有一个好福气的名字喽,快谢谢恩人!”苏挺秀抱着德福,给王砚川一鞠躬。婆婆赶紧把包好的红包递给王砚川,红包里面是2块银圆,算是很厚的酬金了,客气地答谢他说:“一点意思,不成敬意。”王砚川也不客气,他吃的就是笔砚饭,接过来,放进口袋里。婆婆一转身,苏挺秀拿过一块事先准备好的红绸布包包,塞给王砚川说:“这是我写的几首诗,请先生赐教。先生请先回去吧……”王砚川接过苏挺秀的红绸布包包,感觉包里很沉,两手揣紧,转身就走了。

王砚川回到孔庙,打开苏挺秀的绸布红包包,里面有一叠宣纸,宣纸里面包着8块白花花的银圆——明显是苏挺秀给他的谢师礼。王砚川再展开这一叠宣纸,总共有八小张,分别写了《田段八景诗》。这八景诗分别是:

鲜塘印月

塘开金镜十分鲜,皓月光浮上下连。

兔彩斜侵千尺澈,蟾华倒蘸一轮圆。

白头虾弄波心影,红尾鱼穿镜里天。

天坐冰壶空濯魄,当头朗鉴仰高悬。

赤岭翻涛

何来澎湃荡心胸,时有涛翻赤岭松。

鼍浪曾奔山万仞,鲸波直滚树千重。

音兼飞瀑穿层岫,响杂寒潮渡远峰。

秋入一林喧未已,随风作势欲嘘龙。

枫林晓霜

秋入枫林老干斜,一天霜落叶犹奢。

鸡声催破千枝锦,鸿爪踏翻满树花。

艳簇危樯酣晓旭,丹流仄径斗晴霞。

停车坐看朝曦照,疑是烂云捧日华。

沙墩落雁

雁阵排来西复东,沙墩辽阔宛留鸿。

势盘欲止低冲霭,羽倦知还下趁风。

数爪痕留秋色老,一行影坠夕阳红。

夜深曾伴鸥同宿,万丈溪光漾碧空。

……

王砚川看了苏挺秀的诗,感觉有一股男士风骨,又叹息科举制度取消了,真湮没了一个进士或者翰林。接下来,王砚川又细看苏挺秀的字,一行一行,工工整整,有一种颜筋柳骨的韵味,心里爱慕不已,便拿出笔来,细细临摹起来……几天后,苏挺秀抱着满月没几天的小德福,悄然来到了孔庙,专程前来聆听赐教。王砚川慌乱之中,竟然把自己的临摹作品错当做苏挺秀的原作递还给她,一边语无伦次地夸奖说:

“乡村野景,词翰双绝!巾帼豪杰,秀外慧中!”

王砚川的临摹之作几可乱真,苏挺秀喜滋滋的,不知是真认不出来,还是佯装认不

出来。

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小德福十个月的时候,他父亲的来信突然中断了。按照惯例,廖万金每月必有一封挂号信函,由邮差径直送到衍福楼来,每次都由苏挺秀亲自签收。苏挺秀也每月必复一函,报个平安。可是,就在儿子刚刚牙牙学舌的时候,例行的信函突然中断了。起先,苏挺秀并不在意,她想,也许是他生意繁忙,一时无暇写信;或许是他贵体欠安,一时无力提笔。过些时日,他一定会来信的。于是天天在等。可是,又过了一个月,丈夫仍然没有来信,苏挺秀忍耐不住心中的忐忑,举笔修书,去信问安。可是,一个月又过去了,去信石沉大海,丈夫仍然杳无音讯。苏挺秀慌了,感觉事情不妙,奶水突然断了。这时,小德福也刚好周岁了,但仍旧不见他父亲来信。苏挺秀紧闭闺房,对月幽思,一天一天消瘦下去。苏挺秀的婆婆联想到自己的命运,黯然神伤。兀自垂泪。又两个月后,有水客从南洋回来,带来了噩耗:廖万金因渡船出事葬身大海已经半年有余了……

苏挺秀和婆婆抱头痛哭。

话说树倒猢狲散。廖万金海外的五房姨太太,分别居住在南洋诸岛国,丈夫去世了,各人自扫门前雪,各守各的一份家业。而苏挺秀能守的,就是一座衍福楼。还有十几亩肥膏的田地。除此之外,就一无所有了。

一日,苏挺秀婆婆强打起精神,带苏挺秀到老居的豆腐作坊,说。我20多岁守寡,就是靠做豆腐来维持生计,来消耗春光。说完,雇人把豆腐作坊里的一盘石磨和一应家什,搬到衍福楼去,从第二天开始,就手把手教苏挺秀做豆腐。做豆腐最累人的活儿就是磨豆浆,5斤黄豆做一出4匾豆腐,要把这5斤黄豆先破片,再浸水,然后磨成豆浆,特别是磨豆浆,足足要磨2个小时。这2个小时下来,苏挺秀腰酸背痛,爬在床上起不来。这还没有完,磨完豆浆。要煮豆浆,把豆浆煮沸,用棉布过滤。过滤后的豆腐浆,要放在大水缸里,配上酸浆发酵成豆腐乳,然后把水缸里的豆腐乳舀到豆腐盏子里,用大石块压,把水挤掉,一出豆腐才算做完了。做酸浆豆腐比做石膏豆腐辛苦,但酸浆豆腐比石膏豆腐好吃。豆腐做完了,过滤出来的豆腐头,以及挤压出来的豆腐水,可以用来喂猪,特别是喂母猪,母猪的奶水特别好,养的猪仔长得特别快。豆腐做出来后,还不算完,还要挑到对岸的圩场上去卖。卖豆腐的钱,要用来买黄豆。买柴火,利润所剩无几,刚好够买油盐过日子。倒是靠养母猪,卖猪仔,一年到头有点积蓄。

苏挺秀的婆婆除了教她做豆腐养母猪外。还教她种茄子。婆婆说,茄子,不是种来吃的。

一年后,苏挺秀的婆婆郁郁而终。

偌大一座衍福楼,上上下下两三百间房,就住着苏挺秀母子俩,过于清静。为了给自己壮胆,苏挺秀养了四条凶巴巴的猎犬,两条守护外院,两条守护内院,一有风吹草动。只要外院的两条猎犬一吠起来,内院的两条猎犬也彼此呼应,鬼听到都怕。苏挺秀还备有两条猎枪,农闲没事的时候,苏挺秀背上猎枪,带上猎犬,到附近山头转转,常能打一些野鸡野兔回来。

苏挺秀的春光和体力,消耗在做豆腐和养母猪上,她很少想起男人了,婆婆的经验真是灵丹妙药。只是养母猪有一个恼人的事儿,那就是母猪发情时节的交配。公猪不是每个村都有人养,一个高陂镇,也就是三五只。每当母猪发情的时候,苏挺秀就要亲自去叫养公猪的把公猪牵来配种。每当这个时候,人家就故意问:

“阿嫂,去哪?”

苏挺秀便借故说:“走亲戚……”

有时碰到刻薄的男人,故意问:“是不是去替母猪找男人……”

苏挺秀就脸红耳赤,无地自容,小跑而去。而最可恨的是,养公猪的大多是光棍汉,算是最没本事的男人,才要干这种下九流的脏臭活。母猪每次交配,那些光棍汉总拿眼睛瞟她,瞟得她心里七上八下,很不是滋味。可也是奇怪,每次母猪交配后,苏挺秀就会睹物思情。伤感中的苏挺秀,会半夜起来吹箫,幽怨的箫声会穿过河岸,透进王砚川的心房。每当这个时候,王砚川也会情不自禁地拉响二胡,那凄惨琴弦,也会飘过河岸,飘进苏挺秀幽怨的心房。

孔庙门前,靠河的岸上,有两棵松,人称“夫妻松”。王砚川说,两棵松的树龄,跟这孔庙一般悠久。

每天吃过早饭后,苏挺秀就要来此卖豆腐。她从家门口挑着豆腐担出来,顺着河岸走,不过几分钟,就来到了神仙渡。从神仙渡过渡过来,也不过几分钟,就可以渡过永定河。渡过永定河,再挑起豆腐担爬上几十级的石阶,往上走几十米,就是神仙渡所在的集市了。

苏挺秀喜欢在“两棵松”树下卖豆腐。

苏挺秀来此卖豆腐的时候,身后还要背着她的儿子小德福。一开始,小德福也就是周岁多,婆婆卧病在床,家里没人带,不得已,苏挺秀只好把他背到集市来,随身带。她带来一个坐栏,竹做的,是山里人家专供娃娃坐的竹制器械。娃娃坐在坐栏里,除了身体转动不得,头颅手脚都可以活动自如。母亲就在一边,可以腾出手来做自己的活儿。小德福在坐栏里坐着坐着,久了就睡去了,头歪向一边,晒着太阳。孔庙里的王砚川看了心里疼,走过来,说,把孩子抱到屋里睡。不知为什么,苏挺秀也不拒绝,就抱儿子进了孔庙,睡在王砚川纳凉的竹榻上,很是凉快。上午十一点半,苏挺秀就得回去煮饭了,还要煮猪食。有时,豆腐没卖完,就挑进孔庙里送给王砚川吃。王砚川说,他吃不了那么多,放在孔庙门口,如果有人买,他帮她卖。到了傍晚,苏挺秀再过来,把豆腐担子挑回去,王砚川便把卖豆腐的钱如数给她。有时,豆腐依旧没有卖完,苏挺秀就把豆腐送给王砚川吃,王砚川也不客气,于是,就常常吃苏挺秀卖剩的豆腐,用酸菜配着煮,名日“酸菜白豆腐”。

一转眼,三年过去了,小德福已经挂五岁了,他早已不坐坐栏,变成了王砚川的门外弟子。原来,小德福天生聪慧,在坐栏里坐着坐着,听见王砚川在教学生读《论语》,他也在一边跟着学《论语》——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王砚川教着教着,就会摇头晃脑,非常投入的样子,进入到境界中去了。小德福学着学着,也会跟着摇头晃脑,表现得非常投入,也进入到境界中去了——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一日。苏挺秀来挑豆腐担的时候,王砚川由衷地对她说:“德福天资聪慧,日后必成大器。哎,只可惜科举废除……”

于是,早就萦绕于怀的苏挺秀乘机央求道:“先生,请收小德福做关门弟子吧。”

说着,苏挺秀就给王砚川三鞠躬,王砚川赶紧搀扶她起来。

于是,廖德福就成了王砚川的关门弟子。苏挺秀无以言谢,偷偷送给他一台珍贵的袖珍收音机。这台袖珍收音机,是廖万金送给她的结婚礼物。而现在,早已物是人非。

这台袖珍收音机,成了王砚川的宠物。老学究有点孤陋寡闻,从来不知道人事间还有这么好玩的收音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哭的,唱的,打的,闹的。悲欢离合,喜笑颜开,青衣花旦,京剧汉剧,各色人物,都可以在这台袖珍收音机里粉墨登场,真是怪事。还有新闻,“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王砚川更加呵护小德福了。每天,他到渡口来接小德福。他站在渡口的右岸,看着小德福踏上渡船。然后,看着渡船摆渡。到了右岸后,小德福不等他牵,一跳。就跳下渡船了。然后,把小手伸给王砚川,王砚川便牵着他的小手。上几十级台阶,向孔庙走去,开始一天的学生生活。到了傍晚,放学的时候,王砚川又牵着小德福,来到渡口,看着小德福踏上渡船,然后看着渡船摆渡,渡过左岸,看着小德福跳下渡船,蹦蹦跳跳地走向衍福楼,然后才回去。在这渡口的一来一往中,小德福学到了许多描摹江河渡口景观的唐诗宋词。王砚川讲得最多的,是关于瓜洲渡口的诗篇,也许是两者之间更有关联吧——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

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

两三星火是瓜洲。

长相思

白居易

汴水流,

泗水流,

流到瓜洲古渡头,

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

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始休,

月明人倚楼。

聪明的小德福,只要学懂了一首新唐诗或者新宋词,到了晚上,一上床,就要背给母亲听。有时候,母亲也会主动问起他:“小德福,今天先生又教你什么诗呀?”小德福就会高兴地答道:“今天先生教我李白的诗。”有时母亲也会突然问起:“小德福,先生对你好不好?”小德福就会说:“先生对我可好了。”母亲问:“先生为什么对你好?”小德福说:“先生喜欢妈妈,所以对我好。”

苏挺秀的脸刷地红了。她把儿子搂在怀里,抑制不住心里的喜悦,一边叮嘱儿子说:“儿子。千万不能乱说。”小德福说:“妈妈,我没有乱说!”原来,王砚川的卧室里,挂有一幅画,叫做《弥月哺乳图》,王砚川常常站在画前端详着,看着画里的哺乳者,久久不肯离去。那画上画的哺乳者,小德福认得出,那就是他的母亲。那个正在吃奶的婴儿,虽然脸蛋没有完全画出来,但小德福也认得出,那就是刚要满月的他。因为画的背景,是小德福再熟悉不过的厅堂,还有八仙桌上刚出锅的热气腾腾的满月饭,聪明的小德福,自然猜得出。

苏挺秀再三嘱咐儿子说:“儿子,对外不能乱说。”

小德福很懂事地答道:“妈妈,你放心!对外,我谁都不说。”

一会儿,小德福悄悄地问:“妈妈,你喜欢先生吗?”

苏挺秀先是点头,后是摇头,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紧紧地把儿子抱住。

苏挺秀也画有一幅《先生课子图》,挂在卧室里,每天早晚总要看上几眼。此画以“神仙渡”为背景,画中的小德福,正站在渡口边,对着一条打横漂斜的小渡船朗诵诗歌。身后,站着一位先生,容光焕发,长衫马褂,一副神采奕奕怡然自得的模样。诗曰——

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韦应物所作《滁州西涧》,诗中描摹生动,最后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历来为人们所喜爱。滁州西涧跟神仙渡两者比较有可比性,都是县境的小渡口。

一天,苏挺秀悄悄地问王砚川,能不能让她看看《弥月哺乳图》,她想看看那个哺乳者是不是长得很丑?王砚川没有正面回答,岔开去说,小德福太聪明了。

自从那以后,王砚川就把《弥月哺乳图》藏起来了。

苏挺秀也把《先生课子图》藏起来了,藏在心里头,要看,就在心里头看。

又一年过去了,小德福已经挂6岁了。这一天,王砚川又呵护着小德福来到了渡口。正是永定河的汛期,河水涨了许多,往上延伸了七八个台阶,河面变得更宽阔了。小德福上了渡船,跟先生挥挥手,艄公开始摆渡了。王砚川站在岸边,目送着渡船到了河中。突然,洪峰到了,上面发了大水,一根树筒漂流下来,迎着渡船撞去。可怜一叶扁舟,顿时翻覆,船上七八个人,全都落水……说时迟,那时快,王砚川腾空一跃,飞跳入河,向小德福游去。小德福在大浪里挣扎,忽上忽下,被洪水冲卷而去。王砚川奋力游,直朝小德福游去。游啊游啊,往前游了五六十米,也不知咽了多少水,终于抢在下滩前游近了小德福,终于抓到了小德福,把他推向岸边,等他爬上岸时,已经筋疲力尽,躺在河滩上。

当王砚川抱着小德福浑身上下湿淋淋地来到衍福楼时,惊悸之余的苏挺秀,悲喜交集,万般感激。她接过儿子,抱着儿子先给王砚川三鞠躬,再把王砚川引进屋内,径直带他到后花园,让他到温泉澡池泡泡澡,出出汗。王砚川全身上下湿透了,苏挺秀找不到衣服给他换,只好把廖万金遗留下来的衣服拿给他换。然后,苏挺秀把王砚川的衣服洗净,晾干,再让他穿上,送他出门回去。

这次全船落水的人,除了小德福,连同摆渡的艄公,全部遇难。全高陂镇的人,都盛传王砚川的美德,同时也在感叹:“这神仙渡上,为何就没人牵头架一座石拱桥?”苏挺秀不知如何表达她的谢意,想来想去,最终决定把自己的一块心爱的贴心怀表,送给王砚川。那日上午,苏挺秀备了酒菜,带着小德福,来到了孔庙。苏挺秀叫儿子给王砚川磕头,感谢他的救命之恩。临了,苏挺秀从怀里掏出怀表,双手敬呈给王砚川,说:“先生,一块怀表,不足言谢,请先生留着纪念。”

王砚川也不拒绝,说,将来小德福长大了,再转送给他。王砚川接过这块带着苏挺秀体温的怀表,放进了自己的怀里。

从此,王砚川又有了一件洋玩意儿。晚上没事的时候,王砚川常常把怀表从怀里掏出来,贴到耳朵里面听,听怀表慢悠慢悠滴答滴答地响着跳着,好像是听到苏挺秀的心脏在跳动一般:扑通,扑通……

一日夜里,王砚川听着怀表人梦,他梦见一个鹤发颜童的仙翁,从五彩云间对他开导说:“砚川,砚川,你取名砚川,你的功名应该建立在山川上!”王砚川从梦中觉醒,感悟过来:“是呀,我应该在这神仙渡上架一座桥,画一幅大写的山水画,才不枉我取‘砚川之名呀……”当即,王砚川拿来纸墨笔砚,就作起画来,顷刻之间,一座凌空而架的石拱桥,就赫然显现在神仙渡上。王砚川欣然题跋:《高陂桥之蓝图》。落款是“1936年春夏聆听怀表人梦醒而后作”。

第二天,王砚川把画给小德福带回去。给苏挺秀看。苏挺秀看了王砚川的《高陂桥之蓝图》后,心有灵犀一点通,知道他想建高陂桥,有心成全他,突然灵感来临,拿来笔砚,铺下宣纸,欣然写道——

天有缺,炼石以补之;

地有陷,架桥以渡之。

炼石者谁?女娲氏也;

架桥者谁?芳名列后。

苏挺秀加上题跋:《高陂桥之桥赋》。落款是“1936年春夏之阳有幸先睹《高陂桥之蓝图》而后作”。

第二天,苏挺秀把《高陂桥之桥赋》给小德福带去,带给王砚川看。王砚川看了,从心里赞叹说:“添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言简意赅,真可谓是‘绝赋啊!即使是作《胡笳十八拍》的蔡琰再世,也不过如此而已。”于是在上面加了一行字:“倡议修建高陂桥募捐序文”,连同自己的那幅画,一同装贴在神仙渡的渡口边。

果然,这两幅非常特别的“檄文”,竟然起到了意想不到的特殊效果。过往路人看了王砚川的《高陂桥之蓝图》后,觉得这高陂桥气势雄伟壮观,造型器宇轩昂,真是人见人爱。再从交通实用上看,如此一个渡口,每天人来人往,也确实需要建造一座石拱桥,以免再次发生不幸。路人再看苏挺秀所作的《高陂桥之桥赋》后,心想这修建高陂桥,功德如同补天,出小小一点铜钱,就能跟女娲齐名。青史流芳,这是何等的荣耀?于是慷慨解囊,踊跃捐款,纷纷掏出铜钱或银圆,互相攀比,襄成盛举。就这样,一笔一笔款项,源源不断地流进了孔庙,流到了王砚川的手中,不到两圩,募捐铜钱累有数百万计,折合银圆数千块。

苏挺秀看到大家踊跃募捐,而自己作为发起人,她为囊中羞涩而汗颜。忽然一夜,苏挺秀梦见月亮中的玉兔,双双飞人衍福楼,跳进了两口“阴阳井”中。第二天,小德福一觉醒来,说他梦见两只玉兔,从“阴阳井”中跳出,跳到神仙渡去了。母子俩同时有高人托梦,说明事有蹊跷,于是,苏挺秀叫小德福去把王砚川请来。王砚川来到衍福楼,听完苏挺秀母子的叙述,看了看两口“阴阳井”,说,可能有窖藏。于是,把楼门关紧,两人配合着,一桶一桶,把井水提上来,直到把井水舀干。

井不大,井口径三尺,底口径四尺。苏挺秀身躯窈窕,只能让她下去。井不深,一丈余。井底有一层浅浅的淤泥,扒开淤泥,下面是木炭。木炭厚尺许,木炭下面是一口大缸,缸口用薄薄的石板压住。苏挺秀撬开封口,一道银光闪现出来,用手一摸,冰凉凉的感觉,原来里面是一块一块银圆。苏挺秀高兴地大叫起来:

“先生,是银圆!”

一口缸里,净是银圆,分数批用香篮装着提上来,小德福在上面一块一块数,一共是1000块银圆,一块也不多,一块也不少,正好是整数1000块。苏挺秀说:“另一口井再看看……”结果也一样,另一口井也窖藏着1000块银圆。显然,这2000块银圆,是廖万金有意埋下去的,是留给苏挺秀的儿孙后代用的,没想到,正当募捐修建高陂桥的时候,这些银圆现身了。苏挺秀说,这是天意。就以廖德福的名义,全部捐建高陂桥,一块也不留。

顿时,全高陂镇一片哗然。人们对苏挺秀更加刮目相看了,募捐又掀起了新一轮热潮,不到两圩,又募捐铜钱数百万计,折合银圆数千块。不到一个月,募捐款项总数达到9600块银圆。距离预算中的10000块银圆还差400块。于是,王砚川自己摆摊卖画,给人画像,一个头像一块银圆,并说卖画所得全部用于捐建高陂桥,于是很快又凑足到200多块银圆。苏挺秀也自告奋勇,也在王砚川旁边画像,又募得银圆200来块,总计银圆已超10000多块,修建一座高陂桥应该是绰绰有余了。

王砚川亲自选址,把高陂桥的桥址选定在神仙渡下约20丈。这里地势狭小,悬崖陡峭,两岸全是天然岩石。王砚川又进行整体规划设计,设计石拱桥为单拱桥,古罗马式拱券,上部拱圈为半月形,拱券连着桥墩。桥墩为左右两个,没入水中,造型优美。桥面通体是“廊桥”设计,看似走廊,建有屋面,可以用来遮风挡雨,兼有凉亭功能,追求的是实用。桥面和屋顶设计讲究,按照天罡、地煞、十三太保、十二生肖、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个节气、三百六十日设计建造。

高陂桥于次年动工兴建。是年,春汛威猛无比,到了夏季,则发生旱灾,半年不雨,炎炎烈日,盛传有兵燹之象。永定河的河面几乎干涸,正好建桥。石拱桥拱圈合拢时,正好是1937年7月7日傍晚。是夜王砚川大宴桥工,表示庆贺,酩酊大醉,到次日清晨才醒。

一觉醒来,王砚川的心情舒畅,他打开收音机,收听新闻。近来忙于修桥,王砚川好久没有收听新闻了,如今大桥合拢,王砚川的一块心事落地。可是,当王砚川一打开收音机时,一条令人愤慨的消息使他悲愤交加——

北平消息:1937年7月7日夜,驻丰台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严词拒绝。8日凌晨,日军猛攻卢沟桥及宛平县城。掀起全面侵华战争。中国驻军奋起还击,全民抗战由此爆发……

王砚川猛然关掉收音机,当即拿出纸墨笔砚,写下了一条岳飞的“还我河山”四个大字横幅。

吃过早饭,小德福来到孔庙上课,王砚川愤慨地讲起“七七”卢沟桥事变,当场教学生们朗诵岳飞的《满江红》。顿时,那铿锵有力的声音,像排山倒海一般,从孔庙里穿透出来,回荡在凌空飞架的高陂桥的“虹拱”上空——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王砚川把“还我河山”的横幅让小德福带回去给苏挺秀看。苏挺秀听儿子述说“七七”卢沟桥事变后,也感到义愤填膺,当即拿出纸墨笔砚。写下了明朝大学者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第二天,把条幅让儿子带给王砚川看。王砚川看后,赞叹一句说:“巾帼不让须眉。苏挺秀真女中豪杰!”

高陂桥自合拢后,拱圈最顶上的一排拱石,迟迟没有嵌入到拱圈的内圈弧线上,因而整个拱圈,在最顶端就留有一个缺口,深约半寸,有碍观瞻。王砚川叫桥工把这一排拱石撬起,凿小一点,再放下去。谁知拱圈已形成一个整体,每个拱石同时受力,任凭桥工怎么撬,竟然丝毫不动,怎么也撬它不动。苏挺秀更是急得夜不能眠,因为这最后一排拱石,其大小尺寸,是她修正的。当初,桥工已经凿好了样石,按照这个样石的大小,放下去就刚刚好。苏挺秀说,桥墩受力后会下沉,所以,这最后一排拱石,要比原先的设计尺寸略大一些。具体大多少,很难精确计算,两边各大一根头发吧!苏挺秀的头发又黑又粗,她当场拔下两根黑头发,交给桥工。王砚川认为苏挺秀说得有道理,就按照她说的去做。于是,这最后一排拱石,就大了这么两根头发。谁知,就大了这么两根头发,结果这排拱石,就落不到设计好的弧线上,差了这么个半寸,使拱圈有了缺陷,看去很明显,刚好是在最顶端,确实有碍观瞻。

话说这一天,离高陂桥合拢已经一月有余了。这天晚上,天河里的星斗,更加璀璨耀眼。苏挺秀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夜不能寝。心想,聪明反被聪明误,桥工已经算好的弧度,自己硬要加粗两根头发。结果这一加粗,

画蛇添足,反而让高陂桥留下永久遗憾了。苏挺秀越想越不是滋味,起床披衣,就悄悄出了大门,一个人,来到了高陂桥上,站在这最顶端的凸出来的拱石上,走过来,走过去。走过来,走过去,心想把它踩下去……事有碰巧,这天夜里,王砚川也悄悄出了孔庙,来到高陂桥上,远远看见一个女子,一下就猜到是苏挺秀了,于是故意“咳嗽”一声,大步向她走来。苏挺秀听到一声“咳嗽”,抬头一看,一眼就认得是王砚川,就对他说:

“先生,我们两人一齐把这排拱石踩下去!”

王砚川说:“好,我来助你一臂之力!”

于是,两人就在这排凸出来的拱石上走过来,走过去,走过来,走过去,一直走到鸡啼三遍了,两人走得筋疲力尽了,才在这排拱石上坐下来,面对面地歇口气。

两人坐着,仰望天际,看到天河里,有两颗星星异常闪亮。

这两颗星星,一颗叫做牛郎星,一颗叫做织女星。

苏挺秀和王砚川,一边仰望天空,一边在问对方:“今天是何日?”

然后,两人又同时回答:“该不会是‘七夕吧?……”

这一天,正好是“七夕”,农历一九三七年七月初七日。是牛郎织女一年一度唯一相会的好日子。苏挺秀和王砚川同时“哎哟”一声说:“天快亮了,赶快回去吧……”

两人脸上通红而去,幸亏是在晚上,没有人看见。说也奇怪,第二天早上,小德福起来后第一个发现:那最后一排凸起来的拱石落下去了,整个拱圈看去溜光整齐。

于是人们纷纷传说,是昨天晚上,牛郎星和织女星双双下凡来了,在这拱圈上相会,踩了半夜,把这凸起来的拱石踩下去了。

从此,高陂桥便罩上了一层神话色彩。

十一

三个月后,高陂桥行将落成。

高陂桥的左岸,新竖立起一块巨大的石碑。大石碑的上端,镌刻着苏挺秀所书的《高陂桥之桥赋》:“天有缺,炼石以补之;地有陷,架桥以渡之。炼石者谁?女娲氏也;架桥者谁?芳名列后。”这“芳名列后”的下面,镌刻的是募捐者的芳名,排在第一位的,是“廖德福,募捐2000块银圆。”

王砚川很早就想给高陂桥做一副《桥联》了。一天,王砚川站在高陂桥的下方眺望,透过高陂桥的拱洞,可以隐隐约约看到田段村的大部分村庄,而位于“水尾”之上的衍福楼,则非常清晰。衍福楼的后花园,以及后花园上的桂花树,历历在目。再看高陂桥的桥洞,造型优美,横卧在碧波荡漾的水面上。“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砚川从古诗中受到启发,发现:高陂桥的桥洞造型,就像刚刚升到一半的“半轮明月”,而透过这“半轮明月”,苏挺秀的“家”,就像藏在“月宫”里的“琼楼玉宇”一般。于是,王砚川就先有了“下联”:

“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

这“下联”,意境非常好,把衍福楼比做“仙宫”,一点也不为过。有了下联,王砚川再想“上联”。王砚川从古代神话寻找灵感,古代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虹”,通过彩虹就能上天。中国诗人爱把石拱桥比做虹,说石拱桥是“卧虹”,是“飞虹”,是“彩虹”等等,称石拱桥为“长龙卧波”,如唐朝文学家张旌说,远望赵州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意境十分美好。既然把“衍福楼”比做“月宫”,那么,人要去“衍福楼”,就好比“上天”,就得有“天梯”,而“飞虹”就是“天梯”。突然,灵感来了,王砚川有了“上联”——“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刚好能跟“下联”配对,而且对得非常巧妙,请看——

一道飞虹,人在青云路上;

半轮明月,家藏丹桂宫中。

王砚川把《桥联》写好,又托小德福带回去,给苏挺秀看。苏挺秀看了,在《桥联》上题写“绝对”两字。心想:这“一道飞虹”——是何等气势?真有气贯长虹、气冲云霄之势。这“人在青云路上”——是何等意境?可谓一语双关,既衬托出高陂桥的高度,又寄寓了“平步青云”和“青云直上”的美好前程,意境优美,愿望美好。至于下联,王砚川显然是美化衍福楼了,明显带有个人的情感色彩,把衍福楼比喻“月宫”,就等于把她比做“嫦娥”,有美化她夸耀她的意思。第二天,苏挺秀又把《桥联》托小德福带回去,把自己的评注给王砚川看。王砚川看了苏挺秀的评价后,如释重负。

有了《桥联》,还得有一个“横批”。王砚川想到了小德福。小德福出资最多,这个“横批”,理应由小德福来题。于是,王砚川叫小德福,给《桥联》题一个“横批”。小德福也不客气,提笔就写“长桥永泰”四字,一挥而就。王砚川说好,就用这“长桥永泰”四字做“横批”。

十二

闽西地处山隅,向来不为兵家道。中原大地,鏖战方酣,而闽西山区,却如世外桃源一般,风平浪静。这之后,王砚川闲来无事,又写了一首五言排律《高陂桥》,以之歌咏——

经纶孚地脉,结构有神功;

排雁连云际,飞虹落镜中。

百川争赴壑,万石怒张弓;

尽障狂澜倒,须知砥柱雄。

人行银汉路,鱼跃水晶宫;

醉卧垂杨绿,仙游彩幔红。

留题车与马,觅句雪兼风;

倘得奇书授,甘为纳履童。

话说高陂桥建成后,成了闽西著名的人文风景观,前来游玩览胜的人特别多。一些文人雅士,极为推崇《桥联》和《桥赋》,说是“天作之合”。

一日,苏挺秀写成一则开心的段子,交给小德福,带给王砚川看,以搏一笑。段子是说,正月十五闹元宵,花灯从高陂桥上过,一时人山人海,一个姑娘的绣花鞋,被人踩落了,往高陂桥下掉……掉呀掉,一直掉到五月初五划龙船,龙船从高陂桥下过,姑娘的绣花鞋刚好掉到划龙船的小伙子脚下。请问:高陂桥到底有多高?

王砚川看了,觉得这个段子有趣,给高陂桥赋予了一种大胆想象、极度夸张的神秘的色彩。于是,王砚川也写了一则开心的段子,交给小德福,带给苏挺秀看。段子是说,高陂桥上的田段村,早在汉朝时代就出产大萝卜。到了三国时代,曹操83万大军下江南,有一个田段村菜农一路卖萝卜刚好卖到了江南,就送了一个萝卜犒劳曹军,结果83万大军,只吃掉一个萝卜屁股。请问:田段村出产的萝卜有多大?

不日,苏挺秀和王砚川两人编的段子,又风靡高陂桥两岸,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热衷传播的话题。

十三

转眼到了1940年秋,王砚川步入花甲之龄了,自感身体渐渐不如从前,不觉老之将至,回首往事,黯然神伤。夫子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王砚川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感到归宿渺茫,枉活一世,悲从心生,于是作了一首《寒士怀春》的诗作。其诗曰——

秋风寒,秋风寒,雪花飞入破栏杆。少年不学功名误,老大方知此路难,略世务绝尘烟傥荡荡,谋仕途断独坐意漫漫,生死富贵命上天注定……

第二年,日寇相继侵占汕头、潮州一带,继而又频频骚扰粤东诸县。作为闽粤边陲的闽西山岭,特别是跟粤东比邻的永定县,已经岌岌可危,不再是往日的世外桃源了。

一眨眼,不宁静的四年又过去了,廖德福

也长到十四五岁了,小小的孔庙已经容他不下了,他早去永定县城里的中学念大书去了。

此时的孔庙,也不再是私塾了,而改为田段小学。王砚川已经65岁,不再执鞭教书了,但他还是住在孔庙里,默默地着手编纂他的民国版《永定县志》。他特地增辟“文萃卷”,专门收录历朝历代的好诗文好对联。他把苏挺秀的《田段八景诗》和《高陂桥之桥赋》编进县志里,也把自己的一些诗作,如《高陂桥之桥联》和《高陂桥》等对联诗作,以及为衍福楼写的一些对联,自己平时收集到的其他一些好对联,统统都编进县志里。王砚川编纂的这部县志,后人称之为“王志”,表示了一种极大的敬重。不过,不知何故,王砚川没有把晚年之作《寒士怀春》收人他编纂的《永定县志》里,多少让人感到遗憾。

突然,有一天,廖德福写信回来,说日寇要北犯,蠢蠢欲动,要从广东的大埔、茶阳一带,取道永定县的三层岭,进犯闽西首府龙岩州。

高陂桥,是日军的必经之地。

苏挺秀拿着信,来到孔庙找王砚川。

苏挺秀说:“日寇还想攻占龙岩州……”

王砚川说:“把高陂桥炸掉了,看他怎么攻占龙岩州……”

苏挺秀问:“没有炸药,怎么炸?”

王砚川胸有成竹地说:“高陂镇有很多民间作坊,制作鞭炮、礼炮,外销到汕头、潮州一带,远近闻名。把硝药收集起来,做成两个炸药包,放到高陂桥的正中一炸,整座桥梁肯定坍塌。”

日寇要进犯龙岩州的消息一日紧甚一日,苏挺秀每天挑着豆腐担,走家串户,一边卖豆腐,一边收集炸药。三个月后,苏挺秀收集的炸药,已经足够制作两个炸药包了。

王砚川来到衍福楼,把楼门关紧,跟苏挺秀两人一起,秘密制作炸药包。

突然,廖德福从县城回来了,说日寇不日就要进犯,先头部队已经开到广东省的茶阳县城了。茶阳县城,距离永定县城,不过百里,只要两到三个小时,日军就可以开拔到永定县城。

两个炸药包已经制作完成。什么时候炸?成了王砚川和苏挺秀的疑虑。炸得早吗?担心高陂桥炸掉了,日寇没有来,那一座好端端的高陂桥,不是白白毁于自己之手?但,如果炸迟了,日寇先头部队到了,到时再想炸,那就炸不成了,前功尽弃,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日本鬼子从高陂桥上过。

所以,何时炸?两人都吃不准。最后,还是叫廖德福回到永定县城去,打听消息。一旦日军进犯到了永定县城,就连夜跑回来,传递信息。于是,廖德福又返回到了永定县城,刺探消息。

但是,一个月后,日寇始终没有进犯永定县城。

突然,一天夜里,廖德福跌跌撞撞地跑回来,满身都是泥巴,头上还摔破了血。廖德福回到家里,叫开母亲的大门,说日寇已经开拔到了永定县城,有好几千人马,不日就要进犯龙岩州。可是,王砚川还在孔庙里,苏挺秀叫廖德福赶紧去叫王砚川,商量怎么炸?于是,王砚川深更半夜又来到了衍福楼。

王砚川说:“先刨坑,先在高陂桥的桥中心刨两个大坑,把炸药包放到两个大坑里,一点燃就可以引爆……”

于是,三个人拿着铁镐和炸药包,来到了高陂桥。

三人开始刨坑,用铁镐挖。高陂桥的桥面上,铺设的是条石块,一块咬着一块,齿牙相错,撬也撬不开。三人满头大汗,刨了半天,始终没有撬开一块石块来。还是廖德福聪明,说不要从路心挖,到路心两旁挖,各挖两个坑,照样可以炸,效果还更好。于是,绕开了条石块铺设的路心,果然就挖开了,一左一右,靠桥栏的两边,也是在桥身的正中点。

王砚川把两个炸药包放好,然后,点燃了一根香烟,吸了两口,教苏挺秀说,点燃引线的时候,要先猛吸两口烟,然后一点就着,他把点燃的香烟给了苏挺秀。王砚川叫廖德福离开,走得远远的。

王砚川和苏挺秀,等到两人真的要炸高陂桥了,又觉得舍不得。

王砚川说:“先别慌,天还没亮,日本鬼子没那么快来,我们听听收音机再说……”

王砚川把苏挺秀送给他的袖珍收音机拿出来,拧了拧按钮,收音机里便传来了悦耳的江南丝竹《雨打芭蕉》。

廖德福听到收音机里传来的乐曲,担心时间一久两人下不了手,大声朝他们喊:“要炸就快炸,等一会天就亮了……”

苏挺秀听到儿子的声音,觉得有道理,便对王砚川说:“趁早炸了吧,等赶走了日本鬼子,我们再重建一座高陂桥!”

王砚川说:“好!我们数一二三,数到三的时候同时点!”

苏挺秀说:“好!就这么定!”

两人齐声喊:“一!二!三……”

两人同时把炸药包点燃,然后分别往两边桥头跑。

可是,刚刚跑了一半,收音机里传来了消息:“现在插播重要新闻,现在插播重要新闻——日本宣布投降啦!”

“日本宣布投降啦——”

站在一边的廖德福大声喊起来,反复喊起来——

“日本宣布投降啦——”

苏挺秀首先恍然大悟,说:“快把炸药包抱走!”

然后返回身去,抱起炸药包,往左边桥头跑去。

廖德福在一边喊:“快跑!快跑!……”

王砚川也恍悟过来,也返回身去,抱起另外一个炸药包,往右边桥头跑去。

廖德福焦急地喊:“快跑!快跑!……”

两人飞快地跑,跑过了桥头,又继续往前跑,就想跑远一点,再远一点,可惜就在这个时候,只听“轰!轰!”两声巨响,巨大的气浪把廖德福掀翻了,当场使他晕了过去。等他从地上爬起来的时候,高陂桥的两边,归于平静,尘埃落定,什么声响也没有了,听到的只是高陂桥下的哗哗水流声……

田段村人永远记得:是日为1945年8月16日凌晨。

十四

不过,历史记住的是它的前一天:“1945年8月15日。”这一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了。可惜的是,消息传到高陂桥上的时候,廖德福却成了孤儿。之后不久,廖德福的新加坡同父异母兄弟回来了,把他接到了新加坡。

偌大的衍福楼,交由苏挺秀的姑姑看管。因为在田段村,廖德福除了这个姑婆外,也没有更亲的亲戚可托付了。

从此以后,廖德福变成了漂泊海外的游子,远离故土。

永定河汩汩地流淌,哗啦哗啦……

高陂桥默默地屹立,迎来送往……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1952年,从省城福州经永定县三层岭通往粤东的省道“福三线”从高陂桥上穿过,为了便于交通,公路部门把高陂桥上的“廊桥”部分拆除了,高陂桥由原来的“阴桥”变成了“阳桥”,日夜承担起交通运输的重任。1972年,省道“福三线”改线,从左岸沿河而下,不再从高陂桥上经过了。失去交通要道的高陂桥,从成为历史的遗迹,日渐荒废。

1978年冬,已成富豪的大华侨廖德福,首次回到了阔别多年的田段故里,出巨资对衍福楼、高陂桥和孔庙分别进行修缮。

1998年冬,廖德福再次回到故乡。这一年,恰逢永定客家土楼开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廖德福率先出资把衍福楼打造成旅游休闲度假农庄,兼做温泉疗养胜地,把高陂桥和孔庙开辟成同组景观,继而带动了整个田段村的旅游开发,一时游客盈门,络绎不绝。

衍福楼作为福建土楼中的典型代表,其建筑模型曾与北京的天坛、雍和宫的模型一起,作为中国古建筑代表,参加1985年美国洛杉矶国际建筑模型展览会展出。

高陂桥和孔庙,也分别申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高陂桥两岸新竖立的石牌坊下,很多游客变成了香客,他们纷纷把王砚川和苏挺秀当作“桥神”来敬拜……

2008年7月,以永定县衍福楼为典型代表的“福建土楼”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猜你喜欢

万金德福
“安全家书”抵万金
洞庭秋月
李万金的“致富经”
厚德福酱肉为什么那么火
我为什么将孩子送进华德福
华德福,它仅仅是一个教育选择
华德福:用爱与自由滋养孩子
华德福幼儿园分布
李泽武:华德福为中国带来了什么
Some Thoughts on Proposing a Customer Satisfaction Strategy in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