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发达地区高考备考优生培养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2009-06-02朱伟鹏胡遥虹
朱伟鹏 胡遥虹
[提要]近几年,不少欠发达地区高考录取情况尽管在数量上一年上一个新台阶,但在质量上没有大的突破。其原因大多是学校紧张过度,患得患失;教育主体淡化,动力迟钝;优生培养欠缺,攻坚不力;备考方法简单,大拼消耗;科任急功近利,各自为政。为此,应强化动力,优化引力,深化合力。
[关键词]高考备考;优生培养;对策
近几年,不少欠发达地区高考录取情况尽管在数量上一年上一个新台阶,但在质量上没有大的突破,尤其是清华、北大等名校出现空白。出现这种现象,原因很多。比如,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数量少,质量不高;优质师资、优质生源分布散;优秀生源大量外流;教育教学及其管理等自身的原因。可以说,高考备考优生培养工作既是高考备考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又是高考备考工作中的一个难点,也是社会的一个关注点。本文从高考备考这一环节人手,分析优生培养难的原因及对策。
一、欠发达地区高考备考优生培养难的原因
1学校紧张过度,患得患失
由于社会舆论对清华、北大过于关注,学校高度紧张,以往的宽松教学、有序的竞争环境受到影响:在备考复习中,清华、北大不仅成了高频词,而且在实际的战略部署上,出台多种有关优质学生培养的方案,落实了领导驻班责任制,要求跟班跟尖子;于是,教师为尖子生开小灶,进大补,唯恐步伐不快,步调不一致,有些教师明知这样做不会有很好的效果,但又放心不下,患得患失;而尖子生倍受关注,高度紧张,进补受不了,消化不下,明知效果不理想,也要机械接受,唯恐错失良机,患得患失。事实证明,学校环境宽松,教师教学轻松,学生复习从容,教师理性有序指导复习,录取清华北大的学生自然而然出现了。中国有句古话“欲速则不达”,又说“以静制动”,这些话是有道理的。
2教育主体淡化,动力迟钝
据调研,高考能考出好水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任课教师能够实实在在与学生打成一片,教学相长,学生向教师学习,教师也向学生学习。这样,学生的能动性调动起来了,学生的潜能激发出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出来了,一句话:学生学得主动。而当前一些学校的教学,教师的权威性过于突出,教师高高在上,讲的是所谓权威言论,学生照着教师所谓权威的模式来练,很难越雷池一步。这种权威式的教学给学生以居高临下之势,学生只敢仰望,这样指导备考是让学生真正的诚惶诚恐的“迎接高考”,而不是信心百倍的“挑战高考”,如此又怎能产生拔尖人才?
3优生培养欠缺,攻坚不力
对尖子生的培养贵在知情,贵在仔细研究其薄弱处,做针对性的指导;同时,在知情的基础上,还得讲究策略。目前一些学校组织优生培养有三种情况令人担忧:一是缺乏对尖子生的全面深刻了解,对其短处不明确,而笼统说其某科薄弱,说不出薄弱的具体环节,盲目组织强攻,目标大,收获小;二是尽管找准了尖子生的薄弱学科、薄弱环节,却忽视整体,旷日持久,专攻薄弱环节,薄弱点终于攻破了,而整体却不牢了,顾此失彼;三是对尖子生各科缺乏分析,平均使力,尖子生也就拔不高,长不大。
4备考方法简单,大拼消耗
不少学校备考过分看重“练”,一日多练,正常课堂练,课后练,自习课也还是练,语文是如此,数学、英语等学科都是如此。在“练”的过程中,消磨学生大量时间与体力,可尖子生成绩仍在一条水平线上徘徊;即使有的学生有点起色,但在高考中却又平平: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他们“悟”、“通”、“化”的时间太少;他们“悟”不了,“通”不了,“化”不了,只是机械做题,在做题中尽管有所“悟”,有所“通”,有所“化”,但非常有限,缺乏全局性,因此,他们的成绩很难提高,尤其是高考,新题型一出现,他们就适应不了,所以纵使平时得过高分,高考却发挥不出来。其实,尖子生并不完全是靠“练”出来的,很大程度上靠“悟”、“通”、“化”,真正的尖子,做的题并不会很多,而且学得很轻松。
5科任急功近利,各自为政
很多担任高三教学把关的科任教师担忧本身科目成绩平平,怕打板子,怕被社会品头论足,迫于压力,抢夺尖子生的宝贵的学习时间,每天给他们下任务,把他们的空间填得满满的;这时,如果班主任宏观调控失灵,甚至其本身也来凑热闹的话,即使有希望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也会被弄垮;在这种情况下,难怪不少教师感到困惑:怎么优生临近高考,越“优”不起来了,变“笨”了,试想想,他们被排山倒海般压来的练习题逼得喘不过气来,哪还有“灵性”存在的空间?
二、破解欠发达地区高考备考优生培养难的对策
1强化动力
高考备考紧张而激烈,不少尖子学生会挺不住而退下来。太史公司马迁曾说过:“人穷则反本”,人处于艰苦环境下,就会回想根本,返回到起跑线上。因此,这时就需要强化动力,动力是一个人战胜困难的底气,底气不足,焉能持久?
一是励志。要用鲜活的事例激励学生,激励学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兴旺而读书,让他们把“小我”摆到“大我”的高度,开拓他们的学习境界。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悟出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的道理,同样适应于挑战北大、清华。曾有一位特级教师在介绍培养高考优生时说:“我当班主任时,经常利用班会课、早晚自习课,组织学生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材料,记得当时组织学生轮流读《高山下的花环》,读得学生热泪盈眶,学生的心灵得到了净化,正气、浩然之气增长,读书的底气增强,动力自然强大。”事实说明:磨刀不误砍柴工,他带的班有多名学生考上名牌大学。而目前很多学校班会课、自习课成了正常课的延伸,要么用来考试,要么用来讲课,很是可惜。
二是造境。营造轻松复习环境。①要消除来自外界一定要出某某名牌大学的学生的压力,冷静处理,正确对待,科学安排备考;要求校园、教室的布置人性化一点,校领导、教师的言谈淡化名牌大学的概念,让学生尤其是尖子生轻装上阵。俗话说: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很有道理。②消除部分班级所采取的束缚尖子生的强制性的强化复习(笔者的意思并不是反对强化复习)。关键在于尊重“民意”,顺乎复习规律,转变思维方式,变要我复习为我要复习,变要我补课为我要补课;其实不少尖子生是有自知之明的,并会妥善处理好复习节奏,主动要求查缺补漏。需要的就是一种强大的动力,遵循这种需要组织复习,往往效率高,效果好。
三是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说明兴趣作用之大,是学习的一股强大动力。高三备考信息量大,枯燥,更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内容变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克服复习的沉闷与呆板,引领他们攻坚克难。
四是扬“波”。扬“波”就是要让学生开展竞争、超越,超越别人,超越自我。要求教师评价学生成绩进退,扬抑有方,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激发徘徊者。记得有一位老师在
谈到这个话题时,很有感慨地说,有个女学生,每次模拟考试都排第一名,比第二名多40~50分,为此,他十分担心,担心班上没有竞争活力,于是故意制造波澜。有一次,模拟考试后,他找到该生,与她达成协议,有意为她减掉50分,结果她的成绩成了第二名,第二名的变成了第一名,这样一来,有效的激发了第二名的学习竞争热情,结果高考原第二名与第一名的成绩只有2分之差。很多能出尖子生的班级在这方面做得很不错,通过鼓励、鞭策、激发促使班级形成了你追我赶的良好势头。这些班级的第一名往往都是不确定的。
五是正身。子日:“其身正不令而行”,身正即是令,也是动力。人们常说“学生像班主任”,意思是说,有什么样的班主任就有什么样的学生;这话很有道理:①说明班主任的表率作用大;②说明班主任工作到位。这话给我们的启迪是:班主任要以一种自信乐观,不畏困难,务实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来影响学生、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多说鼓励的话,不说泄气的话,多点微笑,少点严厉,多点激情,少点冷漠。其实科任教师的表率作用也并不亚于班主任,如果有严谨务实的教师,就会有严谨务实的学生。所谓“为人师表”,不可忽也。
2优化引力
在备考的关键时刻,把关教师的话,往往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于尖子生来说,教师话里的每一个信息,他们都是十分关注的;因此要求教师引导尖子生复习,要引到“点”子上,切忌误导;如何优化这个环节,引到“点”子上呢?
一是点“实”。引导他们要切中复习的实际情况,不讲空话、套话、不着边际的话。要求教师要系统研究尖子生的学习情况,做到详知内情;对他们备考复习精力分布、考点火候把握,实实在在,了如指掌。
二是点“准”。针对尖子生复习困惑,要准确解答,正确引导他们复习巩固提高。要求教师:①对考点研究深透;②广泛占有把握备考材料,筛选精要,改造或者自编习题,推荐给他们;③对尖子生课堂提问认真设计,考试测评仔细分析,建立尖子生备考情况动态档案,做好跟踪指导服务。
三是点“精”。教师引导尖子生复习,不是去“苦”他们,不是引其入“题海”,而是要把他们在“题海”中引出来,让他们把书读薄来。要求教师把书教薄来:①引导复习提纲挈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而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当前一些教师是在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乱自己,更乱学生;②引导复习精练精讲,举一反三;③引导他们善于驾驭资料,精明强干,多看多思少动笔,提高复习效率。记得有一位考生在复习时,曾创造了一个礼拜轻轻松松完成八套语文模拟卷的纪隶,其关键在于以“看、思”为主,没有每题“亲躬”。
四是点“深”。引导尖子生复习,不能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透过现象探究本质,从根本上找原因,作指导。一位特级教师曾讲道,在指导学生写小作文:“两个长得一模一样的孪生姐妹,她们走进玫瑰园……”要求给这两个“一模一样”的姐妹作肖像描写,不少于100字;结果学生都在“一模一样”上大做文章,按高考要求判及格以下。这位教师没有直接说他们应该怎样写,不应该怎样写,而是想到他们没有完全理解肖像描写这个概念,于是对他们仔细讲解什么叫肖像描写”;“肖像描写”是指对人的相貌、神态、衣饰等进行的描写,然后把他们的作文打回去,让他们重写,结果,他们在“一模一样”的大前提下大写“不一样”,按要求可以判高分。
五是点“新”。引导尖子生复习,要多在培养其应变能力上下功夫。应变能力的有无与高低,其实是对知识是否由“懂”达到“通”、“化”程度的检阅,这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是国家选拔拔尖人才的重要标尺,是真正判定尖子生尖到什么程度,能否达到录取清华北大学生素质要求的最重要的尺度;每年每科高考题中都会有不少检测应变能力的新题出现。因此教师指导备考:①把考点讲深、讲透,让学生由“懂”进入到“通”,再进入到“化”的阶段,因为“万变不离其宗”;②会变换角度、变换材料编题,力克定势思维;③会变换情况讲题。可以判定:不从宗旨上、根本上指导复习,不会自己编题,不会变换情况讲题的教师难以胜任培养拔尖人才的重任。近几年,很多把关教师以做题作为指导学生备考的主要方式,缺乏把考点讲深讲透的耐心,缺乏自编训练题的热情,或网上下载或订几套试题,组织学生进行所谓的强化训练,每次训练之后,对对答案,这种以考代讲,大搞题海战术的备考模式,对学生来讲实在是一种悲哀。
3深化合力
培养尖子生,特别需要合力。需要班主任、科任教师密切配合,互相合作,协同作战;这种“合”的程度越深,越能产生奇异效果;深化这种合力,可以从三方面努力:
一是“理一”,即认识一致。尖子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任何一人或几个人难以完成,为完成好这项工程,有时需要更多无怨无悔的付出或需要更多心甘情愿的让步。要求所有教师要有全局意识,达到“小我”服从“大我”的境界,自觉主动当好主角或配角。
二是“情一”,即用情一致。对尖子生要把他们当做朋友,充分体现新型师生关系。要求教师不能高高在上,师道尊严,要共同营造亲密、和谐的感情氛围。
三是“力一”,即努力一致。对尖子生的培养,首先都必须尽心尽力;同时,用力要把握好一个“度”字,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该出手时不出手,而且做到收放自如,“踏雪无痕”,相互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