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捍卫人的权利与尊严:教育人学的时代内涵

2009-06-02

江苏教育 2009年10期
关键词:入学权利

王 啸

[摘要]入学在中国的诞生表明了人的问题是我国社会文化转型时期不可回避的精神关怀和重大主题。教育入学是人学理念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与运用:“人是目的”是教育人学的基本出发点,捍卫人的权利和尊严是教育人学的基本主旨,培养现代公民是教育人学的基本追求。教育人学揭示了教育的领域是自由的领域。

[关键词]入学;教育入学;人是目的;权利

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之一,就是中国人的权利与尊严意识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可以说,人的发现和确立,也就是人的解放,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基本主题。中国教育的发展正是在这一特定社会背景之中展开的。教育人学也正是在中华民族人之发现与解放、捍卫人之权利与尊严的历程中应运而生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改革开放之前,特别是十年“文革”,由于封建残余势力特别是皇权思想的根深蒂固,以及左的倾向的影响,“人的问题”不仅没有在中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关注,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成了禁区。这一时期的中国教育,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种种病态,其中,对人的权利和尊严的漠视是根本性的,教育学展现出一种“无人”状况。

改革开放从根本上逐渐扭转了并正在扭转着中国社会和中国教育的这种“目中无人”的状况。可以说,改革开放的历程就是一部回到人、解放人的艰难而伟大的历程。无论是改革开放初期的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研究还是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讨论,以及改革深化过程中所展开的人的现代化研究和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探讨,等等,尽管在关注的具体视角上有所不同,然而却都把关切的视线投向了人,聚焦在人的价值、尊严与权利等问题上。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从1978年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理论,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开始,人们已经意识到人是具有内在价值和人格尊严的自由个体,“作为主体的人”逐步浮出水面,从此开启了“人的发现”的旅程。其后关于自由主义、人文精神和现代性的种种讨论,就其实质而言,都是对“作为主体的人”的进一步思索。

在最近的十年中,我们又在“人的解放”的旅途中迈出了一大步。在1999年的宪法修改中,“依法治国”人宪,“法治”成为基本的治国方略。“依法治国”是对人治的彻底否定,是对民主、自由、人权等普世价值的确认,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在2004年的宪法修改中,“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终于被写入神圣的宪法;2007年,“尊重和保障人权”又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党章》。可以说,国人对权利和尊严的诉求日益明晰而坚定,现代公民的培养被提到了重要日程上来。

作为对上述探索的一种自觉总结和提升,入学在中国应运而生。它把人的权利与尊严作为首要的出发点,把人的自由与幸福作为基本内涵与诉求。正是在这一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对于每个社会,不是仅仅用它表面上的许诺和宣告以及它所取得的物质和技术成就来判断,而是主要用它给予人的意义和地位来判断,用它对于人的尊严和良心所赋予的价值来判断。

入学的诞生表明了人的问题是我国社会文化转型时期不可回避的精神关怀和重大主题。人们通过研究发现,当代中国入学在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历程中,面临着、承担着反奴化与反物化的双重任务。一方面,古老的中华文明是一种发达的群体文化。在这种文化中,只有群体。没有个人。诚然,它也讲个体的人,但所讲的是个体的心性修养,是个体在从属的群体中的名分。这里有“君臣父子”,却没有“人”,充其量也只有一般的“人格”。原因何在?这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农业自然经济为基础的血缘宗法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生产和交往——的广度和深度都很有限,个人缺少独立性。漫长的封建社会及其巨大的历史惯性造就了一代又一代处于依附地位的“人”。就此而论,反对封建主义,依然是我们这个民族历时百年而未竟的历史使命。如何破除人治与皇权思想的影响,可能是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最大障碍,也是“五四”以来一直没有完成的启蒙主题。当代中国人学自觉地担负起了破除奴性的崇高使命——只有培养出独立健全的公民个体,才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

另一方面,中国的现代化又是在世界的大文化背景之中展开的。作为世界一员,它不可能不受到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当古老的中华大地走向工业文明的时候,它必须接受一个相伴而生的沉重事实:我们不得不经历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曾经经历过的、并且仍在经历着的工业文明、理性文化模式的困境——人的物化。应当说,在20世纪,人的理性和创造性的文化模式依旧通过社会生产率的提高、科学技术的进步等来展示自己的本质力量,但它同时也陷入了深层的文化困境和文化冲突,并由此带来了严重的人性危机。日益加深的人的物化的生存困境、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的破坏等,开始展示出工业文明的理性文化精神的局限性和内在缺陷。而上述种种,事实上正在中华大地上飞快蔓延,并有愈演愈烈之势。如何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尽量减少人的物化程度,如何使人性不断得到涵咏和提升,这是中国当代入学面临的另一个严肃主题。

以上所展示的就是中国人在现代化历程中所面临的双重困境:既要完成反封建、反专制的任务——只有破除了奴化,才有现代化可言;同时还要在大力发展的同时尽量防止过分的“物化”——现代化毕竟不等于物化。由此,就注定了中国当代人学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作为一种人文诉求,它要同时完成对历史叙事和科学叙事的“双重反抗”。也就是说,“一方面它应成为工业文明所要求的理性的和创造性文化模式的催生剂,另一方面又要努力成为现代理性文化的局限性和弊端的解毒剂”。

作为时代的产物,教育入学是上述自觉形态的入学理念在当代中国教育中的具体体现与运用。它意味着,在吸收当代入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这个以人为目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题的教育,能够为中华民族的人之解放作出什么。为此,就需要我们明确教育入学的时代内涵。

首先,“人是目的”是教育入学的基本出发点。

“人是目的”——“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申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这一由启蒙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康德提出的理念,已成为现代人类文明的重要基石。“人是目的”告诉我们:把一个人仅仅作为一个手段来对待,就是把他作为缺少一切内在价值的人来对待,如果他还有什么价值,那也只是外在的或工具性的;永远把他当作一种目的来对待,就是永远把他作为具有自我内在价值的人来对待,而不管他可能碰巧具有的任何外在价值。因而,“人是目的”意味着,人永远应当是权利的主体,应当是目的,决不是手段,决不是经济中的、政治中的、传播媒介中的以及工业集团中的商业化和工业化对象。这就要求在现代社会体系或社会制度的设计中,我们必须把人仅仅作为目的而决不作为手段来对待,否则,人就只能作为工具而存在,不具备任何尊严

猜你喜欢

入学权利
入学通知书
股东权利知多少(二)
股东权利知多少(一)
五行真经
入学面试
新高一入学模拟训练
入学第一天
权利套装
填入学时间
爱一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