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诗心”的教育
2009-06-02李希贵
李希贵
当中国的校长,是很不容易的,常常会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之中无措手足,无所适从。有的抓住了“现实”,却丢弃了“理想”,自然会招致“应试教育”一类的非议,气虽壮却理不直;有的守住了“理想”,却忽视了“现实”,结果是“阳春之曲,和者盖寡”,你就是说得天花乱坠,但大家就是不买账。难道“理想”和“现实”之间真的就是这样非此即彼、水火不容吗?陈耀方校长以自己的教育实践作出了有说服力的回答:二者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是应当也是完全能够融为一体的。
多年来,陈校长一直执着于“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寻求教育的本真”。何谓“教育的本真”?“教育的本真”也就是教育的“本质”,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一个字:人。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说,就是培养人,培养真正的人,培养能够幸福地度过自己一生的人:用陈校长十分质朴的话说,就是“能让孩子们愉快地学习。能让教师们幸福地工作。”“每天能看到孩子荡漾的笑容,以及教师们盎然的青春。”在这样的“教育理想”的辐射之下,他所管理的学校大量的工作自然就有了“灵魂”,有了“人气”——
“……在带领大家改造校舍,突破建筑面积严重不足这一瓶颈的过程中,我看到,创造的最大利润就是将众人的眼光、才思、人力、物力凝聚一起,酿造出积极向上的团队精神。”
“经过一周的训练,食堂的用餐面貌大有好转,环境安静了,浪费的,争抢的,说话的,明显减少。学生们自己也说:‘现在在食堂吃饭舒服多了!文明的用餐秩序,又反过来激励同学们维护这一秩序,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
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即素质教育。所以,素质教育就是有“人气”的教育,就是“目中有人”,而不是“目中无人”、“见物不见人”或“视人为物”的教育。
我们常说教育是艺术。教育之成其为艺术,不在形式,而在内质,而内质主要是由教育人的教育理想、人生境界、教育情怀,也就是“诗心”决定的。有了“诗心”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是教育机会,点点滴滴都能点化为教育诗,“读读、说说、背背”是教育,是诗,“一块牛排”是教育,是诗,让学生“学会吃饭”、“学会睡觉”……都是教育,都是诗;你就会进入一种随心所欲的化境,就像陈校长在他的文章开头所描绘的那样:“……东风起了,船儿顺着风,绕着竹竿转到了西面……在水一方,主人张罗着船儿,船也日日夜夜承载着主人全年的期盼。”反之,如果你没有或推动了一颗教育的“诗心”,即使本着这“教育”那“模式”,依样画葫芦,画得再像,也成不了艺术,成不了教育诗。而陈耀方校长的可贵,首先在于他有这样一颗“诗心”——“心定若磐,万变不离宗,保持着对办学理想的热烈追求”。有了这样的“诗心”,“力戒浮躁”“躬身践行”,是会成为教育艺术家的。
另外,陈校长有许多观点也都称得上是真知灼见,足以发人深省,让人引以为鉴——
“一所学校有一所学校特定的现实,不可能拥有其他学校所有的美丽。”而我们看到的现状是,一些学校盲目追风,邯郸学步,导致的结果是把自己的“美丽”也丢掉了。他们忘记了一个基本的道理:“兰叶春蒇蕤,桂华秋皎洁。”你的存在价值是由你的“个性”——自身独有的“美丽”决定的。
“优秀校长的‘优秀就是来自于他内心不断自我否定中的自我更新。”人只要肯“自学反省”、“自我更新”,“皆可以为尧舜”,皆可以成为教育家,反之,即使风云一时,也会失去活力,成为过眼云烟。在几十年的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这样的教育改革者并不少见……
陈校长的这些话都是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悟出的,所以不但具有理性的光辉,而且具有硬性的魅力,自然让人十分信服,且印象深刻。
(作者系国家督学、北京十一学校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