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世纪意大利交响音乐盛衰考略

2009-06-02李兴梧

音乐探索 2009年4期
关键词:风格

李兴梧

摘要:18世纪上叶与下叶,是意大利交响音乐兴盛与衰落极度反差的两个阶段。上叶,其交响音乐创作十分兴盛,涌现出大量作品,是当时欧洲交响音乐发展的主导;下叶,其交响音乐创作迅速衰落,其在欧洲交响乐坛的主导地位随之由德-奥取代。本文拟通过对18世纪意大利交响音乐创作兴盛与衰落历史进程的探讨,以揭示其对后世古典交响音乐发展的巨大影响。

关键词:交响音乐;巴罗克音乐 ;协唱(奏)风格 ;意大利音乐

中图分类号:J6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172(2009)04-0067-03

交响音乐是近代欧洲艺术音乐领域常见的大型管弦乐类别,主要包括:交响曲、协奏曲、序曲、交响诗、交响组曲等。通常,人们在谈及交响音乐时,会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集中于18世纪下叶至19世纪德国和奥地利音乐领域,集中于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音乐家的卓越成就,而很少去关注意大利的交响音乐发展状况。的确,交响音乐的辉煌时期是1750-1900年间的“古典-浪漫音乐时期”,其间,德-奥音乐家对此所做出的贡献最为显著,令人称道。不过,在德-奥交响音乐的辉煌之前,巴罗克交响音乐的状况如何?意大利对初期的交响音乐发展有哪些突出的贡献?笔者以为,这些也同样值得关注。

在交响音乐诸体裁中,协奏曲、交响曲相对出现较早,二者均诞生于巴罗克音乐时期的意大利,并在18世纪上叶的意大利获得快速发展。然而,18世纪下叶,意大利交响音乐创作因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日趋衰落。本文拟对18世纪意大利交响音乐由兴盛至衰落的进程展开分析,力图揭示其对古典交响音乐发展所起的作用及影响。

一、18世纪上叶,意大利交响音乐创作之“盛”期

在17世纪以前的千余年中,意大利音乐和欧洲其他地区的音乐一样,呈现出以宗教音乐为中心的基本格局。在这段时期中,因教会尤其重视声乐而严厉排斥器乐,故声乐在教会领域中获得专业化地快速发展,而器乐则只能在世俗领域中自生自灭地存在,由此造成该时期器乐的地位和技艺水平远在声乐之下。器乐创作不被关注的状况直到1600年前后才得到明显改变。17-18世纪的巴罗克音乐时期,器乐获得快速发展,交响音乐也随之出现。

最早交响音乐是诞生于17世纪下叶意大利的协奏曲,为了使之与后世的古典协奏曲相区别,一般将其称之为巴罗克协奏曲。协奏曲(concerto)一词可能出自拉丁文concertare,原为“竞争”、“辩论”、“与人协作”之意。{1}作为音乐名词,协奏曲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下叶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教堂)乐派的创作中。出版于 1587年威尼斯的声乐曲集《Concerti di Andrea,et di Gio·Gabrieli》(《安德雷阿和乔瓦尼·加布里埃利的协唱曲》)即以Concerti作为该曲集的命名。这部声乐出版物所收集的是16世纪下叶威尼斯乐派代表人物A·加布里埃利(Andrea Gabrieli,约1510-1586,意)和G·加布里埃利(Giovanni Gabrieli,约1554-1612,意)叔侄所创作的、一种声乐与器乐相结合的新型作品。这种新型声乐体裁在巴罗克音乐时期非常流行,“整个17世纪上叶,concerto所指几乎都是由器乐伴奏的大型声乐作品”。{2}17世纪下叶,一种摒弃声乐的纯器乐协奏曲作品出现于意大利,作曲家斯特拉德拉(A·stradella,1639-1682,意)于1680年创作的《多乐章交响曲》被认为是欧洲的第一部协奏曲。{3}器乐协奏曲是在声乐协唱曲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发展形成的。

巴罗克协奏曲是18世纪上叶欧洲各种音乐类型中规模较大,创作规范性较强的交响音乐体裁,可分为交响协奏曲、大协奏曲和独奏协奏曲3种类型。其中最主要和最有特点的是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和独奏协奏曲(solo concerto)两种。大协奏曲在18世纪中叶以后的创作中逐步消失,独奏协奏曲一直沿用至今。意大利作曲家阿尔比诺尼(T·Albinoni,1671-1751)被认为是独奏协奏曲体裁的创始人,“是最早为独奏小提琴写协奏曲的作曲家之一”,{4}是“第一位双簧管协奏曲并在协奏曲中采用三乐章(Op.2)的意大利作曲家”。{5}巴罗克独奏协奏曲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许多关于乐章结构、乐器组合、作曲手法等方面的理论和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在18世纪下叶德-奥作曲家的协奏曲创作实践中继续发展,并最终在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手中完善成型为“古典协奏曲”。

1700-1750年间,是巴罗克协奏曲发展的主要阶段。在此期间,协奏曲创作繁荣兴盛,作品数量惊人:维瓦尔第(A·Vivaidi,1678-1741)一生中作有约450部协奏曲,是迄今为止协奏曲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位;塔尔蒂尼(G·Tartini,1692-1770,意)作有135首以上的协奏曲;阿尔比诺尼作有59部协奏曲;A·科雷利(A·Corelli,1653-1713,意)作有12首大协奏曲;托雷利(G·Torelli,1658-1709,意)、A·斯卡拉蒂(A·Scarlatti,1660-1725,意)、D·斯卡拉蒂(D·Scarlatti,1685-1757,意;A·斯卡拉蒂之子)各作有12首以上的多种类型协奏曲。巴罗克协奏曲在18世纪上叶的意大利音乐领域大量涌现,标志着声乐协唱曲创作时代的结束,器乐协奏曲创作时代的开始。同时,也标志着一种新型的大型器乐类型——交响音乐在欧洲音乐领域中出现。

巴罗克时期产生的另一种交响音乐体裁,是继协奏曲之后出现的巴罗克交响曲。“交响曲”(sinfonia,symphony)一词通常被认为源于希腊文的“syn”(“聚在一起”之意)和“phone”(“发出声音”之意)。sinfonia一词最早于16世纪作为音乐术语出现,指某些由乐队伴奏的大型声乐作品,如:G·加布里埃利创作的宗教声乐作品《神圣交响曲》(Sacrae symphoniae, 1597);或指各种舞台演出过程中的一些器乐间插片段。17世纪该词使用更为广泛,除保留16世纪的音乐含义外,也可以指“三重奏鸣曲”一类的独立的小型器乐合奏,如:意大利作曲家S·罗西(S·Rossi,约1570-1630)为3至5件乐器创作的三重奏鸣曲,其名为《交响曲和加亚尔德舞曲》(Sinfonie e gagliarde,1607);还可以指在歌剧、清唱剧、康塔塔等体裁中的器乐前奏曲或间奏曲。18世纪上叶,sinfonia一词不再是泛指词,而成为管弦乐合奏形式的专用词,尤其指那不勒斯歌剧序曲。18世纪30年代,意大利作曲家萨马蒂尼(G·B·Sammartini,约1698-1775)根据那不勒斯歌剧序曲“快-慢-快”3个乐段形式,创作出由“快”-“慢”-“快”3个独立乐章构成的管弦乐套曲——《第一交响曲》,这部作品通常被视为现代交响曲(modern symphony)的开篇之作。18世纪中叶以后,这种三乐章结构的交响曲,先后由德-奥前古典乐派(曼海姆乐派、柏林乐派、早期维也纳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发展,成为由“快”-“慢”-“快”-“快”4个乐章组成的结构严谨、形式完备的古典交响曲。

奏鸣曲式(sonata form)是古典音乐的最具特征性的曲式,它萌生于18世纪上叶意大利的交响音乐创作。“阿尔比诺尼的D大调交响曲第三乐章中第一次出现了初具规模的奏鸣曲曲式”,{6}该曲式在18世纪下叶德-奥“前古典乐派”(即:柏林乐派、曼海姆乐派、早期维也纳乐派)的音乐中获得进一步发展,最终在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创作中定型。笔者认为,交响音乐的显著特征是对比性,其意义在于促使各音乐要素形成多个既相互对比又合二为一的表现层面,如:大调-小调、快-慢、强-弱、管乐-弦乐、独奏-合奏、开放-收束、主调体-复调体、主功能-属功能……艺术地构造出一系列对立统一的音乐运动方式,构造出纯器乐艺术的“戏剧性”审美特质。奏鸣曲式正是构造这种对比性或戏剧性审美特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巴罗克时期是交响音乐的开创时期,巴罗克协奏曲和巴罗克交响曲是当时交响音乐的主要体裁。18世纪上叶,是欧洲交响音乐发展的初期,是意大利交响音乐发展的盛期。该时期交响音乐创作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意大利,最有代表性的作曲家多为意大利人。

二、18世纪下叶,意大利音乐交响音乐创作之“衰”期

18世纪50年代以后,欧洲音乐格局悄然地发生着变化。德-奥音乐地位随着前古典乐派的崛起而迅速提升,法国音乐地位也在“洛可可”(rococo)音乐创新中持续走强。英国音乐在普塞尔(Pucell,1659-1695)去世后则显露出日益加剧地消沉。与此同时,意大利音乐创作状况也在悄然发生着转变。随着维瓦尔第、阿尔比诺尼、塔尔蒂尼、萨马蒂尼等人的相继去世,意大利交响音乐创作亦日渐衰落,其在18世纪上叶音乐的全方位发展态势,逐步演化为18世纪下叶以歌剧创作为中心的基本格局,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初。

萨马蒂尼可谓是最后一位18世纪意大利交响音乐大师,其交响音乐创作亦为18世纪中叶意大利交响音乐创作的代表,他的创作体裁十分广泛,作有歌剧、交响曲、协奏曲、序曲、室内乐、弥撒曲、经文歌等大量作品,包括宗教音乐和世俗音乐两个方面。一生中所作作品的数量惊人,“据说所作的作品有2000首之多”,{7}仅交响曲就有“70余部”{8},“是当时意大利最重要的交响乐作曲家”。{9}

萨马蒂尼是交响曲体裁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借鉴意大利歌剧序曲“快-慢-快”3乐段形式,于1734年创作出由“快”-“慢”-“快”3个乐章构成的独立管弦乐套曲,成为“现代交响曲”诞生的标志。1775年,萨马蒂尼在意大利米兰逝世,他的逝世,几乎宣告意大利交响音乐创作时代的结束。从此,欧洲交响音乐创作的中心,逐渐从意大利转移到德国和奥地利。

当意大利交响音乐创作逐渐沉寂之时,意大利的歌剧创作却异常红火,尤其是那种以程式化的、以炫技演唱为中心的意大利正歌剧(即那不勒斯歌剧),不仅成为那个时代的意大利歌剧观众趋之若鹜的舞台艺术,而且成为当时整个欧洲歌剧创作所效法的典范。即使是18世纪中叶“格鲁格的歌剧改革”,也几乎未对其在欧洲主流歌剧创作中的地位有所撼动。约从1750年之后的100多年中,意大利逐步发展成为欧洲的“歌剧王国”。在步入“歌剧王国”的历史进程中,意大利交响音乐创作却与之背离,一步步地坠入衰微的深谷。

意大利的交响曲创作从此衰落。欧洲交响音乐创作的中心,由意大利转向德国和奥地利,并在德-奥前古典主义音乐创作实践中得到充分的发展。巴罗克时期意大利音乐家创立的协唱(奏)风格、奏鸣曲式雏形、“快”-“慢”-“快”三乐章器乐套曲结构、协奏曲和交响曲音乐形式,经18世纪下叶德-奥前古典乐派音乐家的不断变革,最终在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古典乐派音乐大师们的创作实践中走向成熟:三乐章演变成为四乐章,自由式套曲成为规范的奏鸣交响套曲,无定编乐队成为编制严格的标准管弦乐队,复调音乐成为主调音乐。

浪漫主义音乐时期,交响音乐继续长足地发展。德国作曲家韦伯(C·M·von Weber,1786 – 1826)、门德尔松(L·F·Mendelssohn,1809-1847)等在歌剧序曲、戏剧前奏曲的基础上,发展出独立的序曲形式——音乐会序曲(concert overture);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F·Liszt,1811-1886)继而创立了单乐章标题交响音乐体裁——交响诗……交响音乐在巴罗克音乐时期开花,在古典-浪漫音乐时期结果。

从18世纪下叶至20世纪上叶的150多年中,意大利音乐创作几乎全部集中于歌剧领域,其交响音乐原有的鳌头地位被德奥音乐家所取代。意大利从昔日的音乐大国演变为之后的歌剧王国,古典-浪漫主义音乐以器乐为主的创作风气几乎没有对意大利以歌剧创作为中心的局面造成什么影响。直到20世纪20年代前后,意大利交响音乐创作才在莱斯皮基(O·Respighi,1879-1936,意)的《罗马的喷泉》(Fontane di Roma)、《罗马的松树》(Pini di Roma)、《罗马的节日》(Feste Romane)(即所谓的“三罗马交响诗”)创作中吐露出一丝东山再起的曙光。

三、余论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18世纪意大利交响音乐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即由18世纪上叶音乐艺术全面辉煌,到18世纪下叶歌剧艺术一枝独秀的发展过程。18世纪上叶,处在全盛期中的意大利交响音乐创作,对后世交响音乐发展做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的贡献:

(一)交响音乐的乐章结构规范

巴罗克协奏曲的“快”-“慢”-“快”三乐章结构,为古典协奏曲“快”-“慢”-“快”三乐章的结构规范的基础;巴罗克交响曲最早的“快”-“慢”-“快”三乐章的结构,先后经过前古典乐派和维也纳古典乐派的发展,最后演变成 “快”-“慢”-“快”-“快”四乐章的古典交响曲结构规范。巴罗克音乐时期的协奏曲和交响曲的乐章惯例,为古典音乐时期的协奏曲交响曲乐章规范奠定了基础。

(二)交响音乐的对比性创作规范

从16世纪下叶威尼斯乐派萌发的一种特殊的音乐风格——“协(唱)奏风格”,经过17-18世纪以意大利音乐家为主的创作实践中,逐步发展成为巴罗克音乐的重要风格。“协(唱)奏风格”最有价值之处,在于将对比性审美思维引入音乐创作中,如:独唱(奏)与合唱(奏)、男声与女声、人声与乐器、强与弱、快与慢、大调与小调、弦乐与管乐、复调型与主调型等等。“协(唱)奏风格”所蕴涵的自由性对比因素,所形成的某种戏剧性的音乐审美特征,成为18世纪下叶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的严格性对比原则的基础。

(三)协奏曲体裁

意大利作曲家阿尔比诺尼于18世纪初创立的独奏协奏曲,是一种独奏乐器与乐队相互“竞奏”的交响音乐体裁。这种体裁经过约3/4个世纪的发展,最终在莫扎特18世纪80年代的创作实践中定型为古典协奏曲体裁。

(四)奏鸣曲式规范

意大利作曲家阿尔比诺尼于18世纪初草创的奏鸣曲式,在18世纪下叶的德-奥古典音乐创作中定型。这一种强调对比性特征的、具有严格规范的曲式,在吸收和借鉴“协(唱)奏”对比风格的基础上逐步演变而成。应当说,古典奏鸣曲式是一种从非严格曲式到严格曲式的升级换代,它最终成为古典音乐核心体裁(交响曲、协奏曲、奏鸣曲、室内乐)的曲式结构规范。

18世纪上叶是交响音乐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其所取得的许多成就成为其后古典音乐一系列创作规范的基础。毋庸置疑,没有巴罗克音乐时期意大利音乐家对交响音乐的奠基,就没有其后古典音乐时期德-奥交响音乐的辉煌。

责任编辑:郭爽

注释:

{1}引自《The New Grove Music and Musicians》2nd Edition.“Concerto”

{2}同1。

{3}引自《外国音乐辞典》“协奏曲”条。

{4}引自《外国音乐辞典》“阿尔比诺尼”条。

{5}引自《牛津简明音乐辞典》(第四版)“阿尔比诺尼”条。

{6}引自《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交响曲”条。

{7}引自《牛津简明音乐辞典》(第四版)“GoBoSammartini”条;

{8}引自同7。

{9}引自《外国音乐辞典》“GoBoSammartini”条。

参考文献:

[1] The New Grove Music and Musicians(2nd Edition). Edited by Stanley Sadie and John Tyrrel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2001.

[2]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3] 牛津简明音乐辞典(第四版中译本)[S].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2.

[4] 外国音乐辞典[S].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

[5]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K].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9

[6]钱仁康.欧洲音乐简史[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7] 格劳特.西方音乐史[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Ups and Downs of Symphony in Italy in 18th Century

Li Xingwu

Abstract:

Symphony in Italy rose in the first half period of 18th century, however, fell in the later period of 18th century. This essay represents the proceedings of the ups and downs of symphony in Italy at that time as well as reveals the great influence of it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lassical symphony in later ages.

Key words:

symphony; Baroque music; the style of concerto; Italian music

猜你喜欢

风格
装饰中的禅意风格
浅析极简主义设计对海报设计的影响
浅析企业网站的吸引力
论陆游词的“太白之风”
非“舞”之舞
浅谈日本浮世绘设计艺术风格
电影视听艺术中的影像色彩表达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