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驻华渐成各国外交官“肥差”

2009-06-02

环球时报 2009-06-02
关键词:中国通驻华大使福克斯

本报驻英国、巴基斯坦、日本、加拿大特约记者 卫思敏 周戎 孙秀萍 陶短房 本报记者 段聪聪 谢戎彬

在刚过去的5月,提名会中文的“中国通”当驻华大使成了美英加等西方大国的一种“时尚”。算上俄罗斯、日本等在传统上派“中国通”、“中国学派”来中国的国家,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表明了各国对向中国派外交使节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中国快速的变化和与中国交往增多的需求,让各国增派更多的外交官来中国,这让北京、上海、广州、重庆等中国城市在有关“世界上最适合外交官工作的城市”排名中都有不错的名次。《环球时报》记者从我外交部礼宾司相关负责人士那里了解到,建国60周年,新中国正迎来各国外交人员常驻中国人数最多的一个时期,各国驻华外交官、行政技术人员和外交人员家属加在一起有8000多人。尽管在中国常驻的“硬件”并不能说十全十美,但更多的外交官还是愿意来中国,并期待着从这段常驻经历中有所收获。

“中国通”大使多了起来

对于美国总统奥巴马5月16日提名“中国通”、犹他州州长亨茨曼为新任驻华大使,曾有中国学者这样评价说,作为非常有前途的政治家,亨茨曼甘愿放弃一段独立的政治生涯,可见驻华大使这个职位的吸引力有多大。而就在亨茨曼被提名前一天,在另一个西方大国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5月15日任命塞巴斯蒂安·伍德为新任驻华大使,伍德将在2010年接替即将退休的现任驻华大使欧威廉。欧威廉和伍德都称得上是英国的“中国通”,作为职业外交官,中国也是他们最熟悉和最想来的国家。欧威廉大使已在中国工作3年多,年轻时学过古汉语,并有过多次在中国工作的经历。伍德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学汉语,还在香港工作过。伍德深受英国政府的器重,先后被委任为英国驻美使馆政务参赞和外交部亚太司司长。据了解,自1972年3月13日中英外交关系升格为大使级后,从第一位驻华大使艾惕思到现在的欧威廉,中国已“接待”了10任英国驻华大使。从历任大使的履历上不难发现:很多人都曾学过中文或了解亚洲文化,卸任回国后往往还继续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

5月28日,加拿大也任命了一位“中国通”为新任驻华大使。据加拿大政府网站所披露的资料,新被任命的马大维(David Mulroney)正以副外长的身份担任加拿大联邦“阿富汗工作团队”负责人,他上世纪80年代曾在加驻上海总领事馆工作过,通晓汉语。被称为“谨言慎行”的马大维迄今未对这一任命作正式表态,而加总理哈珀对其的评价是,马大维具有卓越而丰富的外交专业知识、坚定的立场和足够的领导才能,是在中国这一“对加拿大而言关系重大的大国”代表加拿大联邦政府利益的最佳人选。加拿大一度对派往亚洲地区的外交人员不够重视。今年4月,一位加前外交官曾批评说,加驻华外交官的中文不行,影响资料分析和沟通,大量雇本地人又“不利于保密”。任命马大维的消息让一些通晓东亚事务的加拿大外交官感到鼓舞,他们觉得今后“出头”的机会会更多一些。

中国变化让很多外交官着迷

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高级政策顾问约翰·福克斯2003年到2008年期间曾在英国驻华使馆工作。福克斯对中国的很多社会侧面都有很深的了解。当记者初次和他通电话时,已经“变身”学者的福克斯马上用流利的中文说:“啊,《环球时报》,我看过。”福克斯告诉记者,对一些英国外交官来说,美国可能还是首选,因为英美间的政治关系太密切,有大量重要的工作要做,更富有挑战性。还有一些人很愿意被派往英联邦国家,觉得在语言、文化等方面有共通性,会相对轻松。对于那些不会中文,对中国文化陌生的英国外交官来说,中国更新鲜一些,也是他们最感兴趣的地方之一。

对于要出国常驻的外交官来说,自然环境、社会安全和交通等情况都是会考虑的问题。同被派往伊拉克等中东动荡地区相比,欧美外交官还是会选择欧洲和东亚、东南亚国家。除了有语言上的一些顾虑外,有些外交官也会对常驻中国挑些“不足”。福克斯说,外交官也是普通人,都希望能在一个便捷、安全的环境下工作。英国驻华使馆地处北京繁华地带,“一点与世隔绝的感觉都没有”。刚来北京时,他也不适应寒冷的天气,当出门冒着哈气,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巨大人流,他才意识到自己身处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家。俄罗斯外交官谢尔盖喜欢北京的古老街巷和传统美食,但他坦言,北京的空气质量曾是驻华外交圈诟病的对象,“比起莫斯科总是纯净的蓝天来,北京的天空还是显得灰暗多了”。

去年11月,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和两家全球性咨询公司搞了一项有关“世界上最适合外交官工作的城市”的评选。结果北京列第7位,上海第18位,广州第30位,重庆第57位。排在前5位的都是美欧大城市,分别为华盛顿、纽约、布鲁塞尔、巴黎和伦敦,莫斯科只列第39位。对美国首都华盛顿的评语是“世界外交和政治活动中心,从白宫到国会山都能呼吸到政治的空气”。纽约和布鲁塞尔则分别沾了身为联合国总部和欧盟总部的光。在亚洲国家中,只有日本东京排名超过北京,列第6位。此外,曼谷排第13位,新加坡第16位,首尔第19位,马尼拉第26位,新德里第35位,孟买第52位。

北京、上海等几个中国城市排名不错,离不开中国这些年的变化。在采访中,很多外交官和《环球时报》记者都谈到了这一点。福克斯说:“回到欧洲,最让自己难忘的是北京的变化。记得我和同事每周都会去海淀区的一个餐馆吃饭,但有一次隔了两天再去,餐馆却不见了,原来是餐馆在城市改建的范围内,那里将成为更宽的道路。一夜之间一个餐馆就不见了,真的很难想象。”福克斯说,虽然在北京待了5年,但意犹未尽,如果有机会,他还愿意回中国待上几年。

对于美国外交官来说,选择来中国还与美国不断加强对中国的重视有关。美国国务院2006年决定增加15名驻华外交官,这个人数是派驻发展中国家中增加人数最多的,比增派印度的多了3人。美国国务院前外交事务局长皮尔逊认为,这是因为美国在重新部署外交官时以国家人口多少作为主要考量。

对日本来说,驻华大使位置的重要性仅次于驻美大使。日本外务省有不少精通中文的外交官希望能到中国常驻,他们被日本媒体称为“中国学派”。为避免出现贪污腐败等现象,通常来说,日本要求驻外人员在一个职位上工作不超过3年。记者认识的一位日本外交官朋友曾在北京工作3年后被调回,他非常想能再到中国常驻或从事有关对华工作,但让他遗憾的是一直未能如愿。现任日本驻华大使宫本雄二也是一位“中国通”,从2006年4月10日到京,他的任期也满3年了。对此,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日本外事专家称,这在日本算是“特例”。

俄罗斯现任驻华大使拉佐夫来中国履新前是俄副外长,会汉语。其前任罗高寿大使更是一位“中国通”,上任前也是副外长。罗高寿先后在中国度过了27年半,他曾表示“我的朋友遍中国,我是怀着伤感离去的”。英国大使欧威廉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显得有些依依不舍,他坦言自己在北京过得很愉快,还特别喜欢中国菜。改革开放30年及北京奥运会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刻。欧威廉说,明年广州要举办亚运会,虽然到时他已卸任,但他仍希望以普通观众的身份回来看亚运会。

常驻中国的经历让人受益

在中国的邻国中,外交官把能到中国常驻当成很荣幸的事情。在巴基斯坦外交界,可以说历任驻华大使都把这个位置看得最重要。因为最近25年来,所有巴基斯坦驻华大使在卸任后均谋得外交部的显赫位置。1997年的驻华大使伊拉姆·哈克卸任后曾先后就任巴基斯坦穆沙拉夫政府的外交国务部长和看守政府外长;1989年的驻华大使扎基成了前执政党穆斯林联盟(领袖派)的高级副主席,也曾担任过巴外交部秘书长;自1999年至今,哈克、霍哈尔、里亚兹和巴希尔等4位驻华大使在卸任后又立即履新,担任外交部内最重要的职务——外交国务秘书(巴文官系统的最高级别职务)。因此,人们说“驻华大使是外交秘书的首选”。根据巴基斯坦的外交重点,驻华大使与驻美大使地位等同,享有特殊的政治待遇,级别也高于驻俄、驻法等国大使。

巴基斯坦现任驻华大使马苏德·汗告诉记者:“我放弃了到联合国总部常驻的机会,决定到中国来,因为中国是巴基斯坦外交官有所成就的摇篮。”现任巴驻阿富汗大使萨迪克3年前曾任巴驻华使馆政务参赞,他的晋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在驻华期间的突出外交功绩。而这样的例子,在曾经常驻中国的巴基斯坦外交官中还有不少。巴基斯坦还有位前大使,夫妇俩婚后一直没有孩子,后来在中国医生的治疗下,顺利地生了一个漂亮女孩,他们还特意给孩子起名为“毛毛”。

在华常驻的经历让不少驻华外交官回国后受益不少。1998年至2001年担任日本驻华大使的谷野作太郎今年已73岁,现任日中友好会馆副会长、早稻田大学客座教授,并在东芝公司任要职。让他至今难忘的是,中国人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他说,和中国人交谈时,经常从他们那听到“问题不大”这种带有鼓励的话语。

曾在北京工作过5年的俄罗斯外交官谢尔盖说:“在中国常驻,先不说别的,在工作上很容易出成绩。你写的调研材料、发回去的简报,会受到更多的重视,也许还能送到总统的案头呢。”英国的福克斯说,常驻中国期间,他到北京大学学会了中文,虽然中文学起来有些难,但对一个外交官来说,可能会终生受益。在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这家欧洲著名的智库,他现在研究的就是中欧关系,能用上中文使他更有优势。

曾在吉布提等非洲国家常驻的张守淳有不少非洲外交官朋友,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吉布提、苏丹等非洲国家的绝大多数外交官都非常愿意被派到中国,一是工资高于国内,二是生活条件好,特别是中国不像非洲那么热。因此,很多外交官会把全家人都带到北京。对于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外交官来说,北京等大城市都有穆斯林餐厅、卖穆斯林商品的商店以及宗教场所,让他们感到很方便。▲

猜你喜欢

中国通驻华大使福克斯
尼泊尔新任驻华大使潘德
特朗普与福克斯分道扬镳?
“滑冰”
和驻华大使聊天
扎克伯格:因为爱而成为“中国通”
传教士福开森:影响历史走向的“中国通”
日本或再次起用“中国通”当驻华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