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第五季

2009-06-02

文化月刊·遗产 2009年5期
关键词:摄影者物象美的

吴 戈

如果不是缘起摄影集《七彩云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7月),我与生活、工作在同一个城市的影集作者孙大虹大概无由相遇,也不会一见如故、倾心而谈。因为,我们的生命轨道滑行在完全不同的领域里:他是一名政府官员,又是一级警监头衔的高级警官,任云南省人民政府防范办公室主任兼云南省公安厅副厅长;而我,是一介书生,一个艺术教育者与艺术研究者。

但是,人生难料,两股道上跑的车,居然因为对云南画山绣水的热爱与对人生诗意的追求不期而遇,停靠在《七彩云南》小憩小叙。

一.“风雅”的民主意义

从明星出书开始,到名人出书,再到官员出书,是一个争论不已的话题,甚至有人认为是这些作者是在附庸风雅。但是,在我看来,如果把那些请人捉刀的、抄袭复述的伪劣出版物排除在外,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社会公议、历史书写、价值讨论和个人表达的所谓“附庸风雅”,恰恰标志了知识传播、智慧分享、文明建设和情感表达的社会民主化进程。附庸风雅的语义本身,隐藏着的是少数人对文化生产与精神活动专利专权的意义,是封建时代统治阶级对精神生产全面占有、委托少数人经营专利、专权和专制文化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语词,剥夺的是大多数人文化生产与精神活动的权利。士大夫、读书人们摇头晃脑可以,大多数人“风雅”一下就不行,就要免开尊口、不得染指、无需“附庸”了。殊不知,“风”来自民间,而且是“雅”的前辈乃至来源。更为重要的是:“兴、观、群、怨”的生活关注与社会体察,也还得落脚在民间。

社会公众“附庸风雅”的写书,是关注历史、注重民族生命历程、以个体生命体验来填充族群记忆的值得珍视的努力。孙大虹的书写,翻卷在这一文化民主的社会进程大潮里,这是我首先看重的意义。

二.“技术”的人文价值

想要对孙大虹的《七彩云南》写点什么,首先是出于对发展中的中国当下这样历史进程与文化背景的判断,然后是对孙大虹的摄影集当中所表达的个人精神影像和情感内容的解读。

迄今为止,孙大虹的生活可以概括为三种身份:质朴的劳动者、敬业的警官和勤勉的学习者。早年的知青历练和工人生活的经历培养了他的民众情怀,敬业警官的生涯锻炼了他的严谨作风,而勤勉的学习者态度和努力,让他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显示了自强不息的坚韧与强悍,不断挑战险峰,赢得风光无限。在他的摄影集里,是可以读出这些内容的。

那是一种生活经验的积累,更是一份人生境界的追求。

孙大虹没有用文字这种在人类文明漫长时期中记录和传承的重要技术手段来盘点他的生活积累和内心追求;而是用图像——我们这个读图时代的重要方式来记录他的感悟与定格他的憧憬。这大约与他从小学习绘画,青少年时代又迷醉黑管、手风琴演奏的艺术素养有关系。加之参加工作就在公安侦查部门,现场拍摄成为工作习惯,摄影纪实、记事变成日志方式。孙大虹此前出版过《亚太之桥》《为了一片净土》《禁毒风云录》《让思索跨越海洋》《金盾之光》《跨越世纪的辉煌》《走进红枫叶的国度》《聚焦皇家骑警》等画册、摄影文集和著作,其实都是这种良好“习惯”的产物。孙大虹是个有心人,经历过的重要工作,总伴随着文图并茂的总结,常常是事了书出。单就这一点,我就要向他表示十分的敬意。

现代生活中,人对物质、对技术的过分依赖导致了人类自身的能力弱化,这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在人们因此不断对“技术”提出质疑的时候,孙大虹一路走来留下的画册、图籍却给我们提供了相反的例证:对技术的依赖其实可以丰富人生、增强能力、提高工作效能。技术手段使忙碌的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场景物象被保留了下来,保留下来的场景物象又定格、固化了拍摄者当时内心瞬间的灵光一闪、情思一颤和慧根一现。过后,拨开冗务、沉淀心绪、选择图片、修饰画面的时候,物、我交融,人、事相随的画面便传递了意义繁复的内容。像是工作日志,又像是随感录,但是,因为摄影技术的便利,孙大虹的画册、影集承载了着色的情感、生动的事态和大于思想的形象。于是,技术具有了摄影者赋予的浓郁主观色彩,技术基础托举了显然的人文价值。

三.“图像”中的心象

构图的精心,用光的巧妙,场面的捕捉,曝光的处理,暗房的技术诸如此类的元素,对一个摄影作者来说是重要的。而将一摞影集放在一起,一群摄影家聚在一起,却又会发现,摄影家的技术能力固然重要,这里有一个人与工具的互动关系,互动关系的好坏与摄影成像效果的优劣成正比。但是,摄影者对摄影器材的依赖,摄影活动中构图、取景、借影、补光、抓拍、摆拍、候拍、光圈、速度之类的技术要素,到达一定的层面,专家和业余爱好者其实就没有多少差别了。最大的差别,来自镜头后面摄影者的眼睛和眼睛后面摄影者的大脑。眼睛对物象、色彩的敏感与取舍其实是大脑对事物的兴奋点、美感倾向和价值取舍决定了摄影者摄取图像的不同,而这种不同,呈现的是摄影者心象的不同。

紧张的工作间隙或者忙里偷闲的浮生,孙大虹将自己的精神寄托与情感宣泄交给了摄像镜头,近乎痴迷。美的江山物象被定格为一次次瞬间的永恒,摄影者的心灵也一次次在美的浸润和打磨中迈向宁静、晶洁和剔透,理同近朱近墨之说。孙大虹足迹所至,目光所及,如梦如幻的天光云影、似锦似绣的原野山川、像诗像梦的梯田文明、亦柔亦刚的雪山风骨、可大可小的大千世界、半实半虚的局部物象……热烈的情感融化在红土地怀中,敬畏的心态匍匐在大自然膝下,静穆的心绪铺展在晨钟暮鼓的寺外山前,悠远的神思寄托于纷飞的云朵鸟翼……

心花在如茵的草甸上灿烂,美感在辽远的天地间斑斓。沙中世界,莲里佛陀,心中的山水重叠着眼前的山水,情感的秩序置换了自然的安排。一个高级警官在常态工作中的高度紧张与特别单调就被山水的表情所释缓、被自然的节奏所置换、被气象万千的色彩所洇染。自然的美,与常态工作当中清理、剿灭的丑陋与罪恶形成没有面对的冲突和价值判然的对比。对美的热爱、珍视、眷恋与对丑的憎恨、仇视、烦腻,两种相依存、互彰显的极致情感,既是孙大虹工作的内在驱动与做工热能,更是孙大虹生活中获得心理自我调节机制的平衡砝码:接触太多罪恶案件的“丑”而产生极度厌倦时,面对赏心悦目的美、大象无形的美、大巧若拙的美、不声不响的美、鬼斧神工的美……一头扑进美的怀抱,沉醉一番,获得一种效果奇佳的心理修复和情感代偿。

我猜想,孙大虹对美的自然的痴迷当中,其深层的意义在于:他获得了判断生活与面对社会时的内心平衡。

四.画境里的意境

阅读孙大虹的《七彩云南》,满是对“美”的瞬间的捕捉与迷恋,不能不受到感染。壮美、奇美、优美、华美、幽美、柔美、秀美……各式各样的美感被固定下来,印成画册,与人分享。但凡热爱摄影的人都知道,任有多么高级的相机,面对令人激动不已、心旷神怡的美妙物象,拍下的照片,色彩、光线、空气的通透感与视野的开阔度似乎都令人感到不理想,不如抓拍前看到景物时那样具有鲜活的、勾魂摄魄的美感。其实,道理很简单,因为照相机镜头的分辨率永远无法与人的眼睛的感受力、整合力与选择主动性相比。摄影家在饱览湖光山色的万千气象时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投射与文化积淀的唤醒,也许还有祖先传下来的感受记忆密码的激活?所以,眼睛注视这些物象的时候伴随着心潮起伏,审美经验、美感体验、记忆的碎片、人生的感悟、文化的面影、形象的联想、意境的生成……一时间形象叠加,色彩纷纭。生理与心理共同参加了审美活动,看到的物象与镜头记录的物象总有距离,十分自然。

我看到孙大虹镜头里的画境,美得形态各异、色彩纷呈。但是,不必讳言,每一个摄影家镜头里都有的那些东西不足为奇,也无需多说。我更关注的,是摄影家图片的画境里的意境,那才是最值得注意的属于摄影者个体生命的内容。

翻阅孙大虹的《七彩云南》,不难发现一个特点,那就是按照春、夏、秋、冬四季粗略地选编照片。但是,四季之外,前边的照片是壮美的山河,五彩的大地;后边的照片是生活的场景,人生的百态。对这样的似乎缺少行规的图籍编排,令我困惑了很久。反复翻看影集,试图找到编排逻辑,每一次得出的结论都是:这是没有逻辑的随意性编排。但是,当我将孙大虹的生活经历的许多碎片与言谈举止当中流露的价值取向捡拾拢来的时候,我突然豁然顿悟:出版编排的缺少逻辑与随意性,根本原因可能是出于对摄影者存留照片的将就:照片本身的景物没有那么分明的四季,而摄影者珍爱的一些照片显然无法归类到四季景物中去,只好无题单列。

这恰恰成全了影集!

四季以外,是第五季。对美的孜孜追求、绵绵眷恋和对芸芸众生自由、闲散生活的赞美,甚至是绝对热忱的艳羡,乃是标题图片之外的图片主题,是第五季的主题。

如果人们熟识自然物象和记录物象的图片,就像熟悉春夏秋冬的交替与人生季节的过程的话,那么,图像中的心象、画境里的意境就不一定是人们熟悉的了。第五季,是一种诗意的比喻,又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它存在于有追求的人们的心底,奔腾在浓于水、热于火的生命激情中,弥漫在能够从现实生存处境的羁绊下分离出去的一种内心生活里,氤氲于关注现实又超越现实还能够引导现实的一种积极的生命状态。

孙大虹的心象、意境,靓丽在这种诗意生命的第五季里。

用摄影者爱美、爱生活的心象、意境来统领没有归类进去的照片的图像、画境,就使它们有了主题,凸现了潜藏在孙大虹的人生奋斗与追求当中的灵魂,完成了对一个工作之余、干练之外内心生活丰富多彩、因美的执著追求与生活的热忱肯定获得内心平衡的警界文人的塑造。执著于对“美”的追求,就不会被“丑”的存在扰乱心境;专心于对生活的捍卫,就不会对社会犯罪的打击有丝毫懈怠。

潮起潮落,云卷云舒,涛声依旧,天碧依然。那是一种难能可贵的人生境界,这种境界,隐约出现在孙大虹的人生第五季里。我在2008年元旦曾经填《采桑子》自励,云:

年年岁岁龙灯奋,

花信方新。

人事常新,

铁打兵营流水军。

严寒漫锁山千仞,

梅蕊知温。

玉佩生温,

心存三月万里春!

现在看来,完全可以作为互勉,抄录给大虹。词中的心象意境,想必他也能了然。

(作者系云南艺术学院院长)

猜你喜欢

摄影者物象美的
如何与物象相处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冬日黄昏
打破平衡
燕山大学
美的校 美的人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这美的朋友 这美的如画
光线与阴影在摄影拍摄中的应用
你好,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