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有效语文教学必须“实”

2009-06-02曹怡娟

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 2009年1期

[摘 要] 语文课有效性,必须在“实”上体现出来。当然,这个“实”不是呆板的,应在“实”的基础上显现灵活、多变、求新,真正使语文课充满灵性的活力。

[关键词] 有效语文;目标切实 ;过程平实;形式务实; 效果真实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1-0081-01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实施有效教学已逐步达成人们的共识,这是十分可喜的。但是,我们也遗憾地发现课堂教学中的那些“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虚化现象:热热闹闹走过场,轰轰烈烈搞形式,课堂教学华而不实的花样层出不穷,丢失了语文教学的本真和平实。要克服这些弊端,必须在奠基固本上下功夫,在“实”字上做文章。

一、教学目标必须切实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纲领,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制定的教学目标必须准确、切实,切忌随意性和盲目性。要做到这一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注意“三个协调”:掌握语文知识与合作、探究、创新能力获得的协调;心智结构内部诸多因素的平衡与协调;认知活动与情意活动、技能活动的协调。还要处理好“四种关系”:教学目标的宏观把握与微观调控的关系,使语文教学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三维目标互相渗透、相辅相成、融为一体的关系,注重语文素养的培养;课堂教学中双边互动共振,动态生成等环节间的关系,关注学生智慧和潜能的开发;教学的未来性、生成性、社会性的和谐统一关系,注重生命发展的历程。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首先必须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不要偏离语文教学的宗旨,使教学目标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有机整合;其次,要根据课标对不同学段学生的要求,“靠船插篙”,从学生的学习基础、认识规律、生活经验出发,不要任意拔高或降低;再次,要从基本功抓起,开口度要小,不要贪大求全,努力使教学目标简明集中,条理清晰,定位准确,切实可行。

二、教学过程必须平实

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思维的过程,也是能力培养的过程,又是“三维目标”统一的过程。目前尚有不少教师设计教学过程时,只是考虑教师如何顺着自己预设的思路“走”教案,把课堂变成教案剧演出的平台。还有些教师为了追求创新,故意舍近求远地兜圈子,绕弯子,翻花样,故弄玄虚,把教学过程搞得繁琐复杂,结果时教师教得雷,学生学得苦,得不偿失。因此,我们必须尽力剔除教学过程中一切不必要的繁文缛节,摈弃折本求末的虚化过程。

平实语文课的教学过程应该折射出它应有的语文味,必须紧紧抓住语文文字这个本体,实实在在的从语言文字入手,把对文本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记忆、运用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目标,任何教学过程的设计都要为这一目标服务,不要一味地“求异”、“创新”。否则,再精彩的表演、游戏、拓展等等活动,都只能是课堂教学中的花架子,是没有生命活力和实效的。我们要真正以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性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同时,教师要在语文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努力形成浓厚的课文语言特点、文本特征及价值取向相一致的课堂境界。只有这样,语文的精神世界才能跳跃,语文的意蕴灵性才能飞翔,“开发生命潜能”的价值才能彰显。

三、教学形式必须务实

课改以来,各种各样的课堂教学形式让语文课有了盎然生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也看到一些花拳绣腿,“活”而不实的形式,诸如:课堂上唱、跳、画、演层出不穷,课件充斥课堂,喧宾夺主;教师“连珠炮”式的问话,“煽情式”的演示,学生机械式的对答,扫描式的观看,浮躁虚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流于表面形式,课堂上挤掉了学生解读文体、咀嚼回味语言文字的时间和质疑、思考、自主探索的空间,结果知识学习如浮光掠影,空洞肤浅,训练似蜻蜓点水,隔岸观火。这种无视教学内容和学生需求,只专注于“时髦”的形式,脱离、偏离、忽略文本的教法,无疑是本末倒置。

语文课究竟怎么上,用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当然很难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加以衡量,但是我们必须明确,语文课最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学生品味语言,感悟形象,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才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灵魂。其他的那些形式只能是语文学习的辅助,否则就成为“肥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园”。立足文本是不可忽视的前提,就文本与活动的关系而言,文本是主干,活动是枝叶,活动是为文本服务的。因此,教学形式的选择与运用必须以实用性和有效性为原则,要从根本上为学生的学着想,把“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些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我们教学的践行,坚持“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真正的让学生在课堂上“感悟”与“对话”共舞,“激情”与“智慧”齐飞。

四、教学效果必须真实

回首以往,我们曾经对那些课堂气氛热热闹闹,学生表现异常活跃,教师讲述头头是道,学生回答不差分毫而赞不绝口;曾经对一节环环相扣、滴水不漏、天衣无缝、一帆风顺的课,报以热烈的掌声……。的确,这样的课很中看,很精彩,很“完美”,但通过反思,不难发现,这种中看不中用,精彩不实在的课,其实是教师刻意的粉饰、装潢、雕塑而求得的虚假效果。有些公开课为了吸引听课者的眼球和博得赞誉,竟然多次预演、彩排、操练甚至对哪个学生该何时回答,回答什么话都事先有“预案”。于是,学生提出的问题“贴切中肯”,回答的语言“准确无误”,学生成了教师预设的“工人”。这种课看起来按时按量完成了预设的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似乎无可挑剔,但深究下去,这种课是以牺牲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为代价的,是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缺失,是对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的弱化。这样的效果完全失去了真实和深刻。正如有些人所评价的,捧出的是一束束虚假的塑料花,颜色艳得很,却没有生命力。

我们要追求完美,但我们更要追求课堂教学效果的真实。真实的课堂教学效果应该是学呼唤着教,教催生着学,质疑与探索并行,求索与遐思共进,过程与效果通茂。

【作者简介】曹怡娟,女江苏省南通市江海小学小学一级。江苏南通226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