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内驱力 快乐学语文
2009-06-02印永权
[摘 要] 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成功与否,与学生主动参与的态度如何成正比,我想这一点就语文界的同仁们定会有同感,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只能来自学生自身的动力——内驱力。学生如果对学语文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能够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并且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语文,这种“内驱力”就会自然而然地驱动自己学好语文。
[关键词] 语文;内驱力;语文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1-0061-01
语文教育教学工作成功与否,与学生主动参与的态度如何成正比,我想这一点就语文界的同仁们定会有同感,而学生的主动参与只能来自学生自身的动力——内驱力。
而教师呢?一个热衷于语文教学的老师,一定深谙如何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向往的路径。在学生心目中,语文教师应该是魅力无限、光芒四射的。当你来到教室和学生们一起时,就自然而然地成为孩子们的中心,具有无限的吸引力。这种魅力,如果用“定格”手法形容,就像清代刘鄂《明湖居听书》(《老残游记》片段)中描绘的说书艺人王小玉一样,往台上一站,眼睛向台下一盼,“满园里鸦雀无声,比皇帝出来还要静悄得多呢,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呐!”,很显然,这种“魅力”是一种内在的功力,是一种深蕴骨髓和细胞里的气质,它能产生一种极大的吸引力,对他人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唤发其内驱力。作为语文教师,若具备这种“功力”,定能唤起藏在学生心中的沉睡了若干年的“内驱力”。
要知道, “内驱力”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指由内部或外部刺激所唤起,并使有机体指向于实现一定目标的某种内在倾向。美国新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赫尔认为,内驱力是一种能减退也能强化的普遍存在的能量或动力。在这些阐述中,对我们更有现实意义的课题是:内驱力一般是在什么条件下被唤醒的?又是在什么条件下被减退或强化的?对此,人们(包括一些很有经验的教师)通常有一种片面的理解,认为学生努力学习的行为只能因外部的刺激而发生,例如,教师利用失败的威胁(排考试名次,打不及格的分数等)造成学生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努力学习。其实,用这种手段引发的内驱力含有很大的消极因素,而且不可能上升为持久的动机。
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努力创建一个磁场,让学生感到你可亲、可敬。从而使他们“爱屋及乌”,把语文学习当作一种幸福,当作一种快乐。我们不妨这样假设:如果没有外部的刺激,没有焦虑,难道人类就不学习、就不活动了吗?事实并非如此。不少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在感到安全和愉快的环境中,有可能自我激发。人不同于动物,人有主动认识周围的世界和欲望,尤其是儿童,对他们不熟悉的事物充满好奇心,遇事都想问个“问什么”。而当人的欲望使他获得新的认识、新的经验的时候,又可能发生自我强化的效应,鼓励他进行更多的探索。心理学家们把这种状况下引发的内驱力叫做“认知内驱力”。由于这是以求知本身为目标的内驱力,所以是一种“内部动机”,它和学习的关系是互惠的:认识内驱力推动学习,学习有成又转而增强认识内驱力。教师在教学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成就感,实质上就是利用学生的认识内驱力,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它比利用学生的焦虑(失败的威胁)去迫使学生努力学习强得多,同时更有利于教师实现预期的目的。
笔者深切地感受到,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要努力创建一个磁场,就得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杨长避短,杨其长外,通过赏识其某一方面的长处,促成其他素质的发展。另一方面,对学生的思维火花也要抱欣赏的态度,不能轻易扼杀。鲁迅的小说《故乡》中有一句:“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村庄的,没有一些活气”。这里,“横”字妙在何处?比较好的理解是:横是平躺着的形象,远远看去死气沉沉,没有一些向上的景象,与“萧索”、荒凉的意境十分和谐。
有一个学生说,那时房子比较低矮,小说中的“我”又是在低于地面的河中,这样看远处的房子,所以给人“横”的感觉。说明鲁迅写作很客观,用词很准确。学生的这种理解虽然浅了点,但善于动脑,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值得肯定。
教师要努力创造一个磁场,唤起内驱力,还得有一种在细微处见不凡,平常处见奇崛,枯燥处见生动,精妙处见新颖的非常动力。教学中教师悟出作者的匠心,从而带领学生沉浸到美的氛围中,品味词语的芳醇。唐代孟浩然的诗《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按照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写田间的景色和朋友的友谊,字面浅显,平淡无奇。但大家知道,孟浩然的诗是“淡到看不见诗”(闻一多阀语),是“语淡而味终不薄”(清代沈德潜语),我们教师的本领就是要在清淡中品深情。邀客者不讲排场,不设盛筵,简简单单,随随便便,被邀者也不客套,一请就到,我们悟出什么?不只是两人情格随和,更让人感到友谊深厚;家酿美酒,不求酩酊,但求尽情,指点青山绿树,议论桑麻长势,洋溢的是农家乐趣,全无俗人的你吹我棒、官场的尔虞我诈,多么醇厚,多么纯朴……这样一咀嚼,学生便会充分领悟到课文之美,进而把学语文当成一种向往。
教师努力创造磁场,唤起内驱力,还得设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因为教师的任何努力,只有化作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自觉行动才有意义。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应让他们感到意趣盎然,不断有新的领悟,不断有新的熏染,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认识的主体在认识客体的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的情感倾向。这种情感倾向常常表现为一种“兴奋力”,促使人主动地投入到认识某个事物的活动中去。学生如果对学语文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就能够全神贯注、积极主动并且富有创造性地去学习语文,这种“内驱力”就会自然而然地驱动自己学好语文。
【作者简介】印永权,江苏南通市秦灶中学教师。江苏 南通 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