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2009-06-01孙小涛
孙小涛
(西安市第八十二中学陕西西安710068)
摘要本文首先解析了信息素养的概念及内涵,其次指出了加强中学生信息培养的重要性及教学课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最后提出了提高教师素养,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等努力提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途径
随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我们正步入一个崭新的世纪,崭新的社会——信息社会,现在人们把信息、物质和能量一起称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三大要素。其中信息是促进社会经济、科学技术以及人类生活向前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越来越取决于对信息的开发利用,谁能充分和有效地利用信息资源,谁就能强占科学技术的最高点。
一、信息素养的概念及内涵
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的新概念。是现代人的基本生存能力。在信息时代,信息日益成为社会各领域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信息素养这个概念是1974年,美国信息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在美国全国图书馆与情报科学委员会上提出来的,它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层面(知识方面);信息意识(意识方面);信息技能(技术方面)。到1989年,信息素养的概念逐渐被普遍认可,正式定义为:“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够确定何时需要信息,并已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2003年4月,我国《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将信息素养定义为: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与传递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勇于创新、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根本上说,具有信息素养的人是那些学会了如何学习的人,他们知道如何组织知识,如何去寻找信息,如何利用信息,所以他们知道怎样学习。他们是能够进行终身学习的人,因为他们总是在为新的需要寻找着新的信息。
二、中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在我省实行新课程的改革开始,笔者作为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参加了多次培训,当首次听到这个“信息素养”的名词后,大量翻阅各种资料,通过资料的翻阅加深信息素养这个概念的深层理解。信息素养是将图书检索技能和计算机技能集合成为一种综合的能力、素质,信息素养概念是从图书检索技能演变而来的,并且这一概念迅速跨越了图书情报界而扩展到教育界及至社会各界。通过了解得知现在的我国高职高专院校中均开设有信息素质这门课程,高校的教材和中学的教材的对比翻阅,尤其是和高中的必修教材对比翻阅发现高中的必修即《信息技术基础》是一门承上启下的教材,初中教材是它的简单、简化版,而高校的教材又是它的加深版。所以高中的信息技术必修教材的讲解及如何引导学生的学习处在一种比较特殊的环境中。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从信息素养的表现,可以将对中学生信息培养的要求总结为三点:(1)知识与技能的培养;(2)过程与方法的培养;(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普通高校主要培养学生信息的检索和利用的能力,在增强信息意识的基础上,熟悉检索工具和系统,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学能力,激发创新能力。
三、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问题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鲜的学科,同样迎来了新课程改革大潮。然而由于没有深厚的课程建设、理论研究、教学实验做基础,同时教师普遍年轻,使得整个课程改革必定面临种种问题和考验。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强调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它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能力,形成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但在日常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而只是单方面的培训技能操作。有人误认为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计算机的操作过程,只重视对计算机及其应用软件的讲解,这种误区就是把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理解成操作技能的培训,完全偏离了新课标的思想内涵和课程目标。在通过两年新课改教学中发现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学生程度不齐
对学生认识不清或没有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水平。纵观高中信息技术新教材,其内容均为非零起点,所有教材往往依据学生有了相当的基础来进行设计,然而这个依据是否有明确可靠的数据支持值得商榷。在教学中发现,虽然都是高一新生,但是由于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学校造成城市或经济相对较好家庭的学生基本能适应这种非零起点的教材,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的或者家庭经济一般的学生来说,就存在一定困难。就笔者所在的学校来说,招收的是本地区中上水平的学生,但由于地区性的差异,或初中任课老师没有彻底落实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目标,导致很大部分学生没有掌握基本的操作,而掌握好一点的学生,也只是掌握了某一个具体的操作,却不能将这种操作引申到其他类似的操作之中。面对这样情况,如果我们按部就班的以教材为中心,那将一定违背“关注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所以,就必须要考虑和了解初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情况以及学生的水平。
2、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同
刚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总会出现对教材把握不准、不到位。和老教材比较,面对新教材有很大的变化,很多信息技术教师无从下手,或者因为课时原因,干脆删繁就简,只向学生介绍书中提到的各种应用软件如何进行操作,而忽视了新课程教学的核心——提升信息素养与发展技术能力。也有的教师“照葫芦画瓢”,教材上怎么说,就对学生怎么教,这就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打破“以教材为中心”的思想。同时,由于各地师资、教学资源和学生基础差异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导致我们在使用教材努力教学时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
3、学生和社会对信息技术课程的认可度
无论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现在造成一种教与学上的局面,就是信息教师想将课程真正灌输下来,但是学生由于缺乏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对计算机的应用方向的偏差,造成一种“墙内不香,墙外香”,就是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对于一些真正的课外操作反倒感兴趣,比如黑客技术、比如动画的制作过程、比如游戏等,既然学生有这种需求就说明有市场,学校的领导和部分老师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认知观点欠缺,觉得这就是一门副课,所以在各个学校中现在还有占用信息技术课的课堂。
四、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整体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问题
培养学生素养的关键是先要提高教师的素养。教师集体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直接的影响。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与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使学生对所讲的知识感兴趣。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更像一个教练、指导者而不是呈现者、表演者。学生自主性学习的程度提高了,需要教师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程度降低了。信息可来源于数据库或协作学习,指导者不必要成为知识专家。另外,网络课程给教师协作提供了许多机会,小组教学正成为网络教学课程中的一个通用形式。但是教师一定要把握一个放开度的问题,自主学习不等同于自由学习。作为教师不仅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和使用常用的工具性软件,更重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和强化信息意识,开发和利用网上信息为教学服务,才能努力创设培养信息素养的学习环境,组织引导学生使用多媒体手段,全方位地感知、认识学习对象,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新课改已经两年多了,对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其实有些问题课改之前本身就有的,或者说新课改使原有的问题更加突出了,不能因为存在问题,我们就否定新课改。我们应该深入教研教改,彻底理解新课标内涵,并应用于教学实践当中,合理改变我们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还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合作、创新、和谐的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