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分析
2009-06-01王澍琴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山西汾阳032200)
摘要本文解析了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实状况,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认为第一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做基础;二是大学生本人必须积极面对现实;三是学校要提供良好的教育和服务;四是社会要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一、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国内外学者对于心理健康的理解很多,但大都承认心理健康是一种心理状态,把适应(尤其是社会适应)良好看作是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或重要特征,强调心理健康是具有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因此,我们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体能不断调整自身心理状态,自觉保持心理上、社会上的正常或良好适应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与规律,运用相关知识理论与专业技术,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帮助大学生妥善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增强心理健康、健全人格发展、开发心理潜能,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既肩负着时代重任,又承受着重大的社会变革,他们面对的是复杂多变的社会选择和社会生活,可以说他们心理承受的压力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青年学生都复杂和激烈。但心理健康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高校开展以来,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没有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远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和大学生的需求。大学生作为一个年轻的知识分子群体,本应是朝气蓬勃,意气奋发,但实际上由于心理问题引发的学生犯罪、自杀、危害家庭及他人与社会的现象时有发生,很多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据教育部2006年调查:因各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而休学、退学的大学生已经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50%左右,三成学生存在着心理问题,16%~25.4%的学生有心理障碍,以焦虑不安、强迫症、神经衰弱等症状为主。大学生成为心理健康的弱势群体,实在令人担忧,而且这种状况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其发展不仅危及个别学生,而且会波及学生群体,这是一个关系到一代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成才的大问题。因此,大力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为了避免大学生由于各种心理问题带给本人及家庭社会的种种悲剧再度发生,如何积极预防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努力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意见》中指出:要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矛盾,这些困惑与矛盾又大都是基于大学校园、社会和家庭环境以及个人因素而引起的。具体来讲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作基础。
家庭教育对人的一生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父母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不可千篇一律,而且应根据孩子不同的发育阶段及时调整教育策略,针对孩子暴露的问题要冷静思考,不可简单粗暴或听之任之,不管不问。只有在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才有利于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才能使孩子逐步走向健康的发展轨道。大量事实也表明很多悲剧都有一个不良的家庭背景。
第二,大学生本人要积极面对。
大学生要不断学习基本的心理健康理论知识,正确认知自己的心理活动和人格特点,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健康培养方法与技巧,并用其对自身问题进行分析与自我调适来有效消除心理困惑,及时调整不良情绪,从而优化自身的心理品质,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工作。另外,同学之间可相互交流相互开导,有利于减缓或避免不良心理的产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宿舍文化与学习环境,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最终达到能自我教育与相互教育的目的。
第三,学校要提供良好的服务。
大学校园是个多种文化磨砺碰接的地带,良好的学校环境与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很多高校开始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但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尚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与措施,离大学生的本身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因而,学校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
(1)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心理健康教育要覆盖与改善全体学生,而不是只针对那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所以,高校心理教育工作的重心必须从面向少数问题学生转向广大普通学生,从关注问题转向关注学生,即采取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应重全体、重教育、重预防。
(2)要普及心理学知识。通过开设心理学课程对大学生系统的讲述心理学知识,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心理学基础,进而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这是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径。通过开讲座讨论一些热门话题或常见问题,给学生以适时的警戒与指导,及时排除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困扰。
(3)要开展积极心理学教育。只有塑造和培养全体学生的积极品质,如自信心、自制力、情绪调控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真诚、正直、信用等心理品质,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积极的潜能,焕发自身的光芒,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人文环境,才能达到对心理问题积极预防、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和个性和谐发展的目标。引进积极心理学理念,以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理念和新视角,有助于走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收效甚微的困境。
(4)要增强辅导员的心理辅导功能。高校学生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他们对大学生接触和了解最多,因此,加强和改进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大学生群体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这也使得辅导员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应用以及其自身心理素质修养水平显得尤为重要。但就目前来看,辅导员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常规事务管理,而忽视了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地位和功能。况且大多数辅导员没有系统学习心理学并接受心理学知识的培训,缺乏心理辅导方法和技巧。为此,学校应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和培养,通过系统课程的培训,力求培养出一批既能做学生的一般思想工作,又能进行各种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型辅导员,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日常的思想教育工作中。
(5)要培养与引进心理学专业人才。很多高校开设了心理学课程与讲座,但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学校应培养与引进一批不仅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知识,具有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的能力,还具有科学合理的思维方式、正确先进的教育观念、积极稳定的情绪与情感、完美的性格特征、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心理学专业人才。
(6)要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与救助。高校应从入学新生抓起,定期开展心理测试,将心理咨询作为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来抓,有条件的高校,应尽快地建立学校的心理诊所为各种心理障碍或精神不适者提供及时的诊治。
第四,社会观念需要改变。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还没有普及,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的认识,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还有这样或那样不正确的看法,甚至歧视他们,致使有的学生由于各种心理压力长期积压得不到调适、宣泄和释放而引发心身疾病或走上歧途。因而,心理学知识不仅要在校园普及,更要引起全社会的重视,营造一个积极健康的大环境。
梁启超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在这充满挑战的新时期,我们需要的是坚韧顽强,能够以良好的心态去迎接竞争和挑战,能积极应对各种风云变化的高素质人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保证高素质人才的前提和基础,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希望家庭学校社会给大学生多一点关注多一点爱,积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他们回报的将是健康带来的无尽福祉,这是用金钱无法衡量的财富!
参考文献
[1]蔡春燕.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对策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郑华萍.姜丽萍.孙媛媛.郭鹏.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理论导刊,2008(4 ).
[3]卓筱芸.以积极心理学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产业与科技论,2008.
作者简介
王澍琴(1976-),女,山西祁县人,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