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若止水、怒似狂涛

2009-06-01杨艳妮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3期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古老的弹拔乐器—古筝在历史剧《大秦将军》中的配乐实践,认为古筝的演奏能够充分体现出剧情的内涵,在戏曲配乐中大有作为。

关键词大秦将军;古筝演奏;感想

在陕西省第三届艺术节中,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排演的秦腔历史剧《大秦将军》荣获包括音乐奖在内的多项大奖,作为该剧的古筝演奏者,高兴之余也感受到了承载很长时间的压力得以释放。因为在这部戏中、音乐创作者对于古筝的使用,无论是量和表现形式上都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从而使古筝这一乐器在该戏的音乐表现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古筝是一种古老的弹拔乐器,战国时期盛行于“秦”地,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述及秦国乐舞的一段说:“夫击瓮、叩 、弹筝、搏髀、而歌呜呜快耳者、其秦之声也……”。古筝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它的音域由古代的几根弦、传统筝的十六根弦,改良筝的二十一根弦再到转调筝的二十五根弦而显宽广,高低两个音区的音色对比显著,高音区清脆,纤细、中音区清亮、圆润。低音区浑厚、结实,余音较长。古筝的演奏技巧很丰富,除演奏单音旋律外,还可以演奏双音、和弦、分解式和弦、复调以及各种较复杂的音型,而左右手丰富的演奏技巧极大的增强了古筝的音乐表现力。常用的技巧有托、劈、挑、抹、剔、揉、按、推、扫、勾、拇指摇、食指摇、撮、小撮、刮奏、自由刮奏、泛音等。

古筝在戏曲乐队中使用已有几十年历史了,由于它的介入大大地丰富了戏曲乐队的表现力和音乐感染力,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作曲家们对于古筝在戏曲乐队中的使用率。在以往的剧目中,作曲家们对于古筝的使用一般都是用刮奏,分解式和弦以烘托气氛和描述情景,以演奏小过门进行音乐填充或以两句体、四句体音乐以渲泄音乐情绪,以古筝与乐队交织演奏以增强音乐感染力,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欣赏欲。

秦腔历史剧《大秦将军》以秦王赢政为统一全国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王朝而进行的关键战役——灭楚之战为背景,通过秦大将军王翦与秦王在平息战乱、统一中国的共同理想下,为出兵用人而展开的一场微妙复杂的心理交锋,刻画了王翦将军独特的性格风彩。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和坦荡无私的品格情怀。秦王赢政雄才大略,气吞山河,却生性多疑;王翦忠心耿耿,志向远大,却又不得不小心翼翼。有着共同追求的君臣二人既彼此欣赏又相互设防,既彼此信任又相互猜忌,反映了封建体制下由于君臣性格、地位、环境等差导而造成的无奈和局限。由于内容的需要,音乐创作者对于古筝在该剧中有了新的想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剧两处由古筝独奏的形式烘托剧情发展和揭示人物情感世界,其片幅和难度都是少见的。

在第七场中,一边是秦楚两军交战,战鼓声、喊杀声铺天盖地,惊心动魂,刀枪交错,箭石如雨,烟火迷漫,尸骨如山,令人触目惊心;一边是生性多疑的秦王在包括御林军在内的六十万大军都由王翦掌握而宫内空虚的情况下,腹内何其复杂而却专心致志写字并与赵高、李斯镇定自若的交谈着谁的字写的好,并提出将来文字要统一,六国的度量衡也要统一,君臣之间相互奉承、泰若无事一般,当内侍两次禀报军情,秦王都不动声色的命其再探,直到内侍第三次禀报王翦将军攻下楚都寿春、项燕自杀,楚王被俘、楚国亡时,一直镇定自若的秦王此时却双目直视,浑身僵直,音乐嘎然而止,全场静。在这一段长达五分多钟的表演中,音乐既要表现秦王内心焦虑、紧张如坐针毡的一面,又要表现秦王雄才大略、气吞山河、胸怀若谷的另一面,音乐是缓慢地、稍自由地、但又不失其紧张而令人颤栗的音乐内涵。为此,在演奏时,我充分的利用了古筝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的特点、适时的变换音区,使其音乐平缓有序,以表现秦王面对如此局面而静若止水的君王风范;同时又模仿古琴,在古筝的低音区加大推揉力度,给人以毛骨悚然之感,以揭示战争的血腥和秦王此时内心的焦虑和紧张,整段音乐紧张中不失镇静,镇静中凸显激烈,为此时的剧情和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起到了非常好的烘托作用。

第十场,这是一场以编剧、导表演以及音乐都独具匠心的好戏,整场戏全部用道白来完成。频阳平原,黄土无垠,烟雾蒙蒙,筝声幽幽,一身布衣须发全白的王翦独行陌上,如梦如幻徘徊徜徉,面对为国捐躯乡亲的一片空坟把酒祭酹,感慨万端,“回来了!能有这一天不容易啊!孩子们,可惜你们看不到这一天了!美原千顷,坟莹遍地,可这坟下一个个都是空的呀!孩子们,喝了这杯酒,走吧!我也要走的!人都要走的!”而当面对已统一六国,已登基的秦始皇问到今后该如何治理天下时,王翦却回答到“老臣只能为王马上取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呵!大王不知,此番出征,仅老臣村里就一千多人未回,如今是日日闻笑声,夜夜祭亡灵。”当秦始皇说到“天下哭不如一国哭,一国哭不如一家哭,今后哭声会越来越少!朕已封王村为千口村,户户升爵,永不征赋抽丁,你该放心了吧”王翦却说:“不放心呀!楚国项燕在自杀前,仰天大喊,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喊得人心跳呀!”当秦始皇问到“当初你上本就是想要这点良田肥地?”王翦回答到:“别无它想,别无它求”。当秦始皇说:“不,你是怕军权在握,朕不放心!”王翦酸楚地反问“陛下放心吗?”秦始皇说:“为君的什么时候放过心啊!”王翦亦自叹地答到:“为臣的什么时候不是提着心啊!”秦始皇教重地说:“我真爱将军之德呵!”王翦叹服地答到:“我真敬大王雄才呵!”此段戏和精妙的语言对白,把秦始皇雄才大略却生性多疑;王翦忠心耿耿却又不得不小心翼翼的人物形象刻化的淋漓尽致。而如此大片幅的长达6分多钟的重头戏,只由古筝一件乐器伴奏,其难度和重要性是可想而知的,为此我反复阅读剧本,并和作曲商讨,对音乐进行了精心的研究和深刻的理解,在王翦面对千座空坟把酒祭酹、感慨万端时,在演奏上我主要把握一种情绪的渲泄,充分体现一种白发人哭黑发人、将军对士兵的祭奠之情和思念之情;而在秦始皇与王翦的对话过程中,在演奏上则着重把握的是一种心绪的体现,对于二人此时此刻的心理活动和语言表述,从音乐角度上予以有力的烘托,使其具有更强烈地感染力,通过演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以为,这是一次实践,也是一次探索。

古筝是一种表现力极丰富的乐器,古筝在戏曲乐队中的使用还有很大的空间,同时也希望作曲家们能使这静若止水,怒似狂涛的传统乐器在戏曲音乐的演奏中得以充分的展示和发挥。

作者简介

杨艳妮(1962-),女,西安人,单位: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秦腔团,职称:三级演奏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