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视角:普通高校专升本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2009-06-01

新西部下半月 2009年3期

蒋 菡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32)

摘要普通高校专升本教育作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在普通专科或高职专科毕业的基础上的本科层次教育,其教育类型、人才培养规格以及课程体系等问题尚不明确,本文用杨金土、孟广平的人才分类法、职业带理论,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应用型技术本科人才的需求,认为普通高校专升本属于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并从高职教育的视角对其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普通高校专升本;教育类型;培养问题

我国目前专科生进入本科深造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成人高考专升本:专科毕业后,可通过全国成人高考中的专升本考试进入成人院校学习,一般不脱产或半脱产。

第二种:自学考试专升本:高教自考中有独立本科段考试,每个专业有10多门课程,全部通过可获得国家承认本科学历。考生可自学,也可参加业余辅导班,适合边工作边学习。

第三种:普通高校专升本:招生对象为省内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包括电大普专班)的优秀应届专科毕生。

本文要探讨的专升本教育即为第三种,也就是普通高校专升本。

一、我国普通高校专升本教育发展现状与问题

普通高校专升本教育(以下简称“专升本”)是近几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兴办的在普通专科或高职专科毕业的基础上的本科层次教育。兴办这种形式的本科教育对改变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教育比例结构不合理的状况,适应社会对更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缓解就业压力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也给正在就读的专科大学生继续深造,迈向更高的发展目标创造了条件。

以浙江省为例,2001年,为适应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需求,架设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在省教育厅的大力支持下,在高职高专的毕业生中,通过入学考试,选拔优秀毕业生进入普通高校学习。首先在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开展试点工作,计划招生400高职高专毕业生,经过几年的发展,2007年招生计划达到2768人,目前有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温州医学院、浙江财经学院、浙江林学院、浙江科技学院、杭州师范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温州大学等13所高校开展面向全省高校选拔优秀应届普通专科毕业生进入本科学习试点工作。

专升本教育发展几年来,有几个现象值得注意:

第一:招生形势良好,专科学生专升本的热情也较高,但是学生的就业率相对于普通本科相关专业要低。以笔者所在的浙工大为例,近几年专升本专业的就业率一直低于其他专业学院普通本科专业低。

第二:普通高校专升本教育各试点办学方式不一,针对性不强:有单独开班、也有的单独归入普通高校的二级职业技术类学院,也有的归入各专业学院管理(单独开班或插班到普通科班级学习),笔者对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林学院等进行调查,发现各校办学方式迥异。试想,如果把专升本学生插入大三或大四本科学习,是否承认专升本学生的专科毕业水平达到、接近普通本科大三或大四的水平?这个逻辑似乎不成立!专升本学生仅仅只是多学几门专业课,多学一些原理性的课程,就算是本科与专科的区别?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单独开班组织教学比较容易,插班就学的方式给教学组织带来一定问题,更何况专升本教育还遭遇着第三个困境,给专升本教学的组织带来了更大的困难,也就是第三点专升本的学生来源专业内涵差别较大,难以组织高质量教学,此外专科和本科教育在专业知识、技能、态度等方面存在多大差别?在教学上很难区分,给教学组织也带来了麻烦。我们知道专升本学生可以来源于相关或相近专业,他们的专科阶段不同专业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不一,升入本科阶段后按照统一的教学计划接受培养,对于本专科专业相关性大的学生,学习较轻松,甚至觉得与专科变化不大,反之,对于本专科专业相关性小的学生,学习压力较大。以浙江工业大学土木工程专业2005年、2006年、2007年的生源分析来看,同样是土木工程班级,学生竟然是来源于各不相同的,甚至大相径庭的所谓的“相近相关”专业。

这些现象的根源是什么,笔者认为就是对专升本教育类型的模糊认识造成的。

我们知道如果专升本教育类型不搞清楚,那么专升本教育的培养目标就不明确,而依据培养目标而展开的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目标、过程都非常模糊,而且培养目标的模糊,对于专升本到底该单独组班还是只需要跟大四年级一起上本科期间最后一学期的课程这个问题就不能有清晰的认识!那么这样,专升本学生没有自己的优势,没有自己的特色,必将在就业的时候比不过本科,这将是个恶性循环。

所以我们必须明确专升本教育的类型,近而明确专升本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方式、入学考试方式(生源选拔)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专升本人才,才能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同时,作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生教育,它的教育类型尚未形成统一的观念,尤其是去年教育部门为了加强对试办的普通高等教育专科层次起点本科教育的管理,而要求“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停办专升本教育政策的制订,也就迫切需要我们在理论上把专升本教育的教育类型搞清楚。

二、普通高校专升本教育人才培养问题解答与对策

如何解决专升本教育遭遇的问题?笔者认为,普通高校专升本教育属于本科层次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探讨专升本教育类型的问题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政策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是需要理论主体、决策主体、实践主体共同研究探讨的但是仍然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以杨金土、孟广平为首的研讨组曾经发表三篇文章,即《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基本认识》(《教育研究》1995年第6期),《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教育研究》1999年第4期),《对技术、技术型人才和技术教育的再认识》(《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15—16期,《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第25期,《职教通讯》2002年第19期》)。这些文章都提出了人才分类和教育分类可以相应地分成四类,即学术型人才——学术教育、工程型人才——工程教育、技术型人才——技术教育、技能人才——职业教育。

我们知道,专升本的学生大部分由高等职业教育而来,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或者说是技术型人才,他们的教育属于职业教育体系,如果升入本科以后按照学术型人才进行培养那么将对原来的职业教育造成一种浪费。现在高技能人才大量稀缺,弄清楚专升本教育类型对于加强我国高技能人才意义重大。

石伟平、徐国庆《试论我国当前发展技术本科的意义与策略》一文从经济、社会必要性和技术体系的独立性两个角度,论证了当前我国发展技术本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文中指出“目前解决高职生继续学习问题的措施是专升本。专升本确实为解决了部分高职生继续学习的问题,是一个进步,但是专升本后,高职生升入了学术教育体系,而不是职业教育体系。也就是说,专升本是以放弃他们原来的教育体系为代价的,”“(学术教育层面的)专升本实际上使得许多学生脱离了职业教育系统,导致了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隐性萎缩,不利于技术型人力资源的开发,从而会进一步加剧我国高级技术型人才的供需失调”,并提出了专升本教育“合理的选择应当是建立与他们原来受的教育在性质上完全相同的更高级的教育,这种本科教育。”

本科教育存在分类问题,杨金土认为本科存在不同类型,应该承担起“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任务,从而包含着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

专升本学生大部分从高职学校升入本科教育,他们之前接受的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是一种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的教育。

那么什么是技术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是指在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工作,只有经过他们的努力才能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变换成物质形态或者对社会产生具体作用。技术型人才分布的岗位,有专业技术岗位、经营管理岗位、经营业务岗位、智能操作岗位等四种。无论从事何种岗位的技术工作,技术型人才是中间型人才,它是随着理论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技能型(如技术工人)和工程型人才中分化出来的一种新的人才类型,也称为“中介人才”。

这种“中介人才”有着与其他三类人才相区别的、独特的知识与能力结构。技能型人才以掌握经验技术为主,而技术型人才以掌握 “掌握理论技术为主,结合学习经验技术。”

专升本教育应是技术本科教育,仍然是一种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高职专科教育基础的深化与继续。这个问题可以“职业带”来说明,“职业带”可以解释社会人才结果随着科技进步与生产技术发展的演变以及其与教育的关系。

在工业革命时期之前的手工业革命生产阶段,整个职业带上仅仅有一种专业人才,就是单一的手工业者的技术工人,从总体设计到具体施工均由他一个人完成。

在大工业初期,出现了专门承担设计开发任务的“工程师”。直到20世纪上半期,工程师为适应科技发展需要而必须提高理论知识,于是便在职业带上大幅度右移,与技术工人交叉并拉开距离,由此出现的空隙由一种新型的人才类型,也就是技术型人才。叫做“中间人才”,我国早期的中专教育就是培养技术人才的教育,随着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和生产技术体系的不断发展,各类人才也在不断变化,从而诞生了高等职业教育来培养技术人才,随着科技的再一步发展,20世纪后期,世界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已分化出职业技术教育类型。

而我们认为,专升本教育是目前本科层次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一种比较好的模式。

否则,原来的专升本不是个好办法。对高职是个误导,对高职生来说升入了本科也是抑长而扬短,对职教资源来说是一种浪费。

所以,专升本教育应是一种高职专科教育的继续与深化,仍然属于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应高新技术发展的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确立)。

既然专升本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那么“211”等重点大学以研究型为主就不适宜开办专升本教育,专升本教育应由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大学举办,培养应用型人才,而不是学术型研究型人才。

笔者认为,改革专升本教育的选拔制度,也就是解决生源问题,通过改革专升本教育选拔制度带动人才培养改革。

现在的选拔方式仍旧是沿袭传统的学术型学生选拔方法,采用书面考试,无法突出高职学生的实践技能的特点,而且选拔考试在大三上学期,很多学生在大二就开始准备考试,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参与实践环节,无法达到高职所培养的技术人员“毛坯”的要求,而且现在把通过计算机一级或英语三级作为申请的条件,而不考虑学生是否考出职业资格,这样就把那些具备本专业(工种)职业技能资格的学生排挤出了专升本的大门之外,失去在技术方面继续深造的机会。

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确立培养目标,现在的专升本专业参照本科专业设置,特色不明显,应该按照岗位群(或工种群)来设置,这样可以更加针对学生就业,深化专升本学生的就业与职业适应能力。应该把是否具备中级职业技能资格作为选拔的必要条件,改革考试方式,应增强技能考核。

按照职业群(或工种群)来设置专业,可以使得具有相关职业技能资格的学生报考同一专业,给教学组织带来方便,可以更好地深化技能训练,达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

在高职与本科课程设置与衔接上,把理论技术的深化作为教育的主要方向与内容,在教材衔接上把技能的深化作为衔接点,真正培养高技能人才。

专升本教育惟有自己的特色——技术本科,才有自己存在的理由,现在社会需要高技能人才,如果我们真正把专升本办成技术本科,走高技能人才培养之路才是真道。让专升本回归职业教育体系来解决它所存在的问题,应该让专升本教育回归职业教育体系来凸显它的特色、发挥它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薛喜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2]孟广平.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几个重要问题的基本认识[J].教育研究,1995(6).

[3]孟广平.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研究,1999(4).

[4]严雪怡.对技术、技术型人才和技术教育的再认识 [J].职教通讯,2002(19).

[5]石伟平,徐国庆.试论我国当前发展技术本科的意义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03(12).

作者简介

蒋菡(1963-),男,浙江象山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土建类职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