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引导学生品赏文章之美

2009-06-01周治安

作文周刊(教师版) 2009年44期
关键词:思念意境分析

周治安

语文教材中不乏优美文章,可不少学生在学习这些文章时,却发现不了其中的美,阅读时浅“赏”辄止,收效甚微。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品赏文章之美,便成了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而引导学生品赏文章之美,也是提高他们阅读能力和品赏水平的关键。

一、从分析词句入手,欣赏文章的语言美

单独看一些词语并没有什么新意,也没有什么深刻含义,可是一经高明的作者巧妙地运用,顿时便会令人耳目一新。如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我本来打算趁那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一句中的“趁”字和“溜”字就用得十分传神。“趁”字表现出小弗郎士不了解这最后一课的新情况,仅凭以往的经验就想逃避韩麦尔先生惩罚的侥幸心理;而“溜”字则活化出小弗郎士动作之快,还写出了他因迟到而不敢光明正大、理直气壮地走进教室,而是想偷偷摸摸趁混乱进入教室的小学生天真幼稚的特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可有些学生却发现不了,这就要求教师适时加以点拨。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自己分析、探讨文章用词之妙的阅读习惯,提高学生品味文章语言的能力。

二、从分析意境入手,欣赏文章的图画美

一篇作品的完成,往往是作者对特定环境深入细致地观察分析后,再用文字形式将观察所得与感受表达出来,换言之,就是作者把景物“翻译”成文章。而读者阅读则是把文章还原成景物,这就关系到读者的阅历、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等问题。学生因为阅读能力的不同,以及受理解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制约,往往不能深入细致地还原文章的意境,因而欣赏不到文章的图画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名诗《乡愁》意境深远,作者用了很有代表性的事物(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作为意象,表达了游子思念母亲、思念亲人、思念故乡、渴望祖国统一的深厚感情。学生没有远离家人、远离故土、远离祖国的经历,因而无法深刻理解。在解读诗的意境时,我选了几个游子思念亲人、思念祖国的典型故事作为铺垫,学生的理解就深刻多了。而通过深入细致的阅读以及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头脑中也展现出了一幅幅优美的画面,从而欣赏到了文章的意境美。

三、从分析段落层次入手,欣赏文章的内容美和结构美

一篇文章总得有层次段落,过渡照应,主次详略,这不但是文章自身的特点,同样也是作者突出重点的需要。好的文章都比较注重结构的安排,使人读了之后能够欣赏到文章的结构美。而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从而领会作者为什么要开门见山,为什么要直入正题,为什么要先作铺垫再引入话题等等,要善于引导学生登堂入室去探秘寻宝,进而体会文章的内容美和结构美。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江县第四中学】

猜你喜欢

思念意境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秋天的思念
对你不再思念
春色满园
回头潮
无尽的思念
一朵花的意境
写在岁月嚣张的夏末秋初
Units 13—14解题分析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