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信息和知识的价值
2009-05-31陈飔
陈 飔
信息是有价值的,这似乎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对于我们每一个几乎已经被淹没在信息的汪洋大海里的人而言,这价值却总是遥远得可望而不可及。
手指轻轻一点,就“信息”一词,百度给出的网页数超过1亿个,谷歌给出的则超过8亿个——这还是经过挑选和优化过的。知识就是力量,这可是至理名言。然而,数以百万计受过高等教育的毕业生在面对用人单位的挑选时,已经“学富五车”的知识似乎显示不出多少力量了。“知识”到底怎么了?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到底是什么,知识怎样才能变成力量呢?
提出这个话题,第一个起因是最近注意到了一个互联网软件项目——广告雷达。广告雷达将搜索引擎的竞价广告和网站广告的数据,转化为对广告商和广告主的决策提供直接支持的商业情报。这个项目不仅获得了风险投资的支持,而且也获得了客户的真诚欢迎,连谷歌都向他们伸出了技术合作的橄榄枝。
这个软件项目的成功,其实就是基于一个人们已经非常熟悉的概念——竞争情报系统(或称营销情报系统)。这个概念曾经被宣传炒作,但一直没能很好地解决在市场上“落地”的问题。许多做竞争情报和营销信息系统的软件厂商恰恰就是因为这个问题,业务做得不温不火,市场推广举步维艰。大家都在做信息,都想吃信息饭,为什么市场和用户就是不买账,而广告雷达就能够让客户心甘情愿地掏腰包?
第二个起因是笔者常常遇到有学软件的大学生要求帮忙推荐工作,由于在软件业界这个圈子里人头比较熟,给个面试的机会倒不成什么问题。但是,在这些人的求职成功率方面,我发现了令人意外的差异:在一般人眼中学习了“更多的知识”,比如学历更高、学习的课程更多、握有更多证书的毕业生,与那些所学知识并不太多但能够把所学知识和用人单位的业务联系起来的学生相比,得到的工作机会并不更多一些。对于这个结果,我的第一个感觉是不公平,“学富五车”的赶不上“学富三车”的;第二个感觉是“运气”,运气帮了他们的忙。但详细分析他们各自的情况,又觉得不是这样的,于是,便产生了对这两类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考察的好奇心。
信息背后的含义
通过对这两个引起我好奇的现象的考察,我得出结论:信息的价值在于背后的“意义”,我们的处境是信息泛滥而理解力滞后;知识的力量或者价值在于应用,学习知识就是要学习运用它的技能和习惯,而不在于你修了多少课程,背会了多少书本。
写到这里,一种强烈的呼吁从心底涌出——改造我们的学习。记得60多年前一个伟人曾经发出过这样一个呼吁,其中的一段话历久弥新:“几十年来,很多留学生都犯过这种毛病。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
信息时代,大学生从课堂走来,学了很多知识,更具备了借助互联网找到知识(两种知识之一)的条件,而我们却在遭遇着就业的难题并束手无策,活脱脱是“捧着金饭碗找不到饭辙”。
信息如潮水般涌来,而人们的理解力依然如故。这是当今和未来社会的一个基本矛盾。我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计算速度,拥有了互联网,拥有了监听全球通讯信息的手段和力量,但我们还是不能理解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还是不能避免现代巴比伦通天塔——世贸大楼的轰然垮塌。我们依然没有足够的能力把这些海量信息的意义和价值提取出来。拥有最先进、最完备的信息监听手段和设施的美国中央情报局,竟然也不能从它监听到的信息中把恐怖分子的通讯解读出来。
不要以为信息就是财富,就像水一样,可以滋润万物,信息也可能淹没我们的家园。如果人类的理解力不能与信息量的增长同步提高,就没有能力驾驭它。从历史的角度看待“九一一”事件就可以看出,自视为民主代言人的美国,拥有的IT技术是世界一流的,但是它对利用这些先进技术缔造人类和平的理解,恐怕并没有什么进步。
计算机至今依然还不具备理解力。华尔街具有最先进的金融数学模型和超级大型计算机,号称具有最强大的运算分析能力和精密的预测软件。然而,金融风暴不期而至,随后引发的经济衰退又把世界推向了一个不确定的风暴眼中。
获取信息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能找到信息背后的含义。这一点也可从人们使用搜索引擎的行为变化看出点端倪。根据市场研究公司Hitwise的调查,所有搜索引擎的查询关键字都开始变得越来越长,虽然主流的搜索关键字长度仍然为2个单词,在过去的12个月里,搜索查询长于4个单词已经变得非常普遍。与去年同期相比,使用1个或者2个单词作为搜索关键字现在已经不那么流行,使用“3个单词”作为搜索关键字的频率没有什么变化,使用多个单词作为搜索关键字则是现在的流行趋势。这说明了一个事实,人们试图搜寻信息背后的含义而非仅仅是应用相关信息。
回过头来看竞争情报软件,许多竞争情报软件系统都能够根据关键字自动地从互联网上搜集相关的网页信息,还声称能进行分析和分类管理。这些软件系统市场做得都不好,这不是他们的软件技术水平不高,而是忽视了人们——这些软件的客户真正需要了解的不是信息,而是信息背后的含义。
广告雷达软件却做到了这一点:广告主在进行广告投放决策时,可以随时了解到自己的竞争对手都在哪些搜索引擎上打了广告、点击流量如何、使用了哪些关键词、每个竞价关键词的效果如何等等。通过查询谁使用了与自己相同的竞价关键词,广告主可以精准地发现自己的潜在市场、竞争对手以及竞争对手还在其他媒体和地域做了广告。通过分析,还可以为客户做投放优化,使用更少的钱获得更好的推广效果。这套软件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分析了那些数据的意义,这正是用户所需要的。
知识的价值取决于应用
当今时代知识非常丰富,传播速度快、范围广。获取知识不再困难,但让知识发挥效用,实现价值却很困难。旧时代的秀才怀才不遇,今天的大学生就业困难,都是这种境况的具体表现。究其原因,重学识轻应用。
管理咨询学者刘澜把管理创新大师汉迪的知识观点解读为“经验+反思=知识”,经验本身不是知识,只有经过反思才形成知识。“知识+难题=解决方案”,从经验中提炼的制度、流程、程序、规则、方法等等,就是知识。
詹姆斯·马奇和赫伯特·西蒙通过一个直觉的例子来诠释从经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国际象棋特级大师能够同时与50甚至更多的高手对局。他轮番走到每一局棋前,只有几秒钟时间走每一步棋,靠的是直觉而非精准的思考,但是却可以赢得几乎所有棋局的胜利。他们通过研究发现,一个特级大师能够熟悉50,000种棋子配置的模式,知道在该模式下如何行动。因此,在几秒钟之内,特级大师靠的是识别模式来选择相应的行动。马奇和西蒙说,“直觉只是识别通过过去的经验而熟悉的事物的技能。”
反思经验,总结模式,遇到新的难题时,能迅速识别其中的模式,并采取相应的行动,这就是直觉。其实这就是经验性知识的快速应用。棋王卡斯帕罗夫建议,每天结束时进行反思,“识别生命中的模式”,问自己:“我们看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是否观察或体验了应该记录下来的新鲜事物?我们是否识别出了这种情况、机会或模式?它会再次发生或出现吗?”
直觉实际上是经验性知识的快速应用。为什么能快速?因为把握了模式,并且有应对模式的行动的验证,这就是经验。此时,不需要再进行缜密的测度、调研就能把握事物,就有现成的行动方案可以采取。在这里,刘澜的“经验”实际上是不确切的,应该是“经历”。我们可以通过刘澜公式里的“反思”,来区分“经历”和“经验”。
反思是什么呢?要了解反思,首先要区别两个概念,经历和经验。经历是了解一个过程,尤指亲自了解一个过程;经验则是指经历了某个过程并从中发现了某种模式或者规律。因为对经历的事物进行了思考,识别出了某种模式或者抽取出了某种指征(标志性特征),以便下一次再出现这些指标时,可以识别、判断是相同的模式或过程。
反思就是对经历(也许是间接经历过,如学习别人的记述)了的事物进行逻辑或者实证验证的过程。这个过程就产生了知识。刘澜认为反思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可以套用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mc2 ”,把第一个公式改为“知识=经验×反思2”。
笔者认为,知识的价值体现在应用中,因此知识价值的公式应是“价值=知识×应用2”。笔者很欣赏曾仕强所说的,一个人应具备四识:常识、知识、胆识、见识,特别是他对常识解释得非常贴切——常识是将知识在具体的生活中熟练有效的应用。对一个人来讲,常识比知识更重要。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常识。因此,笔者觉得这四识都可以用知识来总括,而把其中的知识改为学识,最终形成这样一个表达式:知识={常识、学识、见识、胆识}。于是,知识的价值这样产生了:价值={常识、学识、见识、胆识}×应用2。
从这个观点出发,我们的高等教育是不是也应该考虑让学生们全面地学习知识,包括常识、学识、见识、胆识,取代那种只注重学术性知识的教育,让学生一出校门,甚至还没有毕业,就具备了应用知识的能力,那知识不就有价值也有力量了么!